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一八零 伎俩

七海扬明 章一八零 伎俩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一八零 伎俩

“给了满达海一条活路,倒是让这些汉奸生出别样的心思来了,笑话。”李明勋颇为不屑的说道。

实际上,李明勋很清楚,他实封了满达海,别说比满达海身份低的人有心思,就连顺治都有了心思,满达海献辽东而降的消息传到青州,顺治只是让人把满达海在关内的亲属家奴看押起来,甚至连京城的亲王府都没有抄家,紧接着向合众国方面再请和谈,这一次就不谈兄弟之国、划江而治了,直接请求全身而退,退居关外,永为合众国藩篱,这当然再次被李明勋拒绝了,他不认为元气大伤的满清还能在关外重新崛起,只是在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希望任何给这个民族这片土地带来灾难的人付出代价!

“是啊,若是那些蒙古人来,或许能讨价还价一番。”何文希笑道。

合众国实封满达海,就是做给北方、西北那些散步在以千万平方公里计数的草原上游牧民族看的,可不是给满清、汉奸退路,虽说李明勋没有堵死招降的大门,但总归是不能有非分之想。

李明勋道:“那些蒙古人现在是无根浮萍,暂且不会上钩,对了,张存仁要什么价码?”

安全局与张存仁之间的接触实际也没有断过,陆军登陆青岛,展开大战的时候,就实打实的接触过张存仁,那个时候,张存仁对满清已经谈不上忠心了,但要价太高,简单来说就是比着西南三藩要的,实封一省、自掌钱粮、藩镇一方,这种条件自然李明勋自然不会同意。

后来便是青州对峙,满清在青州大营苦熬,张存仁的价码有所降低,但也提出至少要个元老位置,当然,现在满清败相大显,估摸着也就比着满达海要了。

“如今满清管控的严格,他也不敢派心腹来,派了个小人物,以高第的名义来的,只是问价,没提条件。”何文希简单说道。

李明勋微微点头,说:“你让人回复他,把顺治的人头给我弄来,满达海有什么,就给他什么。”

“这......这价码也太低了吧,鞑子皇帝的脑袋呀........。”何文希有些发愣。

李明勋哈哈一笑:“顺治的脑袋也就值得这个价格,如今战局由我方掌控,哼,这个冬天也就分出胜负了。”

李明勋说的可不是大话,顺治原本的计划就是等江南援军到了,护送江南和中原粮草到大营,再主动进攻,一决胜负,但罗托大军被重创,围在了临清,江南漕粮为陆军所得,虽说趁着机动兵团与罗托对垒的时候,满清收拢了一批山东境内的夏粮入大营,又把大营里的壮丁、包衣遣散了大批,但也支持不到明年了,要知道,青州大营里可不只那二十多万张吃饭的嘴,还有十二万匹以上的战马,这些也是粮食消耗大户,更别说,青州大营今年没有获得棉花和棉布,冬衣难以解决。

这个冬天,清军要么冻死饿死,要么就出营决战,根本没有其他活路。

何文希自然也知道这些,他说:“只恐那张存仁不从,与南面合作。”

“那就是自寻死路了。”李明勋冷冷一笑。

何文希就此知道了李明勋的态度,感觉李明勋眼里,张存仁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他问道:“既然张存仁算不得什么,不如把这事捅出去,让其自相残杀。”

李明勋笑了笑:“是个不错的主意,但也得看看张存仁的回应,或许他真的能给我们一个惊喜呢?”

青州。

张存仁坐在衙门的书案前,一双眼睛红肿不堪,在旁人看来,这是他为大清战局呕心沥血所致,实际上,顺治几次已经下诏嘉奖,也不断封赏,但只有张存仁知道,他是心中有事,夜不能寐的结果。

东番会给出什么条件呢?实封何处,多少领民,多少封地,什么爵位?如果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是不是真的要联络南边呢,南面又会给什么待遇?

“大人,您有一封家书。”幕吏将一封书信送到张存仁的面前,不得已,他放下手中的塘报,一遍拆信一边问道:“谁送来的?”

