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末代驸马 > 第四章 山东之局4

末代驸马 第四章 山东之局4

作者:白马啸秋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45:31

第四章 山东之局4

末代驸马正文卷第四章山东之局4俞百易掌管全军辎重,不到三万士卒的军备,随便凑凑也就够了。上次招募,即使条件要求的十分苛刻,亦在一个月内完成了两万余士卒的招募。这次虽说人数比上次稍多了一点,但这一两个月内有近二十万流民拥入济南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生计没有着落的贫民,只要稍微运作一点,应该就可以招募到大量兵卒。之后再从其他各府随便招募一些,随随便便也就有三万人了。

因而,俞百易稍作沉思,便直接答应了。

周显看此事已了,便笑着说道:“那第二件事,我们也算达成共识了。接着再来讨论第三件,这也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在我军新占据的东昌、兖州二府,朝廷一直没有派出对应的知府人选。平时倒是没有什么,但战时若是不能统一管辖,各州县彼此孤立,难免没有办法形成抵御外敌的凝聚力。因而,我准备奏请圣上,晋升青州同知顾咸正为东昌知府,泰安知州夏允彝为兖州知府。高抚台,你看这样可好?”

高名衡眉头微蹙,沉默了片刻道:“顾咸正从潍县县令晋升为青州同知,且在吴知府到达青州之前主持青州政务数月之久,政绩斐然。他晋升为东昌知府,我是没有意见的。但夏知州在泰安知州的位子上还不满一年,如果现在提升为兖州知府,难免不能服众。我并不是怀疑夏知州的能力,只是这升迁要遵守一定的规制。”

夏允彝也站出来道:“多谢督帅看重下官,但高抚台说的十分有理。下官在乡致仕数年,对很多政务都不熟悉。目前担任泰安知州已是手忙脚乱,再行升迁实在难以承受,还望督帅见谅。”

高名衡微微点头,对夏允彝的表态十分满意。东昌、兖州二府,不可能都让周显亲信的人担任,这是他的底线。

周显倒也没有坚持,“那高抚台认为,何人比较合适?兖州知府的位子总不能一直空着。”

高名衡立即道:“我手下有一通判,名曰彭士奇,薄有才能。如果督帅愿意,会后我携他来拜见督帅。如果到时候督帅觉得他能够胜任,不妨给他一次机会。反之,再挑选其他人选也不迟。”

周显问道:“是那个提议减轻农赋,增加商税,充盈府库,招募忠勇以灭贼的彭士奇吗?”

高名衡脸色有点尴尬,“是他。只不过他当时是酒后的一时狂言,现在的他,行事要谨慎认真的多了。”

周显摇了摇头道:“他的提议并没有错,也是我一直想要施行的。既然高抚台举荐他,那就他吧!请高抚台与我一起上书,向圣上表明此事。”周显最初本就对顾咸正、夏允彝二人同时升任知府没有抱太大希望,现在有一人成功,已经算是达成了他的目标。况且彭士奇此人,周显早有耳闻。虽说是高名衡的亲信,但的确也算有能力的人。由他担任兖州知府,也算是一个好的结果。

高名衡心中大喜,但表面平静道:“那就依督帅所言。”

周显接着说道:“另外,兖州、东昌治下各州府知州、县令也需要立即补充完成。如果在座的诸位有合适的人选,都可直接举荐,到时候再择优录用。大乱之世,更需要不拘一格重用人才。而山东能否稳固,并不在于一二将领,而在于在座的诸位是否齐心一致?以才录用,才高者居高位,这是基本的原则。”

王章突然插嘴道:“这个才的标准是什么?由谁来评定他们是否有才?”

周显笑道:“这个才吗?每个人心中的标准都不一样。有的人文章写的好,有的人擅于治理百姓,有的人会生财聚财。没有什么最好,只看合不合适。不如这样吧!我派出两人,高抚台也派出两人,然后王知府和吴知府各派出一人,组成一个六人小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搜集诸位举荐官员的各项具体情况,并对他们进行考核,然后把考核的情况写成文字回报上来。最后由我和高抚台根据这些情况来共同决定任命哪些人。你们看这样可好?”

