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正统 > 第九百四十章 面见上皇

大明正统 第九百四十章 面见上皇

作者:露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37:26

第九百四十章 面见上皇

杨宁,字彦谧,南直隶歙县人。宣德五年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可让他出彩的并不是刑狱之事,而在于兵事。正统初年的时候随当时的刑部尚书魏源整饬宣府大同边务,易将卒,增亭障,实军伍,很积累了一些军事上的见识和经验。正统四年的时候跟随都督吴亮征讨麓川,也就是第一次麓川之役。一次麓川军派人向都督吴亮请降,吴亮想准予所请,在军门前受降,可杨宁提出不同的意见,说敌人并没有受到重创而主动请降,定然有诈,应该严阵以待。但都督吴亮不听,令杨宁督运粮草至金齿。后来麓川军果然趁官军守备松懈之际偷袭,明军大败。消息传到京师,朝廷震怒,依军律惩处诸将,但杨宁因其建言有功而被拔擢郎中。后来杨宁多次参予军旅决策而被朝廷关注。

正统末年,福建邓茂七作乱。杨宁又被调去福建参赞军务,多方征调粮草保证前线供给,为平乱立下了功勋。因此回京时得到了朱祁钰的诏见。

听说自己将被任命为礼部侍郎与也先谈判迎回太上皇一事,杨宁不禁心中五味杂陈。这件差事简直就是一个烫手的热山芋,朝中大臣们避之不及,所以才落在他头上。如今大明与斡剌特部关系紧张,随时都会兵戎相见,一个不好,自己恐怕就会身死异乡,想到这儿,他不禁仰天长叹。

......

“迎太上皇回京一事,皇上已经准了,”在胡濙宅邸,胡濙、王直、于谦坐在一起谈论政事,胡濙道:“接下来便是人选问题,可朝中诸公人人对出使漠北闻之变色,无人敢应......”遂叹了口气,“如此老夫便奏请皇上,亲自去漠北一行便了。”

“不可,”王直说道:“源洁公年事已高,漠北路途遥远,您如何受得这颠簸之苦啊?”

“当年老夫曾随同太宗皇帝出塞,现在虽是一把老骨头了,较之当年,依然硬朗,”胡濙笑笑说道:“老夫几次当廷陈请皇上迎回太上皇,现在畏缩不前,岂不惹人耻笑?说不得此去还能为国立下一功啊!”

“源洁公的心胸令人佩服,”于谦说道:“可您身为朝廷重臣,如何能够轻动?还是向皇上推荐他人为要。”

胡濙摇了摇头,“现在人人皆畏使北,闻之称病家中......”说着无奈苦笑,“就连礼部属官,也无合适人选。”

“如果杨牧云在,倒可以推荐他去,”王直看看于谦,“只不知他现在如何了。”

“据可靠消息,他在鞑子军中尚颇受礼遇,”于谦道:“年轻人磨练一番也不是坏处。”

“只怕他耐不住......”

“不会的,”于谦截住了他的话头,“牧云虽然年轻,但深明大义,决不负大明!”

“节庵看中的人决不会错,”胡濙道:“那个杨牧云老夫也见过,其聪慧过人,行事果决,实为节庵有力的臂助。他必不会做有负节庵之事!”

王直呵呵一笑,“看来是我多虑了......”

这时胡濙府里的管家匆匆走了进来,向胡濙一礼,“翁公......”看看王直和于谦。

“何事?”胡濙下巴微微一扬,“直说便是,不必顾忌。”

“是,”那管家躬身道:“成公公来了。”

“成公公?”三人互相对视了一眼,胡濙道:“二人暂避一下,老夫且去看看。”

胡濙穿戴整齐出来见到一脸肃然的成敬,他身后还跟着一队大汉将军,心中不由一凛。

“胡濙接旨——”成敬咳嗽

一声高声道。

胡濙连忙跪伏地上。

“......礼部尚书胡濙,公忠体国,老成持重,特加封为太子太傅,督导东宫为要,钦此!景泰元年三月二十七日。”

成敬念完圣旨,笑着对跪在地上的胡濙道:“胡大人,接旨吧!”

“臣接旨!”胡濙高举双手接过了圣旨,站起身来,“成公公,请这边用茶。”

“不必了,”成敬一摆手中拂尘,“咱家还有要事,就不叨扰了,告辞!”

“老夫送送成公公。”

两人并肩而行,胡濙开口问道:“成公公,老夫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怕是无法教导好太子啊!”

“胡大人何出此言呐?”成敬笑道:“胡大人乃五朝老臣,政事娴熟,是教导太子的不二人选。可见皇上对您是极为看重啊!”

“皇上既然这样安排,老夫自当鞠躬尽瘁,”胡濙抬了抬眼皮,“这礼部尚书一职也可卸去了。”

“皇上是关心胡大人,”成敬道:“这礼部尚书的职衔您还担着,具体事务交给别人打理也就是了。”

“哦?”胡濙挑了挑白眉说道:“皇上定是有属意的人了,不知是何人?”

“这个咱家也不便说,”成敬不动声色的道:“总之胡大人办好自己的事即可。”

胡濙呵呵一笑,“成公公说的是,能让皇上惦记着,是做臣子的荣幸......您慢走!”

......