“一个陌生的小厮,不似您府上的,听说是从京城来的,哦,对了,他说他叫高程。”幕吏老实说道。

已经拆了一半的张存仁听到高程这个名字,停了下来,张存仁脸色一变似乎有些激动,但转而又笑了:“是亲家的奴才,让他进来吧。”

幕吏感觉有些不对,但又说不上来,说道:“那高程送了信便是回您住处等赏了。”

“哦?”张存仁更是感觉不对,问了问幕吏那高程的模样,却是与真正的高程大相径庭,他已然明白,要么是高程已经联络上了东番,东番使了人送信,要么便是高程被人发现了,这封信是个圈套。

张存仁说道:“那高程也有多年没见了,竟然变了模样,奇了怪了。”

说着,他拆看了信件,当着幕吏的面,信的内容很简单,便是让张存仁砍了顺治的人头换与满达海同等的待遇,唯一令人信服的是边角盖的那印鉴,倒是做不得假,张存仁相信,高程已经联络上了东番,这不是个套。

“哎呀......,竟然发生了这种事。”张存仁拍了拍脑袋,收好信件,站起身来,对几个幕僚说道:“诸位先生,家中出了些事情,老夫辗转难为,记挂的很,先回去细问,告辞。”

扔下一句话,张存仁便是走了,他走在熟悉的走廊里,却是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脸色也是逐渐泛红,出了衙门,坐上小轿,回了住所,果然没有什么高程来,他到了自己的书房,再也忍受不住,一脚踹翻了一旁的书案,破口大骂:“东番岛夷,如此轻慢于我,真是该死,该死!”

张存仁感受到的只有轻蔑,满达海那待遇虽然开创了合众国与满清战争的先河,但着实不高,且不说并不独立的旗权和军权,就连封赏都是不高,只有一千五百户,也就相当于五个牛录,一甲喇的人。就这等封赏,还要自己杀顺治的脑袋去换!

这还不算,这封信里根本没有谈及计划和配合的问题,甚至连保证都没有,就是让自己提了皇帝的脑袋去换,至于这个过程中能不能保住性命,东番是根本不管,好像顺治皇帝的脑袋是水果摊上的西瓜一样,伸手就能提起来。

“你们不给老夫活路,就别怪老夫了!”张存仁思索了许久,忽然咬牙喊道,他唤来自己的管家,说道:“去,给行宫里的递牌子,就说我求见皇上。”

只用了半个时辰,张存仁如愿见到了皇帝,为此,皇帝推迟了几个随征大学士的求见,这足可见皇帝对张存仁的器重,张存仁走进房间的时候,顺治脸色苍白,手里拿着一块湿巾捂着脑袋,却已经看着书案山的奏折,空气中的佛香很重,但张存仁知道,这是皇帝在掩盖药味。

“张卿来了,来人,给张卿赐座。”顺治抬起头,看到跪在地上的张存仁,微笑说道。

张存仁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最终还是坐在了小凳子上,他已经七八日未见皇帝了,虽然眼前这位年轻的君主依旧有些虚弱,但是精神头却是好了很多,战事越发危难,皇帝的斗志却越发高昂,全然没有了刚出京时为情所困的模样,年初遭逢‘加冕’那等国耻大辱,皇帝连出家的事情也不提了。

或许那句俗话说的对,人都是逼出来的,身处险境,又逢大清生死存亡,实在没有空间给皇帝矫情,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尚无十足把握力挽狂澜,更不要说颓废无为了。

对于张存仁,顺治是满意的,如今清军能在山东支持这么久,靠的是什么,不是那些八旗精兵,也不是绿营大军,而是这设计精妙,坚固异常的大营,是张存仁积攒多年的军粮,也是他经营许久,得本地士绅相助而获取的人力。而且相比其他束手束脚的八旗权贵和那些只会拼命的莽夫,张存仁也更有主意和才干。

