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统计大明 > 第四百七十七章茶叶问题

统计大明 第四百七十七章茶叶问题

作者:怕起重复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45:41

第四百七十七章茶叶问题

皇明车马这一年生意那是相当火爆,太子遇刺之事等于给马车打了一个大广告。

几十人围攻,弩箭加上手雷全用上,都没有破坏马车,太子也安然无恙。

何况皇明车马又给马车进行了针对性升级,各种防护又上了一个台阶。

又加入了大明最新科技弹簧钢和转向钢轴承,使得车子的舒适性又上了一个台阶。

皇明车马承诺,新车只是在装饰上去掉了一些皇家独有的逾制的标志,但是内部的防护跟太子所用的一样。

而且每辆车仅仅一千两银子,加上内部装饰之后也不过一千两百两。

而新车型仅仅生产一千辆,第一到十号车皇家专用,第一到第五都是皇上和皇后用的。

一号车就是崇祯的龙撵大驾,对应的是最大规模的出行。八个轮子,六匹马拉动,上面镶嵌有金银玉器,宝石珍珠;车身还雕刻有龙凤图案,尽显皇家的尊贵豪华气派。

马车上有软榻,可以坐着也可以休息,后边还有茅厕,车上可以办公,可以接见臣僚,也可以和皇后一起出行。

本来朱慈烺考虑过房车设计,但是想到天子出巡,哪里还需要自己在屋子里做饭,所以去掉这些不必要的设计。

龙辇仅有皇帝和皇后可以乘坐,也是皇权至高无上的标志。

二号车就是法驾对应的是中等出行规模,六轮六马同样的设计,只是规模上小了一点。

三号车是小驾,对应的是京城和皇城内短距离出行,四轮双马。

四号是皇后的凤撵,皇后并没有大驾,若果这等规模的出行,一般皇后跟天子都要同乘一车。

五号为凤撵小驾,是皇后在内宫用车。

六号七号为皇嫂凤撵,也就是崇祯他嫂子,张皇后的车驾。

八号九号为朱慈烺的车驾,同样没有大驾。

之后是诸王车驾,在后面是嫔妃和诸皇子车驾。

从一百之后才开始对外出售。

这次这种特殊车辆的出售除了要求先交钱之外,还要核验购车之人的身份。

第一为皇室宗亲、诸王亲贵、大明勋贵。

第二为中枢重臣、边关要员、为国有大功者。

第三为地方名宿、纳捐输国、为民行善过万者。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其余人不管多有钱,也一律不许购买。

反正朱慈烺就是把后世豪车的销售理念和逼格给搬到大明。

皇家自用和送给诸王目的就是提升这种车的身价,而规定购买人群,同样也是提高这种车的身价。

看着好像是限制重重,实际上能买的起这种车的绝大多数就是这些人了,达不到上述三条的一般也买不起这么豪华的马车。

总之朱慈烺把原本正正经经的岁赐搞得越来越商业化,看着像是送给宗室诸王好处,实际上朱慈烺就是用他们做广告。

价值一百多万两银子的东西,真正的成本不过几十万两,但是朱慈烺确能从中在赚一百多万。不仅能回本,每年盈利还非常可观。

崇祯要的是面子,反正他看看礼单也是怕礼部和太子太抠门送的东西不值钱丢了他的脸面。

看过礼单之后崇祯突然抬头问道:“唐王最近在做什么?”

王承恩自然知道崇祯说的这个唐王并不是现在的唐王,而是前唐王朱聿键。

王承恩躬身道:“唐王自从退籍之后,一直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而居,常常和当地名士谈天论地。

有时还吟诗作赋,饮酒取乐,谈古讽今,针砭时弊,谈论国家大事。

对了,唐王还准备参加科举,声称要考个状元为朝廷出力。”

崇祯冷着脸:“他这是自比卧龙啊!怎么觉得朝廷觉得朕应该三顾茅庐去请他?”

王承恩待在一边没有接话,崇祯想了又想:“算了,由着他去吧!”

处置朱聿键自然简单,但是这影响的是朝廷的脸面,皇家自己刚说脱籍皇族与普通百姓无异,就处置了唐王这个前皇族。

到时候天下人会怎么想?以后脱籍的皇族会怎么想?还在宗室名册上的那些藩王又会怎么想?

原本一个籍籍无名的唐王,现在成为了崇祯的一个心病,对方想要靠科举,崇祯反而松了一口气。

科举是那么好考的?就是真的能考上,出头是那么容易的?

就算他真的有治理才华,那能不能出头,还不是看他这个皇帝的安排。

崇祯继续问道:“太子最近在干嘛?”

王承恩笑着说道:“太子在梳理江南税收问题,前一阵子锦衣卫抓住了白莲教乱匪匪首等人,最近太子殿下好像在了解茶也方面的问题。”

崇祯一听茶税眉头又皱了起来,江南茶税一直收不上来,下面推诿灾害等等有时一省茶税还不到百两银子。

如果太子能改变茶税的问题,大明无异于又增加了一项收入,不说达到宋朝的六七百万贯,只要能收个一百万两百万两银子,这些钱都足够办好些事情。

问完问题,崇祯继续批阅奏章。

江南金陵城,朱慈烺正在翻看各地茶税收入明细,然后跟宋朝做对比。

其中问题最大的就是四川了,大明跟宋朝一样,茶马交易一直都是用四川的茶叶交易。

但是大明每年四川产的茶叶仅有四百万斤不到,而宋朝的时候确有两千万斤有余,这个数字肯定不正常。

从历史来看,当初蒙元南下的时候,四川人民进行了悲壮的抵抗,最终千万川人仅剩下不到六十万,明初虽然进行了移民。

但是到了崇祯事情整个四川也不过有三百余万百姓,人口少了一大半自然生产力就下降了很多。

而且大明收四川的茶不仅价格给的底,还要再交百分之十的税,导致川蜀地区种茶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大明茶叶价格一直维持在一百文以下,而宋朝的茶叶价格确一路上涨,甚至达到过近三百文。

而大明朝的茶税除了四川之外都是采用三十税一,所以这综合起来才导致大明茶税比起宋朝相差百倍。

朱慈烺重新制定了江南税制,改茶税为百分之十,但是要是没有产量,增加税额也没啥大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