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旅明 > 第478节 转移话题

旅明 第478节 转移话题

作者:素罗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2:13

第478节 转移话题

旅明正文卷第478节转移话题皇帝之前对忠勇伯的封赏看似慷慨大方,但是那一系列耀眼的头衔却都是虚职。截止御花园茶话会之前,曹总兵的本官依然是分守漳潮等处副总兵。

出现这种局面倒不是皇帝打压,而是皇帝需要详细沟通,全盘考虑后,才能定下曹总兵下一步的具体工作。

今天的茶话会就是皇帝专门用来解决这件事的,然而从皇帝说出那句话的一刻,双方的利益就开始不同了。

对于崇祯来说,将曹总兵从南方调到辽东战区主持抗虏工作,是最符合皇帝利益的操作。

自老奴起事以来,大明从未有过忠勇伯这种良将。现在的忠勇伯之于皇帝,就像当初的戚继光之于嘉靖一样。崇祯不用此人灭虏的话,那又该用谁呢?食人魔?

这就是崇祯之前在朝堂上死保曹总兵的根本原因。

讲真,只要眼下曹总兵不举起反旗,别说他用铁牛耕地了,哪怕他在江南屠杀缙绅,哪怕他往夷州大肆收罗流民,哪怕他跑去后宫摸了张寡妇的大腿,崇祯也会硬生生地忍下来——只要爱卿你先帮朕灭了鞑子,头上有点绿朕也忍了!

当然,至于灭完鞑子之后......张居正的下场了解一下?差点就被某人开棺鞭尸了。

崇祯眼下是分得清轻重缓急的:任何的内部矛盾,都比不上随时可以将他从龙座上拉下来,砍了他脑袋的鞑子严重。

所以他必须要忽悠曹总兵去辽东灭虏。

不过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

戚继光在出道之前就是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人家是公务员世家,妥妥体制内人员。

正因为如此,所以嘉靖皇帝可以随便安排戚继光。抗倭时派此人去沿海,打鞑靼时派此人去三屯营当蓟镇总兵官,等到张居正一死戚继光后台倒了,那么皇帝又轻松将此人踢去了广州。

在这个过程中,戚继光作为体制内的一块砖,是没有自我抵抗能力的,只有服从命令的份。

然而曹总兵可不一样。

曹总兵是招安来的海寇,手下有弟兄,屁股后边挂着夷州,有人有钱有粮,财政自给,说白了就是一个军阀,而且是比关宁军更加明显的军阀。

虽说这个军阀表现出了令人满意地融入体制的态度,但是皇帝不可能像对待戚继光一样对曹总兵呼来喝去——什么叫军阀?军阀就是谈不拢随时可以扯起反旗的那种人。

所以皇帝今天只能以商量的口吻和曹总兵讨论这件事。

结果皇帝还是被无情拒绝了。

...............................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穿越众和皇帝的利益可就不一样了。

对于穿越众来说,眼下在北方需要做的,是开办分基地,吸纳流民,组建商销售/带路党络,囤积物资,训练部队等等等等一系列前期的准备工作。

至于说平灭鞑虏,对不起,现在还不是时候。

眼下最符合利益的格局,自然是后金集团和关宁集团在辽东的荒郊野外互相牵制。而穿越众这边,则只需要保证鞑子不像历史上那样冲进大明腹地劫掠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华北民众得以保存,社会秩序得以勉强维持,每年产生的流民潮就不会出现太高的峰值,穿越众的流民运输系统也就能跟得上发展。

以上这种局面才是穿越众最想要的。

如此再坚持个几年后,真到了崇祯皇帝心心念念的忠勇伯亲率大军席卷鞑虏的那一天......对不起,到时候某人在将鞑虏扫平后,很可能顺势将关宁军一并扫平,然后南下攻破京师......这个,皇上,实在不好意思,辜负了您的期望,其实,臣是一个演员......

所以说,从茶话会这一刻起,皇帝和曹总兵的利益就不一致了。

而听到曹总兵将回南方的理由归于什么子弹不足后,崇祯有点傻眼。

要知道在今天开会之前崇祯可是做了不少准备的。但是曹总兵这个回答,却不在皇帝事先计划的奏对套路之内。所以皇帝只能有点诧异地问起两位阁臣来:“竟有此事?”

两位阁臣这时也有点懵逼。当然,周延儒是真懵逼,而事先和曹总兵有过勾兑的温演员则是假懵逼。

“呵呵,皇上莫急,容臣慢慢道来。”

曹总兵开始详细给皇帝讲起这次战役来。

由于之前皇帝在奏章中得到的信息很笼统,只有“骁勇善战”“器械犀利”这些词,并没人告诉皇帝战役细节以及某款步枪的超级威力,所以当曹总兵科普完后,崇祯才恍然大悟:“如此说来,这‘二八步铳’当居首功?”

“然也!”曹总兵笑眯眯地说道:“皇上,此铳能三百步外贯穿鞑子重甲。臣这次对敌,连一门虎蹲炮都没有,缘何能大胜而归?全靠这把铳啊!”

