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末代驸马 > 第九百五十九章 杂事2

末代驸马 第九百五十九章 杂事2

作者:白马啸秋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45:31

第九百五十九章 杂事2

末代驸马正文卷第九百五十九章杂事2高奇到达德之岛之后,耗费十多天时间游完了全岛。除了已经在龟津完工的大明城外,他又在德之岛的南部和北部建了两座辅城。虽然面积不大,但两城依山而建,占据着德之岛的两大高峰,易守难攻,俯瞰全岛。

同时,高奇将在德之岛的琉球百姓重新编了籍,赋予他们大明户籍,使岛上明人达到八千余众。之前他经过舟山时,从韩括那里调了一大笔钱。他利用这笔钱,雇佣当地人建城、筑港、开垦田地,使本十分困苦的当地人一下子变的富裕起来。无数琉球人从邻近的奄美群岛和琉球本岛前往德之岛,使这个不知名的小岛成了整个琉球的最繁荣所在。

而有了大明撑腰,琉球王尚贤也开始有所动作。他直接驱逐了琉球本岛上控制海贸的日本官员,绕过日本派船前去大明和南洋,中断了几十年的海贸开始逐渐复苏。但此举也彻底惹怒了鹿儿岛藩,他们派出了一个近两千人的船队大张旗鼓前来琉球。

这时,尚贤才开始恐惧,连忙向高奇求救。高奇调了三十艘战船,汇集琉球战船近五十艘出战。但无论高奇,琉球,还是鹿儿岛藩都没有开战的打算。对峙了数天后,日军撤退,但没有撤回日本本土,而是驻扎于已经完全被他们占据的奄美群岛。

这一次,尚贤赌对了,日本不敢招惹大明。但当日本人拿出琉球称藩日本的国书后,他也不敢不承认。毕竟,在这片海洋,鹿儿岛藩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在不断的争论和妥协下,鹿儿岛藩同意将海贸权交换给琉球,但琉球每月都要付一大笔岁币给鹿儿岛藩。

对于这种情况,高奇乐见其成。在大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实在不宜再和日本起大规模的冲突。而且以当前大明在琉球的实力,也的确不是鹿儿岛藩的对手。经过这一事件,以前积攒下的矛盾直接明面话,而扮作海盗偷袭明朝和琉球船队的事情进一步增多。

鹿儿岛藩还有一个名字,萨摩藩。它位于九州的西南部,一直都是日本强藩。在决定日本走向的关原之战中,他属于西军,与德川家为敌。但在战后,德川家康却忌惮鹿儿岛藩的强大战力,基本上维持了鹿儿岛藩的原状。

对于德川幕府,鹿儿岛藩满心仇视,只是限于幕府的强大才不敢妄动。而实际上,在幕府末期,正是鹿儿岛藩组成倒幕联盟。才最终废除幕府,还政天皇。而在明治天皇掌权之后,日本内阁的大部分阁员都来自鹿儿岛藩。

现有鹿儿岛藩的家主岛津光久年不过三十五岁,却雄心勃勃。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内采取高压政策,排除异己。在德川幕府发布锁国令期间,开采金山、开发新田,以振兴藩内产业。对外,加强对琉球的盘剥,积极参与对朝事务,甚至选择和大明直面相抗。

靠鹿儿岛藩岛津氏一己之力,必定不能和大明相抗。岛津光久当然知道这点,他的计划是将整个日本拉入战局。他不断派遣使者去江户,向德川家光呈明大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此时出兵夺取朝鲜的可能。

但德川家光并非丰臣秀吉,他没有那么大的野心,要不然也不会不断加紧锁国令。对于岛津光久的极度热情,德川家光则冷淡的多。要知道即使拿下朝鲜,最大的受益者是鹿儿岛藩而不是他。毕竟,距离朝鲜最近的是是鹿儿岛藩,而愿意积极向外扩张也是他。在一定程度上,德川家光甚至希望大明替他教训一下这个不听话的强藩。

对于岛津光久的提议,德川家光完全置之不理。但也没有对他的举动做过多的限制,默认了他在朝鲜的一系列举动。而岛津光久却加紧了与满清的合作,他想通过夺取朝鲜从而在声望上压过德川家光。

这些情报通过到日本的大明商人一点点的汇集回大明,使周显对日本的情况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至少在短期内,鹿儿岛藩并不会选择与大明直接开战。而对鹿儿岛藩在对马岛上帮助满清训练水师的事情,他只是派人照会了德川家康,并没有直接过激的行为。这也是周显目前的困境,实力不算弱但太过分散,在某些方面只能采取守势。即使明知道将来某一天可能酿成大祸,但也只能稍作限制。

在明末,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这萌芽只存在于南方。之所以如此,是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宽松的政治环境、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综合促成的。

例如,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就在南方推行改稻为桑。明中期以后,以丝、棉纺织业为主的纺织业已变得十分发达。再加上官方的宣传以及利益的驱使,在明末江浙地区,大量种粮的田地变成了桑田。

在宋代,有谚语“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朝,就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大量桑田促进了纺织业的繁荣,在明末,有些纺织作坊甚至可以雇佣上千人。而各种丝质品、瓷器、茶叶是西方,以及南洋诸国最喜欢的货物。

山东境内多山少田,人口众多,周显如果改稻为桑,只会引发更大的问题。在山东发展大型纺织业根本不现实,而山东的瓷器,虽然淄博有瓷都之称,但现有的几个瓷厂规模性,出产量,远不能满足海贸的需求。而茶叶更是只有各种野茶。简单一句话,山东靠南方的那种发展模式根本行不通,必须找到一种适合它的发展模式。

实际上,周显对于山东并不存太大的期待。毕竟韩括驻兵于崇明,又占据舟山,以后海贸的货物都可从苏浙地区购置。山东的问题是田少人多,人多可以转化为发展的原动力,但在缺地少粮的情况下,只能沦为负担。如何养活这么多人,才是周显考虑的重中之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