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魏春 > 第四六八章 故人相逢

大魏春 第四六八章 故人相逢

作者:眀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20:16

第四六八章 故人相逢

正在修改,请十分钟之后再看!

…………………………

………………………………

…………………………

应是不应?

众臣稍稍平缓的心情又激动了起来。

朝中诸公全都糊涂了才会不应!

便是有李承志那厉害的过于诡异的雷相助,但凉州遗部以数千甲骑灭杜仑十二部、攻克头曼城是不争的事实。

且如此悍旅,却自愿羁縻于山北,愿成为朝廷、六镇抵御柔然之先躯,堪称天外之喜。

又因与柔然结了死仇,还不用怕这遗部反水背刺,堪称两全其美。

只此两桩,李承志先斩后奏,答应朝延予凉州遗部所请,几乎可忽略不计。

再者,经历过沃野突变、又忽而平定等一系列的惊吓之后,众臣已然明白了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和道理:就如李承志所言,能用钱解决的事情,从来都不算事情。

好在,朝延暂时还有钱。

自元澄以下,七辅相继瞅了瞅同僚的神色,大都猜出了对方的心思:与其灭杜仑之功、羁縻山北之意义相比,还管他是何来历?

果如李承志所料,没有会在这个节眼上纠结凉州遗部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众臣互相递了个眼色,又齐齐的往下一拜:“臣等皆无疑议,但请太后与陛下定夺即可……”

高英心里像是吃了蜜,深为自己的眼光之高而高兴。除此外,还有一点点失望:她可是卯足了劲,准备为李承志舌战郡臣的。

“便依诸公之言,遗部之请皆可应也。孤即刻便起诏令,八百里加急送往沃野。劳请众卿,令诸尚书即日置备粮草布帛等,尽快运往六镇……”

高英回了一句,又踌躇道,“那诸卿以为,司空出兵之事,可该如故?”

“臣以为,沃野已平、杜仑部已覆,便是郁久闾丑奴恼羞成怒,欲起兵复仇,也非旦夕可至。当务之急,应以镇抚六镇为宜,故而无须如此急迫……”

高肇顿了顿,又朝元澄和元嘉拱了拱手:“高某以为,除赐予遗部之粮草所需外,另可选一堪用之将,只多率三五千之兵,往沃野之后,可由清河王殿下听用调度……”

对啊!

元怿身为顾命之一,派往六镇可不是当摆设的。且暂时不需要打仗,自然不用再派那么多兵,也更不需再派高肇再跑一趟。

不然天知道太后又会闹出什么变故来……

元澄深以为然道:“司空所言大善!”

元嘉并诸辅也轻轻的点着头,一一附合。

相对而言,现阶段的大魏朝堂,氛围还是相当和谐的。只因众辅皆知大敌当前之下,就该齐心协力,一致对外。等这天下平定之后,再争权夺利也不迟……

几项决议便这样商定,众臣皆是心里一松,信心更是足了许多。

连如此急变,李承志都能轻松应对,梁州的元怀、元丽、于忠之流,想来也不在话下。

其功劳不可谓不大,但不管是太后,还是诸辅,都对如何封赏李承志只字未提。

一是眼下只有李承志的战报,元怿、罗鉴等皆无只字片语送言,过于片面。故而需等诸方消息送至京中再行商议。

其次则是,李承志此时已然尊为郡公,且新晋方只数月,若此次封赏太高,等他平定元怀之后,又该怎么封?

众臣皆有些恍惚:李承志才多大,竟就有些赏无可赏,封无可封了?

至于高英,她已下定决心,绝不能亏待了李承志。就等他再胜一场……

像是集体得了健忘症,竟无人再提这一茬。倒是元英突发奇想,好奇的问道:“既已生擒窦领,怎不见带来觐见于太后于陛下?”

“死了!”