王章最担心的是周显独揽任命地方官员的权力,现在他与高名衡共同商议决定,可以说是十分公平。他心中十分佩服周显的大度,拱了拱手,“属下支持督帅的决议。”

看王章这个刺头都已经表态,其他人更没什么意见,纷纷出言表示支持。

又议了一会,周显突然有一些阴冷的感觉,他抬头向外望去,淡淡笑道:“不知不觉,天已经快要黑了。韩畅,去告诉厨房,让他们将做好的晚膳端过来,先让诸位吃饱肚子。也趁这段时间休息一会,稍后我们再议。”说完,他站起身子,晃了晃身子,笑道:“没想到议个事还这么累。诸位也可出去活动活动,但不要走远。”笔下中文

周显离开大堂,在萧冷的引领下走进一间偏房。

房内共有三人,其中一个三十一二岁,古铜色脸庞,神色间有些许疲惫。另外两个都二十出头,面相有七分相似。看到周显,三人连忙起身。年长的上前一步,恭恭敬敬的向周显屈身拜道:“罪将杨衍拜见大帅。”

周显轻轻的摆了摆手,淡淡笑道:“绪之不必多礼,快快请坐。这两位是?”

杨衍坐下,“这两位是罪将的从弟,杨彩和杨珍。”

萧冷弯下身子,低声向周显道:“他们两位都是杨总兵的公子。”

周显看了两人一眼,笑道:“将门虎子,果然不凡,两位公子也请坐吧!”

两人向周显抱拳施礼,然后在侧位坐下。

在明末,杨家算是临沂第一大家族。元初明末,战乱不止,山东十室九空。朱元璋下令,迁山西之民入山东,杨家便是在此时迁入山东的众多百姓之一。万历年间,杨肇基由武举人世袭指挥使,从此开启了他的为将生涯。历任防倭三镇总兵,沂州卫正指挥使,大同总兵,都督佥事兼任右都督。后又升任为左都督,大将军,在军中去世之后还被崇祯帝追授为太傅太师。威望之盛,堪称崇祯初年第一人。其子杨御荫和杨御蕃都在军中担任总兵,杨衍不到三十岁便担任副将,并被诰封为骠骑将军。说杨家为将门,一定也不夸张。

杨御荫早逝,杨御蕃中人之姿,在杨肇基逝去之后,杨家威势便不如往昔。后来孙可望成功偷袭扬州,杨御蕃奉命集结临沂周边卫所兵南下增援,在淮安与贼军对峙。但不久之后,刘泽清反叛,尽取山东西三府之地。

卫所兵战力本就不强,纪律散漫,且乡土观念特重。听闻家乡被贼军所攻的消息后,还未等杨御蕃下令后撤,便直接逃散了大半。李定国趁势猛攻,大败杨御蕃,并将他手下的数千残军围困在宿迁城中。

杨御蕃在内没有足够的粮草,在外没有一个援兵的情况下,举旗投降。李定国率部北上,遇到抵抗,就令杨御蕃阵前劝降。其父杨肇基威名震天下,而杨御蕃所统帅的大军是在淮南的最后一支官军。看到他来劝降,纷纷献城。李定国兵不血刃收复睢宁,邳州等地,最后连徐州也收入了囊中。

当杨御蕃的所作所为传到京师的时候,群情激奋,弹劾如云。崇祯帝念及杨肇基以往的功绩,并没有追究他的家人,但将杨御蕃和杨衍两人列入罪臣名单,赏银一千两取其头颅。

杨家为地方大族,虽然杨肇基之妻杨老太太直接宣称将杨御蕃和杨衍逐出家族,但一般人仍视他们为罪臣之家。特别是那些随杨御蕃出征而战死的将士们的家属,每日都要在杨家门前闹上几次。

在周显率部到达临沂的时候,杨家已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杨老太太却在临沂被围的时候,拿出半数家产襄助守城。并开办粥场,救济灾民。

周显得知了杨老太太的壮举之后,深感敬佩。便亲自去拜访了住持杨家事务的杨老太太,并祭拜了杨肇基。这之后,在周显的主持下,杨家拿出一些银子给予那些战死将士的家属。同时,周显严令达成一致后,不得再骚扰杨家。

这件事也算是解决了,当时周显算是无心之举,但后来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隆武建朝,为了限制孙可望的权势,启用了不少以前归属于朝廷的将领,杨御蕃便是其中的一个。他得以重新掌管军队,虽说人数不多,只有三四千弱卒,但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他派人到山东联系周显,提出愿意重归朝廷。

周显对此当然十分乐意,他派人告诉他让他寻机北归,自己会派出军队接应。但不久前,隆武帝下令调杨御蕃前去扬州。杨衍借机与杨御蕃大闹一番,率亲信数百逃离驻地,最终逃回临沂,被当地守将解送到济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