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统计大明 > 第三百四十六章混淆视听

统计大明 第三百四十六章混淆视听

作者:怕起重复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45:41

第三百四十六章混淆视听

这种行为不过是败犬的狂吠罢了,他杀伤力有限,但是恶心人的效果确实顶级。

朱慈烺考虑了半响:“李若琏,你派人去散布消息,就说本太子像土地爷、关公、秦琼、李靖、卫青、张三丰、吕洞宾、财神、散财童子……

总之想像谁就像谁,不管像谁都要宣传,每个人也不准相同,派人去宣传吧!”

李若琏疑惑的看着太子:“殿下,您这是要?”

朱慈烺哼哼一声:“混淆视听,让这些人动动自己的脑子,他们心里自然会知道本太子像谁。

而不是别人说像谁他就跟着说像谁!”

朱慈烺这个就是个歪招,百姓是盲从的,往往别人说是什么,他们就会跟着点头。

但是要是大家各持己见,说啥的都有,那么他们就不得不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看看太子究竟像谁了。

思考的过程这些人就会恢复理智,不在人云亦云,那么对方的宣传攻势也就破产了。

果然李若琏派人混淆视听不到半天,整个京城百姓都开始争论起来,到底太子像谁。

争论的过程中自然要把太子做过的好事一件件的列出来说叨说叨。

这一遍一遍的说道,不仅没有打击朱慈烺的威信,反而让更多人知道了太子的好处,增加了一波声望。

早上起的太早,朱慈烺选择午睡一下,等一睡醒李若琏站在身旁:“殿下,现在坊间对您不利的流言已经不见了。”

朱慈烺嗯了一声,这些都是小事:“辽东有没有最新的消息,建奴确定在四月十二日搞事情么?”

李若琏肯定的点点头:“各种文书祭品已经准备好了,所有演练也都宣传了,正是四月十二日。”

朱慈烺摇摇头:“这孙子是真会找麻烦,哪怕是晚一个月,等咱们夏收结束了也好啊!”

李若琏奇怪的问道:“殿下,参谋部的计划第一阶段的战争不是主要集中在高丽,不会大明的夏收带来影响吧?”

朱慈烺翻翻白眼:“耽误了高丽的夏收,万一高丽粮荒了怎么办?到时候咱们不仅不能从高丽获得粮食,还要卖给他们一部分!麻烦!

而且要是满地都是粮食,那坚壁清野还有个屁用!那不就是搞笑了么?建奴根本不用攻城,只要不停地抓人收粮食收获就足够了。

再有就算第一阶段战争在高丽,咱们这边的民夫徭役还不是一样要征发,这么多劳力用在战场上,到时候夏收肯定要耽误几天。

这几天天气都好还好,要是在有个阴雨天气,那损失可就大了!”

李若琏连忙躬身抱拳:“殿下说的是,那咱们要不要派人去破坏一下?”

朱慈烺想了想摇摇头:“皇太极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不管咱们怎么破坏,他称伪帝的信念都不会动摇。”

李若琏悄悄的看着朱慈烺:“要是咱们搞点天象示警之类的呢?”

朱慈烺想想要是摇摇头:“没有用,他现在要么称伪帝成功,要么身死族灭,他没得选,就是天雷滚滚他也会硬上。”

现在新式对皇太极很不利,多尔衮实力保存太多,已经威胁到他的大汗之位,靠着多尔衮这个重大失败用其他旗主和蒙古人暂时压制了多尔衮。

要是不趁机称帝,后面机会就越来越渺茫了。

现在皇太极已经快神经了,他好像觉得只要他称帝成功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一样。

其实准备到现在大明最紧缺的物资依旧是粮食,去掉前线用度,朱慈烺手里能应急的粮食仅仅剩下五百万石而已。

五百万石看着很多,但是朱慈烺的皇明粮号可是供应着大明超过一千万人口的粮食。

要是真发生大规模挤兑,朱慈烺只能耍赖付给银子了。

而调往战场的粮食,也并不是很充足,仅仅能维持到五月中旬。

朱慈烺已经命令江南全力收集粮食,这个时候青黄不接粮价正是最高的时候,江南的米加已经上涨到九钱银子一石的地步。

而刘若愚开始大规模采购,导致粮价又迅速涨了一钱银子,也就是说现在朱慈烺卖粮食还要贴运费。

就算是贴运费,朱慈烺也不愿意在涨粮价了,粮价上涨,会造成百姓恐慌性购粮,而恐慌性购粮又会加剧粮食库存压力。

其实地主们手里还是有粮食的,他们早已经摸清了粮价的规律,也知道泥腿子这个时候手里的余粮耗尽。

正正是痛宰一笔的好时候,所以大部分地主都会留下粮食等着这个时候,要么卖出去,要么借出去。

等一个月之后新粮下来,价格腰斩,那么借出去的一石粮食,到时就能收回两石半甚至三石。

这里面除了粮价变动的利润之外,还有借粮的利息。

而今年的粮食又格外的好卖,朱慈烺为了收到更多的粮食,特意命皇明银行推出了信用贷业务。

百姓要是有困难可以请三户乡邻或者里正、乡老、秀才、举人等社会贤达作保,以今年夏收的粮食做抵押,从皇明银行借出一笔银子用于维持生计。

皇明银行的利息仅仅是一分,比起地主老爷的大斗进小斗出,九出十三归等利息要低的多的多。

仅仅是这一项业务,皇明银行就借贷出去了一千余万两银子,也就是说到了夏收的时候,这些人至少能还回来近两千万石粮食。

仅仅这一个政策,就缓解了皇明粮号巨大的购粮压力。

而这一千余万两银子,又减少了至少五百万两百信因为找地主借贷产生的损失。

那些银号万万没有想到,皇明银行成立的第一个业务受损失的不是他们银号,反而是那些地主家。

当然因为宣传不到位,还有一些偏远地区皇明银行没有普及,所以并不是一下子砸了所有地主的饭碗。

而且大部分百姓对于皇明银行还不信任,借惯了高利粮食,突然有人告诉他们有这么底的利息,他们还不信任。

所以这些仅仅是个开始,更有不少地主商人看到这里面的好处,竟然自己主动把这些钱借出来然后在放贷出去。

喜欢统计大明请大家:统计大明笔下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