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一五一 恩科

七海扬明 章一五一 恩科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一五一 恩科

正如马友奇所计划的,随着消息在章丘县城里散播,城中百姓都知道了三日之后便是要开城的消息,而且与之一起传播的还有满洲大兵来了之后要屠杀的消息,而曹禺等人沉醉在抄家之中,竟然不得而知,一直到了第三日,几个城门口都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百姓,曹禺才是反应过来。

章丘是武行选定的前线补给基地,很快会有上万的骑兵聚集来,并且以此为基地,横扫周边,所谓基地,不仅要有粮食、物资更要有人,不然谁来为军队服务,曹禺本想驱散百姓,却是无法做到,老百姓都认定了待在城里是死路一条,如何劝说的住,曹禺却不是个迂腐的,为了达到目的,杀几个老百姓他也不在乎。

曹禺麾下的特遣营骑兵抓住人群中起哄的地痞流氓,连砍了几十个人头,但也仅仅是制止了百姓冲击城门的举动,老百姓索性一群人跪在地上,却是让曹禺完全没了办法,只得上县衙找黄清涯、马友奇二人求助。

这二人倒是早有准备,他们先是让衙役在城门处贴出告示,宣布明日开城,但是有一点,城内此时还在对汉奸、劣绅进行清算,为免有漏网之鱼逃出城外,或带走不法所得,所有出城的人都必须证明自己的身份和财产的合法来源,这一点可是难住了城里的老百姓,这银子和铜钱上又没有写名字,怎么才能证明自己的钱与那些士绅无关呢?

而第二份告示紧接着又是贴出,再过五日开城,届时便不再盘问和搜查了。

“谁让你们两个答应老百姓可以五天后离开的?老百姓若是都跑了,误了武将军的大事,你们两个担待的起吗?”曹禺将一张安民告示拍在黄清涯面前的桌子上,骂道。

虽说心里早有计较,但终究在这件事上还是算计了曹禺,黄清涯心虚之下,害怕的往后缩了缩,马友奇倒是淡定的很,劝说道:“曹长官请坐,莫要生气。”

给曹禺倒了一杯茶,马友奇解释道:“长官莫要生气,如今这形势,愚民愚妇都以为满洲兵来了之后会进行屠杀,所以多不敢在城里待了,长官且想,若是用强硬手段逼着老百姓待在城里,那就是一个大负担,驻军还得分出大量兵马来看管城门和城墙,而长官心里清楚,武将军此次来,是以本地为基地,攻杀四方的,待满清援军赶到,必然是要后撤,在青州与敌人决战的,到那个时候,骑兵上马便是能走,城里的百姓呢?

若满清真的报复,大兴杀戮,城内城外十万百姓必遭祸殃,纵然满清落得一个屠戮暴政的下场,那我新朝陆军呢,岂不是也被有心人攻讦不恤百姓吗,届时武将军和您该如何向上面交代呢?”

马友奇说的是有理有据,容不得曹禺怀疑,曹禺问道:“武将军的大队人马已经到了淄川,两三日便是能到,到时该如何交代呢?”

马友奇说道:“长官,支援万许兵马,可用不到十万人,若是操持得当,三五千人也就够了,留得许多人在这里,反倒是有诸多压力,长官若是信得过卑职与黄大人,可列下一个单子来,需要我们做什么,又需要什么物资和服务,我二人为您操持也就是了。”

曹禺狐疑的看了马友奇一眼,左思右想,如今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得这么办了,他让人取来纸笔,把骑兵在外作战所需要的物资和服务类目写了下来,又生怕有所不足,派人去找了特遣营的军需官和后勤参谋来,而对于这二人来说,这些都是军校之中必学的科目,照本宣科,循规蹈矩的按照类目写便是了,只是未免出现意外,把物资数量增加了三成,以备不时之需。

