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末代驸马 > 第八百三十四章 战后态势

末代驸马 第八百三十四章 战后态势

作者:白马啸秋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45:31

第八百三十四章 战后态势

末代驸马正文卷第八百三十四章战后态势但他们的牺牲并不是毫无价值的。

这次明军出击辽东,满清虽然极力封锁消息,但通过百姓的口耳相传,消息也很快的传播开来。在感到振奋的同时,很多人开始明里暗里开始反抗清军。在事情发生后的两个月内,在辽东便有大大小小近百起汉人揭竿而起,反抗清军的起义。后来,经过清军的疯狂镇压,事件才有所平息。但只是将事情从明面上转移到了暗地里,内部的裂痕欲来欲

而百姓的向明之心却越来越强。仅在明清两军对峙的盖州,不到两个月,便有近三千户百姓抛家舍业,从盖州逃到复州。大量百姓逃逸影响的不仅是满清的劳动力,也直接影响清军的军心和战力。

清军为此还在盖州南侧设立了无数的垒堡,以监视南逃的百姓,并对抓到的百姓进行最严厉的惩罚。但即使如此,仍有不少百姓越过重重阻碍前往明境。

而黄蜚看到民心可用,派出轻骑不断北上。从任何可以突破的地方攻击清军,或破其屯堡,或烧其粮草,或毁其禾苗。本来土地肥沃,不仅可以自给自足,甚至可以供给其他地方的盖州变的残破不堪,甚至还需要满清从其他地方调来粮食来供养在盖州驻扎的大军。

这种情势,在福临登上皇位,多尔衮当上摄政王之后,满清的朝局稳固之后,才开始有了一些改变。满清以尚可喜为将,率海州之军进入盖州,以伺机攻灭金复二州的明军。

耿继茂身死的消息传回盛京,耿仲明仰天痛哭,大声叫骂勒克德浑让自己耿家断子绝孙。

但这种叫骂也只能在自家庄园里面,勒克德浑是满清的贝勒,他是被封的汉人的王。两者论官职,当然是耿仲明更高,但地位确实千差万别。如若让满清知道耿仲明心存不满,或许他自己也要去地下陪儿子了。当多尔衮为了补偿耿仲明,而为他增三百户时,他也只能磕头叩谢,将自己的一切不满都压下去了。但内心的积仇,却使他气愤难消,暗地里不断对两红旗的人使绊子。

多尔衮在当上摄政王之后,在代善的提议下,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斩杀了曾经支持自己登基的硕托和阿达礼。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直到多尔衮当上摄政王,代善才终于把硕托这个自己最讨厌的儿子送上了断头台,可真是可喜可贺。而阿达礼,则是代善认为不得不除,谁让他当初上蹿下跳,和硕托走的那么近呢!

勒克德浑因为战败,最后还致使明军逃脱,被多尔衮下令暂时免除了贝勒。但有老代善在背后支持,相信用不了多久,便能重回满清的高层。

尚可喜因为疏忽放明军进入辽东而被追责,但因为多尔衮还要用他增援盖州,也只是申斥了一番,让他去盖州戴罪立功。

杜尔祜因放走明军,而被多尔衮下令申斥,免除镇国公的官职,以普通将领的身份前往辽东前线戍防。

而李率泰虽然及时反应过来,率部向东追击,并歼灭了部分明军。但因为仍然有不少明军逃脱,且他带兵前来盛京是导致明军潜入辽东的主要原因,很多人上书要求重惩,甚至要求直接斩杀李率泰。

但李率泰在追击不成的情况下,直接率部返回盖州,并助马永功及时稳固了局面,薄有功劳。且他返回盖州后不久,在得知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后,立即给多尔衮写了两封书信。其中一封是他对这次战事的总结,以及大力发展水师的建议。另一封则是他言说豪格之罪,并向多尔衮表忠心的信件。

多尔衮看过之后,觉得他发展水师的建议十分有理。他又询问勒克德浑和石廷柱,两人对李率泰评价都十分高。不久之后,一道圣旨从盛京传下,封李率泰为水军总管,负责在辽河上训练水师。

李率泰不仅没被追责,还得到重用。多尔衮把他竖起来,制成了一个标杆,表明他并无追究跟随豪格反对他的文武官员的意思。在这之后,不断有人脱离豪格前来投靠多尔衮。豪格身旁除了一切死忠没有离开外,得到了空前的孤立。

而多尔衮则水涨船高,统治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不久之后,他迎娶了皇太极的遗孀庄妃,间接成了福临,也就是顺治帝的父亲。而满清众文武在此刻却不敢发一言,多尔衮的威势达到顶峰。

周显在得知韩勇留在辽东腹地之后,下令升其为游击将军,刘麻子为守备,让人将文书、印信送到他们的所在地。并令人告知韩勇,在其控制的范围内,武将游击之下可以由其任命,文官之下县令可以随意任命,大明朝廷予以全部认同。也就是说,周显给了他充分的自由任命权。

按照最初的约定,凡是前往辽东的明军。官职就地提升一级,高奇被任命为副将的文书传向京师,而吉木被立即提升为参将。战死者得到双倍的抚恤,留在辽东伤兵的亲属亦是如此。而最后留下断后的明卒无论生死都得到了三倍的抚恤。

直到后来数月,仍有一些明卒越过重重障碍,逃回明境,这就是后话了。

沈廷扬提行的通过海运运送粮草的提议得到了成效,第一批粮食十万石运抵登莱。其中一半留下为克辽军,剩下的一半被运往京师。虽然不多,但大部分百姓看到有粮食到达,又不再积极屯粮,买粮。京师的粮价迅速下降,物价得到了一定量的稳定。

后来,崇祯帝答应了沈廷扬开放天津为经商口岸的提议。郑芝龙知道之后,当即派出海船五十艘,帮助朝廷转运粮食到京师,运粮的数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第二批,共转运了近七十万石粮食到达。其中一部分仍然送往京师,剩下的则被送往宁远,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