元嘉捋了捋胡须,“应是忧虑过重,自沃野方一启程就病了。一路惊病交加,未至关中便一命呜呼……倒是将尸身带带了过来,经武邑郡公、崔尚书并四夷馆诸官辩认,称是窦领无疑……”

只要是真的窦领就好,且众臣皆知李承志之性情,应是做为出“李代桃僵”、“假首冒攻”的行径,故而并无人在意。

诸事均已决议,自有诸台、诸省署理,高英称制不久,此时还是一知半解。只是叮嘱诸臣切莫打了折扣,让遗部看轻了朝廷。

片刻后,朝会便散。高英回到式乾殿,犹豫良久,终是没敢提笔。

她本是要给李承志写封褒奖的诏书的,好夹带封私信。

不为一诉衷肠,而是她总觉得,这些时日但凡有私下相处之时,高肇总是话里有话,似是暗示她该如何如何。

总感觉有些居心不良……

……

太阳偏近西山,光茫淡了许多。就如一轮巨大的火盘,映红了半天晚霞。

炊烟有如轻纱,笼罩于州城之上。仿佛侧卧于榻的美人,隐隐约约,朦朦胧胧。

有扛着锄头、牵着老牛的农夫陆续往城门而来。李承志下了马,带着李亮并众亲卫排在了最后。

“入城后,安心住于客舍,尽量莫要抛头露面,也不需担心予我。再者关中方定,奚镇守治理有方,吏治尚算清明,且郎君我武艺超群,又何虞之有?”

李承志低声交待着,李亮却满脸苦色。

郎君,你可知道你已贵为郡公,早非一年前的无名小卒。便是安危无虞,但也不能动不动就白龙微服,随心所欲啊?

我若是奚镇守,难保不会以为你连他都信不过……

李亮还踌躇着,李显却凑了上来,期期艾艾的说道:“郎……郎君,我想往家中看看,可否?”

还能是哪个家?

自然是李家堡……

李承志还未应话,先听“啪”的一声脆响,随即便见李显捂着后脑勺垂下了头。

“你打他做甚?”

李承志不满道,“李彰已然二十有二,长子都已五岁,即便他说错了话,即便也是亲爷,也该在外人面前予他留几分颜面,莫要再当儿时一般对待……”

“郎君教训的是!”

李松嘴上恭恭敬敬,心里却很是不以为然:若是李显能有郎君的半分出息,何止予他颜面,哪怕让我反叫他爷都行……

稍顿了顿,李承志又温声劝着李显:“家定是不能回的,不但不能回,连祖居县都不能靠近半分……记住,这里是泾州,不是京城,认得你父、李大,并你兄弟二人者何其多?一旦被人认出,难道还能以为你等是诈尸复生?”

这一年来,李显被李松治的服服帖帖,也灵醒了不少,还哪里敢如一年前那般梗着脖子争辩,只是连声认错。

说话间,众人便排到了城门口。

自沃野起程,李承志先去了一趟夏州,又往薄骨律探了一趟,多耽搁了好几日,故而要比元鸷慢一些。

此时的元鸷已然与李韶汇合。并且自进入关之后,元鸷就高举天子旌节招摇而过。故而所有人都以为,李承志已然到了岐州。

但他偏偏不声不响的来了泾州……

护持李承志南下的,就只两百余李氏家臣。除原于洛阳的六什余,李松又挑了一百,并李彰及一队炮兵。

西海依旧暂时由李承学坐镇,岭北交由皇甫让暂领。且李承志交待,等朝延诏令一到,二人便可着手举部东迁。

就是可惜了这一年来在西海肯的那些田,以及开的那些矿,并诸多厂房。

但要以长久而论,自是可忽略不计:西海有的,河套全都有。比如水源、比如各种矿、以及上好的养马地。

最令李承志眼馋的,便是山南那稍经开肯,就能耕种的水田。

毕竟兵器、铁甲造的再多,炸药造的再多,也不能当饭吃对不对?

民以食为天,现阶段而言,地才是根本……

看到排队入城的农夫中,突然多了数十个身高体壮的大汉,且个个牵着马、佩着刀,城楼上的守卒突然紧张了起来。

刚要喝问,李亮先行一步,递上了通关文书、守卒一看,是由夏州颁发。再一盘问,称是授夏州高刺史之令,来予奚镇守关信。

只是送个信而已,为何要这么多护卫?

