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二六 新首都

七海扬明 章二六 新首都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二六 新首都

李明勋从未想过支持了自己二十多年的老大哥会在这个功成名就的时候离开自己,事实上,李明勋从未经历过如此剧烈的人生变故,林诚的逝去意味着,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能与他平等交流的男人离开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随着李明勋的横空出世,威权笼罩了这个男人,地位崇高的他逐渐成为了大家的上司,即便是阿海这类年幼便追随他的人,私人感情上也更为认同师生的名分,只有林诚,人前执下属之礼,人后却是兄弟之情。

但这就事实,李明勋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候,失去了他的朋友,能给予的,唯有极致的哀荣,他亲自主持了林诚的葬礼,给予其国葬的规格,而当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李明勋宣布九月正式称帝即位,国名由中华合众国改为中华帝国,既然有了时间表,自然也就有了计划,自然有人会处理称帝的一切仪式,而李明勋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任人摆布就是,当然,那只是仪式上,而在实际工作中,李明勋一个月内做了很多。

在林诚葬礼的那个夜晚,他的幼子林君弘交给了李明勋一封遗书,洋洋洒洒几万字,记录了二人相识之后的点点滴滴,还有合众国建立、崛起之中的一些事情,当然,这也是林诚的遗表,最后提了两个建议:

勿交权于议院,还政于国民。

勿传位于长子君度。

李明勋深切知晓林诚的意思,他知道,林诚久在国内,与国内诸多政治势力打交道,纵横捭阖,从未输过,执掌内政大局,可谓经验丰富,第一个建议,就是为了摒弃新兴的资本家势力影响国家的崛起。

毫无疑问,以商人、手工业者、船长和工坊主、农场主为代表的资本家如今已经通过选举成为议员在国内获得了很大一部分的权柄,已经成为军事贵族、军队外的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但林诚掌管内政这些年,见证了资本家们的强大,也见证了他们的懦弱和缺点。

资本是追逐利益的,因此,当李明勋吹响海外扩张的号角时,资本家们立刻响应,迅速扩充到了能触及的方方面面,以至于他们反对对满清的战争,那个时候,除了缺乏自信之外,主要是资本家认为,民族解放战争是性价比很低的战争,同样的战争资源如果用于对海外的殖民,可以拥有更大利益,只不过那个时候,资本家还很弱小,无力阻止李明勋的威权和军事贵族们的力量。

而现在,民族解放战争已经接近了尾声,资本家们在鲸吞大陆利益的时候,也在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来保障自己的利益,特别是李明勋称帝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毕竟这群资本家的先辈们都是前明的下层百姓,他们知道,封建帝制中,商人地位的低下和生存的无奈,所以,资本家虽然不敢挑战李明勋二十多年来通过击败陆地最强国家和海上最强国家形成的威权,但也在内心里反对李明勋称帝,当然,李君度在江南处置非法吞并国有资产案和林诚在皇极殿前拥护新帝即位,让他们不敢表达出对李明勋的不满。

李君度对自己的舅舅亮出屠刀,让资本家们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反抗,他们这股政治势力会被清算彻底,而林诚则在凯旋仪式表达了军事贵族和国家官僚对李明勋的支持,当然,三皇之战结束,高锋率诸将领跪拜李明勋,拥护其称帝更是表明了暴力机器是掌握在李明勋手中的。

林诚敏锐的察觉到,光复之后的利益实在太大了,合众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富庶东方大陆,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仅仅是汉地十八省就足够资本家们吃三十年五十年的,这段时间,他们不断会扩充政治权力,而为了打压政治对手——军事贵族,也会限制军事扩张,他们会提出休养生息这个无可指摘的政治策略,也会压制陆权力量,而这是不符合李明勋的战略的,与其说林诚的建议是限制资本家的政治权力,不如说是保护他们,这些人为了利益可是不顾一切,真的惹恼了李明勋和支持他的军事贵族,几十年来的共和制度和民权力量将会付之一炬。

而一切的反抗、不满随着林诚葬礼之上,李明勋的演讲而消弭,李明勋在演讲中明确表态,只称帝即位,不推行帝制,君主立宪,渐渐虚君制度才是政治制度的未来,李明勋在葬礼上,为帝国的政治制度规划了三个阶段,军政、训政和宪政,军政将会随着战争结束接近尾声,训政则是建立宪政的必要阶段。

虽然,这三大阶段没有具体的时间表,但所有人都知道,顶多会持续到李明勋时代的结束,这个开国帝王已经五十岁了,还能执政多少年,十年,还是二十年?

