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统计大明 > 第三百六十三章你说的都对

统计大明 第三百六十三章你说的都对

作者:怕起重复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45:41

第三百六十三章你说的都对

朱慈烺引用了太祖的话,崇祯立刻无言,他能说太祖说的不对么?当然不能。

朱慈烺接着说道:“纵观华夏周围各族,华夏强大则臣服为藩属,但只要华夏稍显颓势,其必然争相撕咬,欲食华夏而肥几。

太祖当年设立不征之国原因也说的很清楚‘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可见太祖对于藩国不征,爱护和仁慈只是一个方面,但是征伐无用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崇祯想了想说道:“朕和你说的是仁慈之心,并不是攻伐之事!”

朱慈烺也无辜的说道:“是啊!儿臣说的也是仁慈,您看,咱们不打他们就不错了,这还不够仁慈的么?”

崇祯立刻脸黑了,什么叫不打就不错了,怎么得,你还要打他们不成?

看崇祯的脸色朱慈烺解释道:“父皇您看,大明对高丽何其仁慈,有再造之恩,但是高丽确背叛投靠建奴。

咱们可以理解原谅他们是因为大明无力照顾,但是他们不能以此为理由给自己开脱不是。

现在大明只是让他稍微出一点力,虽然可能导致粮食歉收,但是咱们不是也在努力帮忙收购粮食么,总不至于饿死他们。

所以不至于说成不仁吧?”

崇祯勉强解释了一下:“自古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是易乱之源’太祖当年设不征之国,正是想还天下万民以安宁,是大仁慈的表现!”

朱慈烺点点头:“父皇说的对,孩儿受教了。以后一定以太祖和父皇为榜样,仁者爱人。”

崇祯这才满意,争辩这么久不就是为了这句话么,要是在争下去,对谁都不好看不是,既然太子服软,那崇祯也就顺势借坡下驴,这个问题揭过。

朱慈烺之所以不愿意在争辩,是觉得这种争辩没有意义,朱慈烺不可能通过三言两语改变崇祯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朱慈烺自认为自己能独立思考,不是崇祯几句话就会推翻自己原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既然谁也不能改变谁,那争辩还有什么意义?除了使得崇祯搞得一肚子气,其余的一点作用都没有。

朱慈烺顺利告辞,回到东宫安排人把内库的那一份银子上缴。

不是朱慈烺贪财,这内库要了三成,足足有五百万两银子,容不得朱慈烺不心疼。

这一笔钱虽然拿的烫手,但是既然拿到手,朱慈烺也没有在还回去的道理。

原本以为这一次行动会打击大家贷款的积极性,没有想到惩治骗贷反而宣传了贷款行动。

大明很大,江南已经开始收粮,江淮地区粮食才刚刚成熟,而黄淮地区距离成熟还需要十多天,黄河以北更是要半个月以上。

所以夏收会持续一个月多月的时间,从南向北,从东向西。

今年对于大明百姓来说,绝对是幸福指数爆棚的一年。

流寇被消灭,大家的安全有了保证,而没有了流寇那么剿响和练响也跟着取消了。

皇明粮号在每个县都设立了粮食收购站,给的价格高,还是足银,卖粮食的百姓最多只要排队三天,就能把粮食卖掉。

没错排队三天,因为卖粮食的人太多了,大家不得不排队等待。

而皇帝仁慈,今年辽响也取消了,这三响的取消,加上皇明粮号的粮食收购,今年大明百姓至少能缓一口气了。

所以进入夏收之后各地的流寇迅速消失,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百姓要是能吃饱饭,谁会提着脑袋当流寇,而且今年的流寇还特别不好当。

大明难得安定下来,崇祯有了这笔钱惦记着整修河道,毕竟旱灾全看天意,但是水患确是可以预防的。

而朱慈烺想用这笔钱填补军费的亏空,虽然尽量克制,但是步子还是迈的太大了。

朱慈烺可不想‘创业未半,而花光预算。’

有了这一笔钱填补亏空,今年朱慈烺的财政窟窿就能降低到千万以下,也就不用急着卖出产业来还债了。

战争按照计划有序推进,参谋部接管了所有指挥工作,在崇祯和英国公等军方大佬的监督下,朱慈烺完全不用操心战争过程。

战争不用操心,其他事情确一大堆,今天朱慈烺主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修路的问题。

而随着宛平新城和通州新城的有序推进,新的官道修建计划也提上日程。

现在大明最需要的官道有两条,一个是通州到天津港,一个是通州到山海关再从山海关延伸到辽东。

相比其京城到宛平和京城到通州的道路仅有百十里,这两条路一个几百里,一个上千里,这个可是大钱!

虽然朱慈烺也相信要致富先修路的说法,但是要是修路修破产了,那还致个屁富。

而且在水泥沥青等没有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普通的三合土公路不仅耗费成本,而且维护成本高,使用年限短,等于花了大价钱修路,结果仅仅能用十多年。

所以同时修两条路是不换算的,代价也是目前的朱慈烺所不能承受的,况且相比通州到天津是为了经济和货运便利,通往山海关延伸到辽东的道路完全就是战争需要了。

朱慈烺对于这种临渴掘井的行为一点都不感冒,这个时候修路,路还没有修好,仗都打完了!

而如果不修到辽东的路,那就要给运往辽东的物资和人找一个便捷的通道。

从目前来看,最好的方式应该就是疏通水路,物资从天津起运效果最佳了。

而山海关旁边,就是后世著名的秦皇岛港,只要在那里建立一个港口,那么从通州到山海关的陆路就省掉了。

而且在那里设立港口因为在山海关以内,可以为辽东建立一个稳定的物资储备仓库,不必担心建奴的袭扰。

而整个辽西走廊都是依山靠海,走海路运输比起陆路也方便省事的多,也不用担心便宜了建奴。

所以朱慈烺综考虑之后,决定第一是疏通航道,海河支流众多,有些适合航运,有些则需要疏通之后才能使用。

建设秦皇岛港区,以及对辽西各河流港口进行修缮,用海路代替陆路运输。

喜欢统计大明请大家:统计大明笔下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