而马友奇也是唤来几个老吏、奉行之类的人物,比对着单子开始谋划,看哪样东西能做到,哪样做不到,做到的需要什么人手,多少人手,马友奇与黄清涯也是参与其中,这七八人要么在章丘为官,要么是本地老人,对章丘及其周边极为熟悉,与许多合众国人一样,曹禺以为满清、朱明的行政体系都是落后的,今日在一旁看着这些人谋划商讨,登时感觉不凡,特别是那几个老吏,对章丘城内的事务如数家珍,着实让人佩服。

“曹长官,能否取肃奸名单和清算名录一看?”商讨到一半,黄清涯起身问道。

“你要这些做什么?”曹禺问道。

黄清涯解释道:“支前所需的物资和人手,若是不从士绅家中取用,便是要雇佣城内百姓,取用自士绅之家,无需分文不说,人手也可控制,若是雇佣百姓,那就不好弄了。”

曹禺一听也是,这几日他对士绅进行抄家清算,深深的感觉到一点,士绅家族不仅占据了本地最多的土地和财富,还掌握着本地的商业、技术,如果能够取用士绅之家,那不仅不用花钱,还可以强制用人,反正被用之人还没有脱掉汉奸的帽子,若是雇佣普通百姓,那就麻烦多了。

想通之后,曹禺让人取来名单和名录,几个人商讨之后,从中拣选了上千人,又列出许多名单来,黄清涯道:“曹长官,我等请支用银一万六千两,粮三千石,以此为筹,雇佣士绅之家不可得之人,购买租借不可得之物,名单在此。”

曹禺哪里知晓上面的谁是谁,反正需要的钱粮不及此次抄家所得的二十分之一,大手一挥,让人去办了,马友奇与众人商议之后,又拿出一份名单,上面有人名二十余个,马友奇道:“曹长官,这些人都是士绅或官家的奴仆、奉行之类,却已经被看押起来,需得您的命令才可以提调,其又有些手艺技术是旁人不可取代的,不知能否调用。”

“你要用便是留下用吧,告诉这些人,做的好,不仅可立功赎罪,还有厚赏,若敢耍花招,那就让其生不如死!”曹禺淡淡说道。

马友奇带人去了,曹禺身边的军需官说道:“长官,我看那名单上有个叫雷虎的人,却是章丘县衙的牢头,也是本地一恶霸,是个狠辣的家伙,这马友奇把他放在名单里,许是有私心吧。”

曹禺微微摇头:“强龙不压地头蛇,恶人得需恶人磨,让恶霸去管恶霸,才是好手段呢。”

北京,乾清宫。

布木布泰拿着金色头盔,递给了正在侍奉皇帝穿铠甲的太监,目光之中分外复杂,曾经,她不过是皇太极的庄妃,不止一次的侍奉自己的男人出征,如今自己的儿子穿上皇太极的战甲,她的心思却分外沉重。

“额娘,朕又不是第一次亲征,您就不要过多担心了。”福临扭头看到布木布泰满脸忧虑,劝说道。

布木布泰却是说道:“上一次.....做不得什么数。”

福临上一次出征还是十年前,合众国先打山东,后袭辽东,再战朝鲜,把整个渤海、黄海周边打了遍,当时福临还是个孩子,出征辽东,正赶上合众国撤军,白捡了一票战功,帮助其坐稳了皇位,如今南下再战山东,可不会再有十年前那等好运气了。

自从上次用一幅小像把皇帝从泥沼中拉出来,满朝上下都以为皇帝在此振作了,但实际上,福临也仅仅只是希望快些亲征,好对大清有个交代,失败了便是死在山东,成功了也好解脱,这段时日,他一直不理朝政,索尼等大臣问其,也不过敷衍了事,一应大事都由索尼等议政大臣去做了。

正准备着,索尼捧着一叠奏折走了进来,看到皇帝,跪在了他面前,说道:“皇上,这是今天的奏折。”

“今日朕便要出征了,吉时将至,哪里还有时间批阅呢。”福临随口说道。

索尼跪着说道:“是朝中部分满汉大臣请奏,说是明年是皇上亲政十年,希望皇上特开恩科。”

“明年的事情现在请奏,这是觉得朕活不到明年了吗?”福临冷笑问道。

索尼连忙叩头:“他们绝对没有这个意思,奴才听人说,朝中大臣以为,今年皇上亲征,明年必然得胜而归,那么明年既是亲政十年之喜,又有得胜凯旋之威,特开恩科,便可彰显我大清........。”

福临不耐烦的摇摇头:“好了,闭嘴吧。”

布木布泰问道:“索尼,都是些什么人上的书?”