而第二个建议依旧是为了这个国家,实际上,李君度是在林诚身边长大的,那个时候,李明勋常年在外,林诚膝下无子,李君度就好似他的孩子一般养大,可即便如此,林诚也意识到李君度的问题。

‘这个孩子成长阶段有两个信念,第一是不能给他伟大的父亲丢脸,第二是为他凄苦的母亲争面子,要强的性格加上自幼在海军服役,担当舰长职位,且贵重的身份,让他养成了独断专行的风格,当他开始意识到,他可以做的比父亲更好更高效的时候,这个风格更为稳固,少年英雄的经历让他的自信心无以复加,生活中过多的阿谀和顺从让他的控制**已经无法控制。

毫无疑问,君度是一个天才,也会是一位优秀的统帅,在我们民族的任何朝代,他都是无可争议的天下雄主,唯一可惜的是,他生在了这个共和的时代,君度比明勋你更适合做一位皇帝,我相信,如果他继承你的位置,我们的事业将会发扬光大,可是,明勋,如你所说,帝制终将会腐朽,民权与共和才是未来。

濒临死亡,我迷茫了,如果我们的事业是开拓是扩张,是再建立一个盛极一时的皇朝,那么我的建议恰巧相反,传位于君度,但如果你依旧坚持当年的共和和民权梦想的话,那么就万不可传位君度。’

这是林诚在遗书中关于李君度的评价,李明勋完全同意这一点,让知道自己的长子有机会会成为比自己还要伟大的皇帝,但他依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如果说十几年前开始筹备建立国家的时候,他还曾有过一些犹豫和彷徨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坚定的自己的信念,将共和与民权推行到底。

当然,林诚最后也提及限制李君度后,把这封遗书给他看,以免李氏父子嫌隙,但是李明勋却是对自己优秀的儿子有了另外一种安排。

虽然林诚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一切在李明勋,帝制与共和,也可也不可的态度,但是李明勋知道,自己这位大哥是支持共和的,而自己同样也是,虽然共和的制度不可避免的低效率,也无法避免**等传统问题,但过去的二十年里已经证明,获得政治权力的普通百姓很大程度避免了来自公权力的剥削和虐待,更重要的是,基本消除的特权阶层,所以在主持完林诚的葬礼,在称帝前后的这段时间里,李明勋频繁的召见元首院诸元老和议院诸议员,确定帝国的新的权力架构和政治制度。

首先,李明勋召开了国务会议,军政等代表全部列席,确定了新的国名之后,是否确立新的国旗和国徽,李明勋选择把这个权力交由全国议政院,也就是议院来决定,而国务会议上,第一个要确定的是国都所在地。

而对于国都,李明勋首先提议了两京甚至多京制度,而不是只有一个京城,多京制度并未受到反对,毕竟是有例可循的,中国历史上,金、辽这种奉行行国制度的草原游牧国家,往往都是多京制度,即便是唐宋明这种正统汉人王朝,也有两京甚至四京的,而帝国对于多京制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要迫切的多。

与其他王朝不同,帝国是海权与陆权并重的国家,显然,一个京城,顾得了海洋就顾不了陆地,所以至少要两京制度,而李明勋直接提出建议,设两京,其中陆地京城就是脚下的北京,北京本就是元明故都,一切政治地位和设施都是齐全的,设为京城并不突兀,另外,帝国目前的主要威胁就是来自边墙之外的游牧民族,而无论是对游牧民族的战争还是使其归附之后,都需要一个北地的政治中心来宣示对边墙之外土地的主权和对游牧部落的宗主权。

更重要的是,草原部落如今对内地拥有天然的惧怕感,最怕的就是天花等疾病,让其到南方朝贡显然过于苛刻,而且,已经确立的会盟仪式也更适合在北地举行,无论开拓扩张还是绥靖统治,北京都是极为合适的。

