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三六 广而告之

七海扬明 章三六 广而告之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三六 广而告之

永历九年,二月初。

张世华的参将府里一片血腥,方才他主导了一场鸿门宴,把江宁来派遣来的使者一行三十余人全部斩杀,如今尸体铺满了整个大堂,一颗颗的脑袋被切下来放在了八仙桌子上,而这些人就是江南总督马国柱派来召张世华前往江宁军议的。

“妈的,不给老子活路,老子就弄死你们!”张世华在那位使者的身上擦了擦长刀上的鲜血,怒气冲冲的说道。

这个时候,罗山有从府外急匆匆赶来,张世华一边割掉自己的猪尾巴辫子,一边问道:“老罗,你确定那群鞑子从张堰那边赶来?”

“参将大人,这何须我多言,您在此地多年,一查便是知道了,马国柱派遣来的是江西绿营兵,还有江宁驻防八旗三百人,由副都统齐尔格率领,一共两千四百余众,马国柱是准备您离开金山卫后,在派遣兵马镇压的。”罗山有道。

张世华咧嘴一笑:“我可是听说,东番那边开的价格是一个副都统一万两银子。”

罗山有先是一愣,继而知道张世华打齐尔格这支兵马主意,笑道:“那是给义从军的价格,参将大人尚且是投诚之身,一个副都统能给两万两!”

张世华哈哈一笑:“富贵险中求,两万两银子,我赚定了!”

张世华很快招来麾下的游击和千总,这些人方才一同赴宴,不管自愿还是被迫,都已经斩杀了满清朝廷的使者,张世华让这些人把士兵从汛地之中召集来,直接前往拓林镇,金山卫直接被放弃,张世华不仅命令其营中士兵及其家属前往,还沿途胁迫所有百姓前往拓林镇,而在营中兵马中,张世华挑选精强之人三百余,令与罗山有带着二百人一起在张堰至拓林镇的必经之路上埋伏。

拓林镇便是后世上海的奉贤区一带,南临杭州湾,这里河流纵横,港汊交错,地势低洼,湿地与沼泽密布,陆地交通极为不便,倒是水路四通八达,张世华驻守金山卫多年,与合众国走私时日也久,自知拓林一带的地形,因此他大张旗鼓的让人迁往拓林镇,引齐尔格的军队来攻,半路伏击,事半功倍。

两日后,在拓林镇西北三十多里的何家泾,斥候侦查到了齐尔格率领的军队,他们一共千余人,乘坐四十多艘大小船只,划桨而来,这些船只都是本地钉封来的平底船,最适合港汊之中行船,只是一时抓不到更多的船只,齐尔格只得分兵,这员宿将很清楚,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一举荡平拓林镇的叛军,那就陷入持久战了。

何家泾位于河流交叉之地,高台之上是村落,水稻田分布在远离河道的台子上,而河水侵染之地则是片片丛生的芦苇荡,冬日的天气,芦苇荡连绵七八里,行船在其中,根本看不清周围的事务。

罗山有远远的就看到一个身着亮银铠甲的矮壮男子拄刀坐在一头船的船头,身后张扬着属于他的副都统的旗帜,那男子便是齐尔格,他坐在船上,无聊的看着周围,心中盘算着攻破拓林镇之后的事情。

齐尔格算是满洲八旗中的老人,去年才升任的副都统,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虽然满洲八旗士兵的损折,出战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曾经耀武扬威的禁旅八旗如今正变成遛鸟斗鸡的‘四九城爷们儿’,齐尔格想着趁这个机会再搏一把,升任都统是不敢想了,但拓林镇走私核心,能大赚一笔,也可以让京城中的妻儿生活好一些。

“快一些,快一些,今天晚上之前,一定要赶到拓林镇。”齐尔格吩咐道,他计划用一次突袭击溃拓林镇守军,突袭最好是夜袭,齐尔格心中打定了注意。

齐尔格的手下吹号命船队加速,他的坐船速度是最快的,一马当先冲在了前面,齐尔格百无聊赖的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忽然脸色大惊,从胡床上一个翻滚,抄起一面藤牌挡在身前,喝道:“小心了,有敌人。”