就拿此次罗托率领的江南援军在鲁南被劫来说,是张存仁力主东进,试探东番虚实,牵扯其兵力,然后趁机大抢掠武定、济南、青州和东昌四府夏粮,才让青州大营暂渡难关,不然,城内存粮连十月都是到不了的。

顺治待张存仁坐下,面带忧色:“张卿,罗托三日之中五次来报,说东番主力围困临清,日夜攻打不休,临清只有八旗一万五,绿营一万,若不得青州支援,怕难支撑十日,对了,济宁已经城破,滞留那里的八旗,自杜兰贝勒以下八旗五千余,或战死,或坑杀,或被俘为奴了。”

张存仁心中早有计较,说道:“皇上,临清城防,莫不要说十日,便是一个两月也不会被攻破,奴才以为,东番日夜围攻,只是请君入瓮的计策,逼着我青州派遣援军,他们也好围点打援。”

顺治叹息一声:“朕何尝不知这是东番阴谋,可罗托麾下国族上万,断不可弃,而青州又缺临清之粮,若临清城破,那青州断难支撑过今冬。”

张存仁小心问道:“皇上,勤王之事情,可有回应?”

顺治脸色打坏,手中的笔狠狠砸在桌子上,骂道:“洪承畴在湖广百般推诿,吴三桂在西南不肯离藩,岳乐虽然有心,但若是勤王,则两浙必失,江南亦会崩局,且江宁、杭州两大营的绿营将领已有私下串联之举,若是岳乐强逼,怕会生出事端来。”

说着,顺治声音艰涩:“南方士绅已有异心,怕是坐山观虎斗,想得渔翁之利啊。”

张存仁早已知道会是这般回应,实际上,他比顺治知道的还要多一些,张存仁问:“那几位议政大臣和大学士是怎么说的?”

“有人主张离开大营,后撤临清,与罗托合股,也好就粮。也有人主张全力东进,与东番决一死战。”顺治淡淡说道:“争来争去,也没有个好主意。”

张存仁知道,所谓好主意就是有胜利把握的主意,后撤临清这个主意实际就是逃跑的主意,先退到临清,再退回直隶然后是北京,东进则是拼命的主意,也就是想趁着有把子力气,杀出一条活路来,但无论哪个主意,都没有十足的把握。

顺治看着张存仁,发现他几番抬头,却是欲言又止,于是说道:“张卿可有其他救国秒法?”

张存仁一副下定必死决心的模样,直接跪在地上,叩首大呼:“奴才有一万全计,可保青州大军主力无虞,但却有损八旗国族利益,可若不说,实在是不忠不孝之举,奴才恳求皇上恩准奴才上奏,若......若冒犯天威,恳请皇上看在奴才二十多年忠心耿耿的份上,绕过奴才家小,奴才.......。”

说着,张存仁竟然是哭了起来,一副冒死奏陈的忠心样子,顺治愣了一下,起身走到张存仁面前,扶起了他,握着张存仁的手说道:“张卿是忠诚,朕是知道的,你是为大清筹划,朕如何怪罪于你呢,说便是,朕绝不怪罪。”

张存仁擦了擦眼泪,又是感激涕零的谢恩,才是说道:“奴才以为,东进西撤都是死路,与其拿着祖宗基业和国族血脉去拼杀,不如南下搏一条生路!”

“南下?”顺治脸色一变,忽然大喜,仿佛世界又给他开了一扇窗户,他激动的拍着张存仁的手:“快快说来,快快说来。”

张存仁说道:“皇上,青州大营有兵马二十多万,但多数是山东乡勇和北方孱弱的绿营,真正能打的不过十万,无论东进还是西撤都不是东番之对手,离开大营便是死路一条,而如今大清有两大危局,一是亲征大军陷于山东不得动弹,二是江南士绅动荡,分薄我大清实力,若解这两大危局,唯有亲征大军跳出包围圈,南狩江南,如此这般,便直接得江南财力物力支持,无需担忧粮草,又能弹压江南不稳,又多江南绿营十余万精锐,只是.......只是若这般,京城怕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