“朕要验铳!”崇祯这时一脸的激动——如果情况真是这样,那他完全可以“进口”一批火铳装备给自己放心的部队,何必低三下四忽悠姓曹的去平虏呢?

“臣遵旨!”曹总兵这时赶忙领旨,然后他当场要来笔墨,手写了一张纸条,交给太监跑去忠勇伯府带人来。与此同时,崇祯又命人去御马监,通知拿一些给京营装备的火器来。

明末的崇祯皇帝,再不是之前那些养在深宫里的金丝雀了。即便是,在经历过这次的己巳之变后,再不懂行的皇帝也明白了武备的重要性。

要知道崇祯当初可是坐在城头上,现场经历了一轮轮红衣大炮的发射和城下的战斗,所以他对明军的火器绝不陌生。另外,像“一炮糜烂数十里”这种鬼话,现在也已经忽悠不到皇帝了。这位很清楚明军制式火器的威力。

没过多久,人来了。

忠勇伯府来的是一个明人装束的王府护卫和一杆枪。而御马监那边,则是来了好几个太监和兵士,还有一些武器和铠甲。

眼下这种场面忠勇伯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当他站起身指手画脚一番后,靶场就建好了。

从亭前开始,隔着鱼池,每前进50米左右,都会有一张桌子,上面固定着明军制式的扎甲和山文甲。

然后射击演示开始了。

结局是不言而喻的。

站在上风头的几个御马监兵士,他们手中的鸟铳,三眼铳等武器,不但装填慢,而且从中射出的子弹,最多只能“摸”到100米处的铁甲。无法穿透目标不说,命中率也低得可怕——这种粗糙的滑膛枪只有打排枪才能谈得上命中率。

接下来是忠勇伯亲卫的表演。

只见此人不慌不忙,开始以1分钟4枪的稳定射速打击300米处的靶子。随着一下下扣人心弦的枪声响起,连续二十枪后,直到枪雾阻挡了视线士兵才停手。

两个太监抱着靶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跪在崇祯面前,举起了甲胄:“皇爷,小的数过了,中靶十八弹!”

看到这幅上好的甲胄上那密密麻麻的,透射着背后光线的孔洞,年轻的皇帝站起身,伸出微微有点颤抖的手指,在孔洞边缘的毛刺上不停摩挲。

良久,崇祯才叹了一口气:“不想世间竟有如此神器,看来是祖宗保佑,天不绝我大明啊!”

张冬东闻言暗自撇嘴:这功劳又到祖宗头上了?祖宗真能保佑您老吗?

看到皇帝的注意力终于被转移到火枪上,曹总兵除了吐槽外,也是略略松了口气:没有合理解释的话,他很难让崇祯释怀自己回夷州之事,这会影响君臣之间的蜜月关系。

接下来,曹总兵毫不藏私,他不但亲自给在场各位分拆讲解了步枪结构,然后当着皇帝的面,拆开了纸壳弹,取出了里面的关键物事:火帽。

按照曹总兵的说法,这块叫做火帽的不起眼的小铜片,才是他之所以要回夷州的原因所在。

因为火帽这种秘法制作的东西,夷州是不能自产的,只能从海东阿拉斯加国的海商手中购买。

火帽不但昂贵,而且产量稀少。因为阿拉斯加国距离遥远,所以火帽传到大明的就更少了。就这次来北方勤王,之所以能换到4000颗头颅,曹总兵其实已经将自己几年来的火帽存货都用掉了。

所以曹总兵这趟是必须要回去的——他要亲率船队去印度洋的贸易都市购买火帽。

听到完曹总兵的说法后,皇帝不置可否。而一旁的周首辅却连续问出了几个问题:离了火帽这枪就没用了?大明能不能仿造?还有,这火帽和枪到底多少钱?

曹总兵这边先是报出了价格:火帽在印度洋的购价是二两银子/个,运到夷州是三两银子,运到京城,那至少也要算四两银子/个。

在这里忠勇伯友情提示:想训练一个合格的枪手,没有一千发子药是训练不出来的。

至于枪,由于夷州的工匠可以自产,所以便宜点:200两银子一把。

最后关于仿造一事,曹总兵大方的答应:可以留下10杆枪和100发火帽给皇上拿去仿造。如果大内的能工巧匠能仿造出来,那更好,他以后就不用去印度洋冒风险了。

崇祯听到这里,缓缓点了下头。

一旁周首辅看到皇帝点头后,则拉下脸怒道:“大明的鸟铳一杆也不过10两银子,子药更是便宜,他从未闻有这样贵的火铳和子药,是不是你这厮故意抬价黑了心?”

曹总兵闻言摇头苦笑道:“大明的鸟铳是便宜,可大明的官兵也被鞑子像狗一样撵着跑。他老曹的鸟铳是贵,可用的是阿拉斯加枪管,所以能打死4000鞑子。”

曹总兵最后问道:“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周大人,你该不会连这点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吧?”

周延儒:“......”

旅明

阅读悦,阅读悦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