待成敬走远后,胡濙转过身回到自己房中,见到王直和于谦,微微摇了摇头。

“皇上怎么会让源洁公去教导太子的?”王直不解,“因为太子一事皇上与太后关系闹的很僵,怎么忽然想起督导太子学业了?”

“皇上走这一步是想让人代替源洁公的位置,”于谦说道:“看来皇上是深有顾虑。”

“什么顾虑?”王直看看于谦。

“这是皇上给老夫一个体面罢了,”胡濙说道:“太子不是皇上亲生,皇上处心积虑想要废掉他,如何还想督导他学业?”叹了口气,“老夫跟太子一样,终将为弃子。与其皇上下旨,不如老夫自己上表告老还乡便了。”

“源洁公,不可,”王直忙道:“您德高望重,又是百官之首......”

“百官之首是陈阁老,并非老夫,”胡濙道:“老夫几次陈请迎回太上皇,已犯了皇上大忌,如今被削职,也是应该!老夫今年七十有五,原不该再待在朝堂上惹人生厌!罢了罢了,两位今后好自为之。”

“节庵,这可如何是好?”王直看向于谦,“源洁公若去,你我在朝中该如何撑持局面呢?”

于谦却淡淡一笑,“抑庵莫急,事情没有源洁公想得那样糟糕,还是有转圜余地的。”

“哦?”

“皇上想借着迎太上皇回京一事找人替换下源洁公,可出使斡剌特部一事还得礼部着手,”于谦说道:“如今两国关系微妙,变数极多,一旦出了变故,还是要源洁公出面主持礼部的。”

“呃。”

于谦抬起头,“现在最重要的是跟也先修好,这样我大明也能休养生息,恢复军力。迎回太上皇,先让也先没了出兵的借口。”

————————————

三月末的草原,冰雪已完全融化,花儿开始绽放,白色的蒙古包像蘑菇一样星星

点点的坐落在碧绿的草原上,一群一群的牛羊在上面惬意游荡,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朱祁镇掀开帘子走了出来,深深吸了口气,眼望无边的碧色,伸展了一下腰臂。来到这里已经大半年了,他已习惯这里的生活,漫长的隆冬已然过去,春天的感觉是最好的。

“太上皇......”

他不禁一怔,因为这既不是袁彬也不是哈铭的声音,在草原上,除了他们两个,没有第三个人这样称呼他。循着声音看去,只见一个穿着绯色大明官服的人朝他走来。

那人来到他面前丈许处跪了下来,“臣拜见太上皇!”

“你是......杨牧云?”朱祁镇看清了他的面貌。

“正是臣,”杨牧云抬起头,“太上皇,您可好?”

“赶快起来,”朱祁镇上前将他扶起,“在这里不用拘礼,你怎么来了?”

“臣一言难尽!”

“既然一言难尽那就慢慢说,”朱祁镇把他拉进自己的帐篷里,“这么久了,不成想还有人惦记着我。”端出一盆乳白色的块状物对他道:“这是我做的奶豆腐,你尝一尝。”

“太上皇就过这样的日子么?”杨牧云见他衣衫破烂,帐内的摆置也极为简陋,不禁眼眶潮润了。

“许久不见该高兴才是,”朱祁镇语气中微带责怪之意,“我在这里好得很,什么都是自己动手,这不,一个冬天也熬过来了。”顿了顿,“对了,你怎么到这儿的?是来出使的么?”

“臣惭愧,”杨牧云赧颜道:“臣是因为被俘才到这里的,打听到太上皇在这儿,便过来了。”

“这有什么,”朱祁镇不以为意的说道:“我不也是被俘后到这里的么?”说着将一块奶团子塞到杨牧云手里,“我在这里很少跟人接触,也不知发生过什么事,也先又率兵与我大明打仗了吗?大明是赢了还是输了?”

杨牧云尝了一口这奶团子,奶香中带着一股酸味儿,“回太上皇,也先率军犯宣府,被我将士击退。”

“哦,是这样,”朱祁镇点点头道:“没输就好,没输就好!”

正在这时,帘子一掀,袁彬与哈铭走了进来。

“你们来了,”朱祁镇看了他二人一眼,“我跟你们介绍介绍,他便是我向你们经常提到的杨牧云......牧云,这是袁彬,那是哈铭,他们都一直跟着我。”

三人忙互相见礼。

“说起来我也身在锦衣卫,”杨牧云说着拿出那块锦衣卫千户的腰牌笑道:“虽然我一直在兵部任职,但这块锦衣卫的千户腰牌一直没有交回都指挥使司衙门。”

“这么说咱们都是一家人了。”袁彬与哈铭哈哈大笑道。

“你们出去杀一只羊,”朱祁镇吩咐二人,“牧云这么远过来看我,得盛情招待一下。”

袁哈二人应声去了。

“太上皇......”

“你不必客气,”朱祁镇拉着他说道:“这里没有什么君君臣臣,你我也不用嘘言客套。对了,我离京这么久,也不知京城了情况......”说到这里朱祁镇的声音因激动而发颤,“太后她好吗?”

“太后还住在仁寿宫,听人说还好!”

“嗯......见深呢?”朱祁镇提到了自己的儿子。

“太子殿下现住在仁寿宫里。”

“唔......能跟太后一起我也就放心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