不会是什么大人物吧?

心中狐疑,守卒尽职尽责的检查着关防,并诸人之传筹,甚至连容貌与长相都要仔仔细细的核对好几遍。

对如今的李承志而言,替李松等人造几个真实的身份不要太轻松,且真的不能再真,因此守卒验的再仔细,也查不出半丝问题。

就是轮到李承志的时候,城门幢帅稍稍的惊讶了一下,心想果然是大人物,不然仪容为何如此出众?

就是不知年纪轻轻,头发却先白了?

众人入城,李松与李亮并众家臣一道去了官舍,而李承志只带了李睿与李聪二人,往刺史府行去。

望着被薰黑的城墙、只修复了一半的城洞,李承志不由的心生感慨。

一年前,自己差点被刘慧真烧死在了城墙之中。

也是在那时,自己一箭射死了泾州刺史胡始昌,彻底与安定胡氏结下了死仇。

如今已是物是人非,胡氏日渐没落,而一年前几乎沦为庶族的祖居李氏,却如日中天。

那时的自己还懵懵懂懂,只想着保命,何时敢想有朝一日会贵为郡公、国之柱石?

暗暗叹着气,李承志不紧不慢的走在街城之中。

予关中而言,今年年成不错,风调雨顺,除年初的兵祸外,再无大灾。

身上有衣,家中有粮,民风自然就正。再加奚康生风行雷厉,恩威并重,吏治也算清廉,并无横征暴敛之举,故而泾州尚算安居乐业。

从城外遇到的那些农夫、城中正在关门闭户的商户的脸色上就能看的出来,幸福指数还是挺高的。

其实老百姓最容易满足,要求极低:无非便是吃饱肚子,遮住身子……

就这样慢慢走着,到天色全黑,街上出现巡夜的兵卒之时,李承志才不再游荡,去了官衙。

其实李承志刚进城,就有城门守卒报予刺史府。专负外事的官员听来的是只是一介八品参军,送的只是普通的信件。又见其并未第一时间登衙,猜知定非要事,故而并未在意。

又想着可能等明日上衙后才会来,故而连奚康生府上的扈从都未知会。

所以李承志跑来刺史府,说要见这个,要见那个之时,差点被门房当成了招摇撞骗的。

“你要见张司马……奚中郎也可?”

吏员看了看手里的令信,又仔仔细细的打量着李承志心,心里有些摸不准。

若是急报,自是有相应令信和流程,也莫说张司马和达奚中郎了,就是见镇守奚康生也不在话下。

但只是平常的公务来往,明日送到衙中便可。而

其实李承志刚进城,就有城门守卒报予刺史府。专负外事的官员听来的是只是一介八品参军,送的只是普通的信件。又见其并未第一时间登衙,猜知定非要事,故而并未在意。

又想着可能等明日上衙后才会来,故而连奚康生府上的扈从都未知会。

所以李承志跑来刺史府,说要见这个,要见那个之时,

“你要见张司马……奚中郎也可?”

吏员看了看手里的令信,又仔仔细细的打量着李承志心,心里有些摸不准。

若是急报,自是有相应令信和流程,也莫说张司马和达奚中郎了,就是见镇守奚康生也不在话下。

只是平常的公务来往,明日送到衙中便可。而

其实李承志刚进城,就有城门守卒报予刺史府。专负外事的官员听来的是只是一介八品参军,送的只是普通的信件。又见其并未第一时间登衙,猜知定非要事,故而并未在意。

又想着可能等明日上衙后才会来,故而连奚康生府上的扈从都未知会。

所以李承志跑来刺史府,说要见这个,要见那个之时,

“你要见张司马……奚中郎也可?”

吏员看了看手里的令信,又仔仔细细的打量着李承志心,心里有些摸不准。

若是急报,自是有相应令信和流程,也莫说张司马和达奚中郎了,就是见镇守奚康生也不在话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