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三一四 三海联运

七海扬明 章三一四 三海联运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三一四 三海联运

红水湾火车站。

裕王专列从西津城而来,抵达巴库后,坐上了火车摆渡船,抵达了里海东岸的红水湾港口。这个港口就是后世土库曼斯坦的克拉斯诺沃茨克,其本意就是红水之湾,因此得名。

来到这里,停在了官方专用的轨道上,乘坐这辆专列的是裕王府大公子李昭誉,他按照父亲的命令前往藏地,当然,那是秘密任务,公开依旧是中廷的那个差事——巡阅使。

大公子巡阅美洲完了,回京途中巡阅边疆也是顺理成章的。

只不过,与上次先上车后补票不同,这一次,李昭誉是正经巡阅,又有李素的支持,动静就很大了。

西疆大臣沈长河已经在此恭候多时了,他亲自上车去迎接巡阅使,却发现这辆车上热闹的厉害,一进去,就是满舱的浓烟,感觉像是一团雾气似的,而烟气团中,一个个都是洋毛子,而且说的话也不同,法语、英语等等。

好在,沈长河找到了一个熟人,李永忠。西疆镇守将军阿塔的儿子,于是在李永忠的率领下,进了李昭誉的所住的火车厢。

里面堆满了书籍,李昭誉坐在椅子上,正在看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河中绥靖区农村经济调查》,李永忠走上前,介绍说:“大公子,这是沈长河沈大人,远疆大臣。”

“沈大人,请坐,请坐。永忠,给沈大人上茶。”李昭誉说。

沈长河点点头,李永忠上了茶,低声在李昭誉耳边说:“大公子,河中绥靖区不少官员都在外面候着呢。”

“河中绥靖区参赞来了吗?”李昭誉问。

沈长河说:“来了,参赞黄明在外面,大公子要召见吗?”

“不,你让他招待一下外宾,外宾里有几个国家的领事,也有不少商人代表,要一视同仁,另外,让黄参赞协调四个客运车厢,我也是实在没想到随访的外宾这么多,原以为只是官方代表,不成想还有这么多的商人。”李昭誉吩咐说。

沈长河连忙交代了自己的秘书,然后主动问道:“大公子的行程是什么安排,卑职了解下,让底下人提前准备一下。”

李昭誉收起书本,从桌案上拿出一份计划递给了沈长河说:“今天休息,明天你要亲自带外宾参观一下红水湾港的新港,详尽介绍一下三海联运的事。后天火车直接去宛城或者西基城,一路上就不停了,你和那边商讨一下,把几个项目安排一下。”

宛城和西基城就是后世的浩罕和安集延,原本改名宛城和西极城的,那个时候认为,河中之地就是帝国最西的疆土,谁知道,裕王西征,一路打到黑海边,西极就改名了西基。

沈长河认真看了这份简略的计划,发现整个巡阅计划就围绕着一件事——棉花。

但仔细看过其中的项目,沈长河发现与其说这位大公子是来代天巡阅的,还不如说是来考察河中绥靖区棉花产业的。这下他的心里轻松了许多,大公子在巴拿马做的事全国上下都传遍了。

自帝国建立以来,就没见过这么较真的皇室成员,简直是斤斤计较,让底下官员压力很大,知道李昭誉来巡阅,河中之地上上下下进行了整顿,自纠自察了许久。沈长河更是从西基到红水湾一路检查过来的,可谁都知道,如果挑刺,总是可以挑出来的。

如果只是考察,那就简便多了,而且所有的考察项目里都要求招待外宾,沈长河更是高兴。

原因很简单,大公子再怎么铁面无私,皇室总归是要面子的,当着外宾,总不会做什么过分的事吧。

“这没问题,卑职立刻安排人去做。”

“这次巡阅河中,沈大人陪同吧。”李昭誉主动要求说。

沈长河笑着说:“那是自然,卑职自当听候差遣。”

“沈大人先给我介绍一下红水湾港,既是备课,也是讨论下,明日怎么向外宾介绍。”李昭誉说。

“大公子,行营不下车吗?”

“后天开拔,一应生活就在车上了。”李昭誉直接说道。

沈长河就喜欢这种雷厉风行的风格,本想取来地图再说,却发现李昭誉这里早有准备。

红水湾港原本是里海的内湖轮渡港,东面是红水湾港,西面是巴库,北面是伏尔加河的入海口河口城,早期是货船来往,后来开通了火车轮渡,火车可是直接开到船上,旅客和货物不用下船了。

但是最近五年,红水湾的角色又一次改变,主要原因就是‘两河工程’的竣工。

两河工程是帝国中廷督导的工程,西津行省和远疆区一起实施,绝大部分的投资是内阁和理藩院投资的,所谓两河就是顿河和伏尔加河。

这项工程包括顿河-伏尔加河运河开通和两河河道疏浚工程。运河开通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河道疏浚比较慢,这不是工程能力限制的,工程就专用的蒸汽动力挖泥船,速度还是挺快的。

主要是顿河和伏尔加河的上游都处于俄国境内,尤其是伏尔加河。俄国利用这条河流,大规模向帝国出口木材,所以在俄国境内,兴起了很多的伐木场和木材加工厂,而那些伐木场都会把木头绑在一起,形成木排,在夏秋季节,放木排到中下游,其中很多木材散架或者看管不够,就成了河道之中影响航运安全的重要因素。

从裴元器时代,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可外交手段一直没有作用。而李素接手西津之后,来了一招快刀斩乱麻,直接封锁了两国交界处的河道,表示如果俄国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不再允许俄国使用帝国境内的两河河道,那么俄国的木材、粮食和畜牧出口都成问题。