索尼说道:“有豫亲王多尼、安亲王岳乐........。”

“汉臣里有谁?”布木布泰不等他说完,直接问道。

“有洪承畴、平西王吴三桂........。”索尼又说了几个名字,但说着说着,声音却是小了。

布木布泰看了看福临,脸有忧虑,又看索尼,似有后怕,她说道:“你们也感觉到有些不对了,对吗?”

“皇额娘的意思是?”福临本不想管这些,但总觉着哪里不对。

布木布泰说道:“这些人,要么曾经去过江南,要么现在就在江南,哼,自从吴三桂擒获朱明皇帝,汉人,特别是南方的汉人就越来越不安分了,若不是我大清与东番战事不休,也是该好好惩治一番了。”

索尼方才也是有所明白,听布木布泰点破,更是后怕:“皇上,太后,奴才不察,是奴才的失职,奴才该死!”

“该死不该死的,就不论了,索尼,朕以为,这是汉人的阴谋,你以为呢?”福临冷声问道。

索尼道:“皇上圣明,奴才以为,定然是有不法之人从中作祟,不然也不会这么些重臣亲王上奏,又是在这个节骨眼,就是准备趁皇上出征在即,浑水摸鱼呀。”

“浑水摸鱼,他们想做什么?”福临有些迟疑,问道。

索尼哪里知道,只得说:“奴才不知道,所以,奴才请皇上暂缓出征,容奴才几天,好查探个清楚........。”

“不行!”福临喝道。

皇帝亲征,哪有说改就改的,更不要提此时大军已经集结完毕,箭在弦上。布木布泰拿出一封密信递给了索尼,索尼接过来一看,信是安亲王写来的,说是江南官员和部分绿营将领逼迫其支持明年特开恩科之事,若是不附和,便有可能出现哗变、断饷之类的事情,索尼这才明白其中关键,若是朝廷不答应,在这个关键节点,就会有人搞事,西南的吴三桂、湖广的洪承畴,还有江南的那些家伙,哪个不是实权人物呢?

“奴才愚钝,请太后和皇上圣裁!”索尼只得告饶。

布木布泰说道:“开恩科也不是什么坏事,只是不知道那些汉人想借机搞什么,但有一点,只要我大清在战事中占据上风,便什么也不怕,这坐天下,可不是看谁的文章好,那是要看谁的刀把硬的。”

索尼听了这话,虽然倍感振奋,但转念一想,这意思不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嘛,先让皇帝出征,再勘恩科秘辛,伺机而动。

“那朝廷就只静观其变吗?”索尼小心的问道。

布木布泰摇摇头:“当然不能,手握实权的汉臣不能轻动,江南士绅文人也不好这时捕杀,但京城里的亲贵八旗却是跟着兴风作浪是为何,这个时候了,还有人为了蝇头小利,忘了祖宗,却是该好好收拾一番了。”

福临起身,说道:“朝中之事,一切仰仗额娘了,儿子......儿子去了。”

福临前往了大营,在鳌拜的护持下,骑上了战马,随着象征爱新觉罗家族的黄色大纛竖起,一阵阵号角声响彻这片天地,上三旗的护军,下五旗的满洲大军,护卫在了福临的身边,出城之后,汇聚了直隶的绿营新军、来自辽东的关外八旗、来自漠南漠北的外藩蒙古大军,一路西行,到了通州顺着运河南下。

“万岁!”

“万岁!”

军队呼喊声此起彼伏,这支汇聚了满清王朝老本的军队终于启程,在初冬的雾霾天气中,缓缓南下,从此也踏上了不归之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