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统计大明 > 第四百一十七章再议开海

统计大明 第四百一十七章再议开海

作者:怕起重复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45:41

第四百一十七章再议开海

朱慈烺一下子就听明白了,这哪是说人手不够啊!这是再说自己开辟的学科太多了吧!

想想这两年自己确实开辟了很多的研究项目。

主要是记忆比较零散,自己想起什么就让他们开一个小组研究。

不仅仅是钢铁厂,各个工坊都是这样。

朱慈烺甚至开了内燃机研究组、电动机发电机研究组、喷气发动机研究组、火箭发动机研究组等等。

不能忽视一个下级的中肯建议。

不能忽视一个下级经过深思熟虑,冒着风险提出的建议!

不能忽视一个有能力的下级,经过深思熟虑,冒着风险提出的建议!

从永平回京,朱慈烺都在反思这个问题。

人们常说领先时代半步你就是个伟人,要是领先时代一步,那你就是疯子!

自己是不是有点追求的太多,貌似小心翼翼,其实已经策马狂飙了?

回到京城,朱慈烺向崇祯汇报这次出巡的成果。

当朱慈烺说道新式炮舰在射击比试中,竟然跟郑芝豹的福船射击成绩相当的时候,他也不淡定了。

崇祯想了又想才问道:“你上次是不是说郑芝龙有这种规模以上的福船有三百多艘?装三十门炮的有几艘?”

朱慈烺无奈:“父皇,自从咱们开始制造炮舰开始,郑芝龙为了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只要咱们建一艘炮舰,他就武装两条福船。

现在这种三十门炮以上的商船郑芝龙已经装备了四十多条。”

崇祯不悦的问道:“那他的炮从何处得来?”

朱慈烺叹气:“目前欧罗巴人把生意做到全世界,郑芝龙有的是办法买到炮,而且他在大琉球有自己的铸炮厂,在越南有自己的造船厂。

根据锦衣卫的最新情报,他也在试着制造欧式大帆船,现在已经到下水舾装阶段。”

崇祯生气的拍桌子:“岂有此理,简直……为何不命令天津水师不加快建造!”

朱慈烺摇摇头:“现在造船已经没有问题,但是您也看到了,即使现在的训练水平,新炮舰的射击效率也仅仅是郑家的一半。

要是迅速扩军,那么这个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到时候咱们空有一堆大船,确发挥不出应有的威力,到时候只会徒增损伤。”

崇祯在原地转来转去,对于海军海战他是一窍不通:“那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朱慈烺抱拳道:“儿臣觉得开海之议暂缓,先练强军在提开海之事。

郑家虽然强大,但是他也有其缺点:其一人员复杂,郑芝龙船队里有大明人、高丽人、倭国人、越南人、欧罗巴人甚至昆仑奴。

为何有这么多不同的人?因为郑家缺人用,所以他才不得不从各处招人上船。

但是大明海军确没有这个担心,背靠万万子民,大明海军有源源不断的补充。

其二就是郑芝龙本是海盗,大家跟随他本就是图财而来,他既给不了名声,又给不来未来。

图财而来,郑芝龙只能以财富笼络,大家因为利益相和,自然会因为利益分开。

其三就是郑芝龙固然可以增加炮舰,但是因为其人手有限,增加的炮舰都是商船改造而来。

炮舰多一条,商船就少一条,强军则不顾商,重商则不顾军,日积月累,实力只会越来越弱。

但是大明不同,大明每增加一条炮舰,则多护卫一个海港,多护卫一条航线,则多一份税收。

日积月累实力自然越来越强。

故而儿臣以为对付郑芝龙最重要的就是强大自身,大明最缺的就是时间,所谓炮舰训练不足,并不是不能解决。

既然训练不足那就多练就是了,一日不行就两日,两日不行就四日,总会越练越强。”

崇祯犹豫了一下问道:“那你觉得多久能击败郑芝龙,大明顺利开海?”

朱慈烺抱拳拱手:“五年!只要五年时间,大明海军就能取得全面优势,到时候郑家再也不是大明之患!”

崇祯站在那里叹了口气:“五年!太久了啊!你可知道今年财政缺口有多大?”

朱慈烺一下子明白了,怪不得崇祯这么急着开海,原来是被财政缺口闹的。

朱慈烺安慰道:“今年财政缺口完全是因为军改,如果去掉军费开支这一块,财政收入基本已经能够持平。”

崇祯摇摇头:“有就是有,怎么能去掉?如果军改三年完成,那可是上亿两银子的花销,从何处来?”

朱慈烺自信的说道:“其实大明的税收还并未到极限,特备是盐税、茶税和商税等等。

而无论盐税、茶税还是商税都从南方来,所以要军改之后,派军往南方确定稳定之后才能改革。

一旦三种税能顺利收上来,大明再增加每年两三千万两银子还是能做到的。”

崇祯听朱慈烺说过这个,当时朱慈烺举例就是宋朝的盐茶税,后来他也翻了宋史。

按照载:至政和六年,收息一千万贯。两宋时期正常盐税约两千五百万贯,多时甚至一度达到三千万贯以上。

除了这个还有商税,商税对于大明来说等同于没有,各地一提此税无不适民怨沸腾,闹得是乱七八糟。

在崇祯看来收商税的难度比起开海可要大得多了,毕竟开海面对的只是郑家一家而已。

但是收商税那面对是整个江南,到时候暴乱一起,大明可经不起这种折腾。

崇祯犹豫的问道:“江南自古为财税重地,我朝更是半数以上的赋税依赖江南。

而且近些年北方多灾害,全赖南粮北运,若是收税引起江南动荡,到时朝廷如何处置?”

朱慈烺眨着眼:“所以儿臣让父皇放宽心,咱们先练兵,等练好了兵,那些跳梁小丑自然不敢乱来!”

崇祯想了半天问道:“那如果朕只在北方开海,作为试点如何?”

朱慈烺见劝说无用只好提出自己的折中方案:“父皇,儿臣觉得只在北方不妥,大明出售之货物生丝、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铜钱、药材、棉布、书籍、纸张等等。

其中过半来自南方,若是仅仅北方开海,那么海商货物都备不齐,如何出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