俄国立刻表示了抗议,因为按照协议,第聂伯河、顿河和伏尔加河向中俄波三国开放,而李素立刻表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帝国会放弃这个协议。

其实这种招数裴元器不是不懂,只是三条河的航运关乎帝国商人的利益,他不想得罪帝国商人,反倒是李素,新官上任三把火,暂时不用考虑这些。

结果俄国人还是屈服了,表示要共同维护两河航运安全,在解决这个问题后,两河工程完工,直接促成了三海联运的诞生。红水湾港成为了河中之地对外的窗口,从这里启程的船可以直接通过伏尔加河、运河、顿河,抵达亚速海和黑海。实现了三海之间的畅通无阻。

只是因为冬季冰冻,并不是全年通航,但对河中之地的对外联系已经是极大的便利,更不要说从镇北城到红水湾的铁路也在修筑之中。

三月中旬的日子,里海已经解除了封冻,在第二天,沈长河带着所有外宾来到了红水湾的新港,这里有一艘排水量达到了三千吨客货两用船富隆号,沈长河安排外宾参观了港口的运作,让富隆号进行了进出港演示,并且表示,富隆号会把河中绥靖区出品的牛皮和羊皮、毛料运到西津。

沈长河专门让人给富隆号安排了开航仪式,表示这是今年的第一次的开航。

但这并不是事实,富隆号是四天前抵达,刚把各类机械卸载,要运输的货物还没有装货呢,但为了宣传需要还是配合当了一把演员。

富隆号那位船长还按照沈长河的意思,表示公司已经在西津订购了五艘五千吨级的客货船,等到造好的时候,三海联运对河道的疏浚就可以让五千吨级船通航了,当然这也是假的,富隆号本身就是这位船长的产业,根本没有屁的公司。

但外宾们不知道,真真假假的宣传让他们对三海联运的通航能力充满了信心。

在参观完港口之后,这些外宾坐上火车,随专列前往了宛城和西基城方向,一开始,窗外的景色以沙漠为主,走了一天,待天亮之后,窗外出现了绿色,紧接着就是成片平整过的农田,每经过一个火车站,专列都要停下来,因为每个火车站都很忙碌,甚至还会在城镇之外有很多临时的车站。

这是因为现在是春耕时节,河中之地全都在忙着春耕,来自西津的农业机械、零部件、种子在沿途卸载,幸运的是,这些人乘坐的是专列,如果不是专列,旅途肯定更为折磨人,因为在每年三月四月和九月十月,是河中绥靖区的春耕和秋收季节,这个季节,铁路优先为农业服务的火车提供便利。

那些车厢上刷着一个棉花标志的火车,就是现在最优先得到通行权的火车。

三月底,正是河中之地最为忙碌的时候,这里到处都在进行春耕。这是一片沃土,其气候条件有些类似于海内的陕西行省,因此可以见到各种常见的作物,但所有的农产品中,棉花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

在河中之地,绥靖区直接规划了棉花产地,在棉花片区内,是不允许种植其他作物的。在每个扎萨克,棉花片区都处于灌溉条件最好、土地最肥沃、交通最为便利的地方。

这种政策在各扎萨克是有很多阻力的,但这种阻力往往持续不了多久,而现在,新拓展的扎萨克,更是主动配合这种政策,原因无他,近十五年的时间,棉花是世界农产品中最为畅销的,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在河中之地,大规模种植的作物里,种植棉花也是最为赚钱的。

而最近三年,棉花的价格更是再次上涨,尤其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英国、法国也大力发展纺织业,或者说欧洲主要国家都在纺织业上大力投入,而纺织业越发达,对棉花这种原材料的需求就越大,众所周知的是,欧洲几乎没有能种植棉花的地方。

唯一制约河中之地棉花种植的就是人口,为此远疆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规划的棉花产地,在每年春耕的时候,是由绥靖区出资引入西津的蒸汽犁,配合本地的农机所,免费对所有片区进行深耕,在秋季棉花收获的时候,则从周围扎萨克,西津行省乃至波斯帝国,大规模招募采棉工人,前来采摘棉花。

所以,在火车上,外宾们看到的大量正在春耕的棉田,蒸汽拖拉机拖拽着巨大的犁,把大片的土壤翻开,让这片土地直接换了一个颜色。而在抵达宛城之后,外宾们参观了本地最大的私营农场,看到了十几台蒸汽拖拉机工作的画面,它们喷涂着浓烟,把土壤翻转,整片天地都变成褐色的。

在褐色的田地中夹着着一种特殊的色彩,似乎是加了黄糖的棉花糖,白色之中有一点点的黄晕。近了才看到,那是大片的凉席铺在地面上,上面全都是棉花种子,这是棉农们在晒自己的棉种。

这种照晒是可以让棉种活性提高,有利于出芽率的提高。

沈长河发现,这位大公子连续几日都带着外宾参观农场,自己也问这问那,让沈长河对他的用意产生的怀疑。

原本,沈长河以为,大公子要用这种参观考察的方式,向这些外国人展示帝国强盛,他们看到了技术的先进、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的宽阔肥沃,可若是如此,大可一目十行的泛泛而看,为何要着眼于细节呢,再者说,领事等使者不多,商人怎么那么多,而且这些商人要么从事贸易,要么从事纺织行业,要么就是金融家。

“他肯定在酝酿着什么。”沈长河心里想着,但怎么也参悟不透,于是主动找到了李永忠,李永忠表示也不知道,更让沈长河犯了嘀咕。

一直到离开宛城,前往西基城的路上,李昭誉召见了沈长河,一见面就问了一个远疆区官员都知道答案的问题:“沈大人,你觉得,制约河中绥靖区棉花种植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人,我们需要人,移民越多越好,我恨不得明天一早醒来,这片肥沃之地多一百万人。”沈长河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