齐尔格其实并没有看到什么,但是他嗅到了火绳燃烧的臭气,齐尔格身后的士兵纷纷弯腰拔刀,但忽然听到咚的一声,坐船戛然停止,巨大的惯性让齐尔格等一群人直接甩下了船只,原来是张世华命人在水道中埋设了木桩,木桩在水下两尺,挡住了船只前进。

齐尔格被摔在了水里,他的坐船打横挡住了大半水道,后面的船只躲闪不及,纷纷撞上,河岔口成了一团马蜂窝,满洲是渔猎民族,多识得水性,但此时重甲在身,又岂是微末的水性能救的,齐尔格一手扒住船帮,才是没有沉默下去。

正要爬上船上的齐尔格忽然听到了嗖嗖的破风声,刚伸出水面的脑袋就感觉有什么东西废了过去,随机听到哀嚎和呻吟,他扭头一看,几个幸未落水的士兵已经躺在了甲板上,一个跪在地上,脑袋却是被打爆了,脖颈里喷泉一样喷射着血肉,而一个身着两层甲的白甲兵竟然全身像是筛子一般,躯干和四肢上全是婴儿拳头大小的洞。

芦苇荡里,张世华麾下的士兵已经打完了虎蹲炮,捡起身边的鸟铳、三眼铳和弓箭射击那团船窝窝里的士兵,三门佛郎机还在不断射击着,一直打完了子铳才肯作罢,倒是罗山有带来的一门四磅炮和四门回旋炮不断射击着,向河岔口的清军泼洒着火药。

“参将大人,鞑子这是要跑,咱们速速追击吧。”罗山有看着清军后队正转向逃跑,连忙说道,在另外一条水道里,二人布设了十几艘舢板,舢板上还有回旋炮、火绳枪手,用于追杀再好不过。

张世华道:“老罗兄弟放心便是,鞑子跑不脱!”

正说着,西北浓烟四起,继而火焰烧成一片,连绵不绝的火焰从西北方向滚滚烧来,初春的天气,到处都是冬日里遗留下来的干松芦苇,烧起来火势根本不容控制,而本地河流密布,但小河大多不宽,河水中央也有芦苇,躲在河中根本不足以保命,不消一刻钟的功夫,方才逃走的三十多艘船竟然再次跑了回来,而且比先前来的时候还快了三分。

此番这些船只跑回来,直接撞击到前面被截停的船只上,上百人手持刀斧跳起了过去,到了冒着铅子弹雨,脱掉衣甲跳入水中,斩断挡住船只的暗桩,但却是发现,那桩子竟然埋设了数百根,有些以铁链相连,一时难以清除。

后有大火,前无退路,清军涉水钻进芦苇荡,涉水期间就是遭遇火绳枪和三眼铳攒射,血洒河岔口,眼瞧着死路一条,屁股后的大火又席卷而来,清军开始跪在船上,向隐藏在芦苇荡中的军队投降,张世华并未受降,而是让所有人脱光衣服往下游而去,一时间,被打的七零八碎的破船上多了七八百赤条条的男人,一个个跳入河中,下面拖着黑黢黢的***,上面拖着短小的猪尾巴,奋力下游而去,不会水的,拽了一块木板下水,勉强保命。

张世华命人乘坐竹筏在下游捞人,把七八百光腚男子捞上了何家泾村的高台,用绳子栓了,像是牲口一般驱赶到了一块,惹的村中的大姑娘小媳妇都不敢不出来,只是在门缝窗沿上悄悄偷瞄几眼。

齐尔格也在其中,他佯装成普通八旗兵,却是被江西绿营认出来,先是被暴揍一顿,继而打断了腿和手,以防其逃跑,俘虏中的军官被单独押送上船,送往了拓林镇以备请赏,而士兵则给了两条路,要么跟着一起造满清的反,要么就地被格杀,几个‘四九城爷们儿’第一时间要求投降,让张世华和罗山有大为吃惊,在他们印象里,满洲兵剽悍耐战,何曾这般尿过,但满洲兵投降,无人敢信,直接被剔除在外,七百五十多人中,有五百三十人投降,张世华交给他们一些刀斧,让其把拒绝投降的士兵斩杀,脑袋直接悬挂在了何家泾的村口。

这个时候,村中耆老出面,要求张世华带其一起前往拓林镇,原因无他,满洲兵在村口被杀,村落被屠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留在这里肯定是死,而罗山有也出面劝说,他带来的人中不少在海外已经定局,地道的松江口音叙说着海外的安宁富足,村中大部分人跟着走了。