唯一让众人有些疑虑的是,李明勋不仅要设北京为京城,还要把太庙、社稷坛和皇陵都设立在北京。要知道,这几样可是代表着江山社稷,那就是天下的象征,设立在北京,岂不是北京是最正统的京城,这可得不到海权为重的实权人物的支持。

而李明勋却很坚定,他很公开的表示,帝国并非古典的封建帝国,帝室作为帝国第一家族和中华民族大家长,并没有古典封建帝国那种国家命运系于一身的责任,李明勋选择设立这些祭祀建筑群在京城,其一是为了确定未来帝王的巡视制度,帝国虽居于南方,但为了绥靖塞外和祭祀先祖,就必须离开深宫,前往北方巡视,而北京作为社稷所在,自然也不能被轻易丢弃,保证陆权能与海权平等。

当然,李明勋还直接告知众人,称帝之后,会立嫡子君华为太子,而李君华身负前明与帝国皇室两大血脉,日后继位之君也是如此,便可把帝国和朱明的陵寝一道祭祀了,也安抚前朝民心。

国务会议上,自然也没有人直接站出来反对,因为大家更关心的是,李明勋准备把帝国的新首都定在哪里。

在社团时代,政治中心一直在布袋港,以之为大本营,随着台北、基隆两个港口的崛起,大本营迁往了台北,台北就成为了大本营,但大家都清楚,随着大陆战场的胜利,孤悬海外的一个小岛是担负不起一个强盛帝国的中心位置的,因此国都必然在陆地之上,而在各方的猜测中,南京是最大的可能,毕竟大陆战场稍微和缓,李明勋便把南京定为了临时首都,行政总院的中下级官员已经前往了南京城,但是李明勋却宣布,将帝国的新首都定在松江府,改名为申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实际上,李明勋早有布置,在大本营的官员们迁往南京的时候,李明勋便委派元老许长兴前往松江府,进行清算和移民,目的就是把松江府所有的土地归为国有,以为军政所用。

南京与申京的距离并不远,都位于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同样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地方,但是南京有一点完全不如申京,那就是交通,在这个世界上,最便利的交通运输就是水运,而从沿海抵达南京,因为逆流和诸多险要,顺利也需要五六日,不顺利那就是半月有余,更重要的是,吨位超过千吨的大海船很难依靠自己的风帆动力前往南京,远没有沿海的申京更为便捷。

申京的水运条件是得天独厚的,且不论长江,即便是黄浦江-太湖都可以把最富庶的苏、松、常三府沟通得当,这三个府,在封建帝国时代,在赋税之上能顶上七八个陕西这样的省,至于广西这样的边缘省,怎么也能顶的上三五十个。

除了太湖水系之外,申京还可以通过京杭大运河连通浙江最富庶的沿海平原州府,而向北则可以直达京城,把京津冀鲁苏等省份的内地州府连通起来,而水量最充沛通航能力最好的长江,则可以连通到四川,甚至可以通过灵渠沟通珠江水系,把两广也连接起来,仅仅是内河航运,就可以沟通起四千万左右的人口,包括最富庶的江浙,人口兴盛的湖广和开发完善的中原,而在未来五十年内,这些内河航运网络沟通的人口会达到两亿的规模。

同时申京还是海运的枢纽点和中心点,传统的中国海岸线,申京正好处于天津到广州的中心位置,而从帝国更广袤的领土范围来说,申京同样处于永宁与南华之间的中心点,处于海运中心点和内河航运终止点的申京必然会成为天然的航运经济中心,而这个时代,航运经济中心,就必然是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显然,对于一个国家政权来说,在交通不便的时代,设立在经济核心区的都城更容易获得赋税、人力和资源。

申京唯一欠缺的就是基础设施,因为前明的禁海政策,松江府本就不如苏州一带繁华,而满清的迁界禁海更是毁灭打击了这个沿海地带,港口码头、堤坝等设施都是欠缺的,更不要说,作为一个人口大几千万的超级大国的国都,申京还缺乏道路、楼宇等基本的设施,也正因为如此,李明勋先以南京为临时首都,然后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建立一个全新的申京,一个符合帝国地位的国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