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统计大明 > 第六百四十七章杨嗣昌的建议

统计大明 第六百四十七章杨嗣昌的建议

作者:怕起重复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45:41

第六百四十七章杨嗣昌的建议

潘河平乃是万历时期工部尚书,大明少有的水利专家潘季训的孙子。

他提出的束水攻沙法,还有分流治河法等等,可谓是总结历代治水之经验之后的再次创新。

潘季训还认识到了植被的固坝防沙的作用,还禁止沿河开采沙石等等。攫欝攫欝

而潘河平提出的所谓‘四河分流三堤法’乃是推翻潘季训的学说。

潘河平总结潘季训的学说,发现束水攻沙法虽然好,但是因为地方河堤加固没有做好,而且淮河水量并不足以让黄河流速加快到排出大量泥沙的水平。

而黄河中上游并没有水流量大的河流,可以增加黄河水量。

而黄河下游随着河床抬高,下游河流里的河水根本不能汇入黄河。

所以潘河平总结潘季训的学说,提出了四河分流三堤法。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海河流域淮河流域,还有原本的黄河故道加上现有河道,对黄河水进行分流。

这个分流并不是一分了之,而是分段分区分时间进行分流。

也就是说这些河流承接一段时间的分流之后,就会进行断水,然后清理河道。

而对黄河主河道,则提出了三堤法,也就是首先通过分流,把主河道清空,然后筑石质内堤收束河道,使得黄河在枯水期的时候能增加水流流速。

在内堤之外筑中堤,在水流充沛的时候,可以防止河水漫过河堤,内堤和中堤之间是沉沙区。

丰水期的时候流水,等到枯水期的时候就挖沙清河。

在中堤之外,再筑一道大堤,这个是为了防止出现洪水,其中中堤和大堤之间保留农田用地,但是不许百姓在中堤和大堤之间造房居住。

如此四流轮换清理轮换使用,可以确保黄河河堤抬高。

当然这个工程以前只能是畅想,这种规模的工程,其难度绝对超越京杭大运河,耗费的人力物力,大明根本无力承受。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大明现在有钱了,潘河平把计划递交到统计司,统计司觉得这个工程可行,并且上交了东宫。

太子看完之后也觉得是个不错的想法,值得一试,至于工期和花钱的事情,朱慈烺倒是不在意。

不就是百年工程么!大明有的是时间,朱慈烺也有的是时间,更何况十年之后一期工程结束,这治理效益就出来了。

当然朱慈烺在治河的基础上有加上了植树计划,黄河泥沙过大,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中上游的土地水土流失。

控制水土流失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治本之策。

反正大明现在又不缺耕地,不必围着那些山沟沟开梯田。

朱慈烺打算把整个山陕地区居住在黄土高原上搞梯田的百姓都迁移出来。北方有大片的土地等着他们开垦,还有走西口的习惯。

中亚也需要这些人去驻守,大明缺的是人,不是地,与其守在山沟里的几亩梯田,能有几百亩地几千亩草场香么?

然后植树造林,这个计划也是一百年,甚至超过一百年。

所以朱慈烺就提议把治理黄河纳入五年计划,也有了潘河平这个黄河治理司司正的官职。

原本这只是一场皇上和东宫争权的游戏,但是对于潘河平来说,其它的他管不了,但是有人想要动他的治黄工程,别说是一个工部尚书,就是内阁首辅他也敢怼回去!

不就是工部尚书么!有什么了不起!咱家又不是没有出过。

工部尚书是得到某人的授意之后,给随这场争权行动,今天大家也没有打算形成什么决议。

上层的事情,其实最后还是妥协,就像当初的内阁和皇上,皇上可以发中旨但是内阁也可以不奉行,甚至到了地方,人家只认内阁命令,皇上的旨意没有内阁同意,人家都不搭理。

现在情况也是一样,崇祯和朝堂自然可以不经过东宫的同意,强行下旨,但是东宫那边肯定不会执行。

搞不好强制还会爆发冲突,最后引发动乱。

没看到下面叫的这么欢,上面两位大佬一声不吭。

只有潘河平这个人一副二愣子的样子因为治理黄河的事情先跟工部杠起来,着实打了刘遵宪一个措手不及。巘戅久读小说巘戅

看着台上两位大佬一副看戏的姿态,刘遵宪干脆退回,反正我该做的都做了,至于下面的事情,咱也不管,咱也不敢问。#21434#21437#32#20037#35835#23567#35828#32#57#100#117#120#115#46#99#111#109#32#21434#21437

潘河平见工部尚书被自己怼的回到站班,得意洋洋的像一只战胜的公鸡。

不过毕竟是搞技术的,每人抬杠他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四五来,尴尬的站了一会,然后躬身行礼退回。

五年计划之中吏部和刑部有关最少,至于官员培训上岗制度,这次五年计划也没有提出。

这时候有不少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的集中在兵部人员身上。

如果说六部之中,受东宫影响最大的就是兵部了。可以说军部几乎已经把兵部架空了。

要是这样杨嗣昌还不吭声,那不用说,他就是太子党无疑了,但是看着他的待遇,被架空,被发配,听说参加完这次朝会就要出发了。

这要是还帮着太子,他图什么?

杨嗣昌也从迷蒙中醒来,咳嗽一声:“陛下,臣也有话说!

朝廷成立军部以来,军部和兵部职权重合之处甚多,导致两部之间,很难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所以臣觉得趁着五年计划之机,应当对军部和兵部进行明晰职权,建立相应机制。”

杨嗣昌看看上面两位大佬继续侃侃而谈:“臣觉得军部总览军事,但是军部做的再好总有一些自身的局限性,做不到的地方。

这些就包括地方上的团练乡勇等等的编练问题。

以往大明有各地练军主战,有卫所主守,从来没有出现过兵力空虚之事。

但是现在大明裁撤了卫所的防守地方职能,改卫所为垦殖公司,这就导致地方根本没有守备力量。

新军虽然号称百万,但是也不能面面俱到,况且新军主战,并不是地方守备部队。

其驻扎之地,要么是有动乱风险之地,要么是战略要地,为了保证其集结速度,还不宜过度分散。

这就导致很多地方有城无防,短期内看来没有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个空缺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发生动乱,则大片国土会迅速被祸害。

所以臣觉得应当由兵部主管地方团练乡勇,编练适当城防军,保卫一方平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