张世华伏击了齐尔格,松江府内再无一支兵马可威胁拓林镇,张世华便开始在拓林镇内外大规模的布防,他在水道之中大量埋设暗桩和锁链,掘开堤坝灌水稻田,把拓林镇周边变成一片沼泽地,只有三条水道和两条陆路可以交通,而在伏击战后五日,来自北洋战区的第一个波援军赶到,却是义从军谢迁部,谢迁从济州岛而来,带来精锐步卒一千五百人,另有足以武装两千人的各式武器,与张世华一起驻守拓林镇。

松江府海防参将张世华起兵拓林镇,伏杀满清海巡道一人,官吏十二人,满洲副都统齐尔格及以下官兵三百余,江西副总兵及以下八百六十人,震惊中外,但更让满清全国震惊的是张世华发布的《告沿海百姓书》,在这份公告书中,张世华披露了满清朝廷将在沿海地带进行的迁界禁海之政策。

“自古帝王致治得一土而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而封疆而复割弃之,东南膏腴田园之地及所产鱼盐之利为财富之罪,可资中国之润........,满人起于边墙之外,不懂海贸鱼盐之利,且其怯于海战,便弃沿海五省千万百姓之生路,以全其苟安内地,千万人身家性命,不值满洲一族,是以,满清非天下之主,亦不得天下之心,迁界禁海,三千年来从未有之,民者失其弟,绅者丢其祖,生路全无,祖宗受扰,因之,世华起兵拓林,抗满清迁界之策,得海外合众之国相助,当奋战到底!

余本为清廷之臣,本心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设兵以卫海疆本为世华之责任,但迁界禁海成行,清廷立界而绝民,使之屠杀百姓为全其迁界之策,余以为,卫戍海疆可,屠民禁海万不可,想五省沿海卫戍之兵将,牧民之官吏无不与世华一般心思,此间迁界禁海之暴政,正乃我大汉官民百姓起义之良机........。”

与张世华的公告书一起发往沿海各省的还有合众国的各类报纸,上面历数了满清迁界禁海之暴行,地域不同,报纸内容也是不同,发往山东之报纸,上书:八闽迁界,百万绅民死伤,前为闽浙,今为齐鲁,望百姓绅民守望相助,力保祖宗家产,死守田宅妻小,闽浙前车之鉴,齐鲁当有备无患。

闽地迁界,勒期只三日,远者未及获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清军骑兵即至,一时踉跄,士绅尽弃祖宅祠堂,贫民抛弃妻儿襁褓,只携斗米现银,望门依栖。稍后,三日之期方至,满兵驰射,火箭焚烧庐舍祠堂,绅民百姓鸟兽散,火累月不熄。

漳州百姓恋土不去,逃往深山藏匿,满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计诱曰检阅,报大府即许复业,百姓信以为然,施琅勒兵按名令民自前营入,后营出,名曰统计,实则暗杀,百姓入营即遭伏杀,尸横遍野,无一人幸脱。

浙江温州一士绅名为黄鹤者,其子侄多于江南为官,在乡豪名亦盛,其名下皮革工坊兴隆,可谓士绅楷模,然乡土在禁海之中,三日闻听迁界,准备不及,遂遭满洲、蒙古之兵袭杀,亦有北方绿营相助,黄鹤报之以家名,子侄官名,亦不能行,全家百余口遭难,仅黄鹤一人与其姨妹逃走。想满清禁海迁界之严,其朝廷官员家属亦不得免,普通绅民唯有死路,若不挺身反抗,只得束手待死。

而发往福建的报纸中,又把闽浙与齐鲁调转过来,向各省宣布其他省迁界禁海的惨状,又声言其他省先行,本省次之,终究为迁界禁海所害,要求沿海百姓起义举事,抗击满清暴政,报纸顺便把刚刚投降满清的施琅黑了一遍,又捏造了黄鹤与小姨子的悲惨故事,更让人确信几分。

报纸发出,遍布中国沿海,但实际是,满清尚未真正实行禁海之策,而沿海百姓尽知,还以为别处禁海已经造成暴政灾难,使得满清禁海不行,不禁也是不行,一时间踟蹰不前,不知如何作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