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旅明 > 第667节 共襄大业(四)

旅明 第667节 共襄大业(四)

作者:素罗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2:13

第667节 共襄大业(四)

旅明正文卷第667节共襄大业早期,懵懂的穿越者面对陌生新世界,一应应对,尤其是“进口物资”的选择,都是按照旧世界经验来的。

这其中大多数物资在新世界都得到了成功应用。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失败者”,渐渐暴露出了水土不服的特征......譬如说,9毫米手枪。

一开始,进口手枪只配发到穿越众本人及他们的保卫人员。

再后来,随着大燕国国力扩张,进口手枪的使用者,扩展到了需要以少敌多的情报部门——军警这种规模巨大的体系反倒没有进口手枪用,因为没那么多供给。

有了新学员,就会有损耗和相应的实弹训练。

最终,面对日益增长的弹药需求,内阁不得不在前年底,长痛化作短痛,批准进口了一批专用设备,成立了生产配套进口弹药的国立特种军火公司。

所谓的特种军火工厂,实际上只是一间手工作坊,不但规模小,而且生产链漫长。

每生产一颗子弹,国立作坊都要从脱脂棉和电解铜开始,一步步往上爬。这样经过上百道工序,手工配料手工压模,最终得到合格的铜壳、铅弹头和双基火药...如此效率可想而知。

国立作坊成立半年后,9毫米弹日均产量只有不到100发。

这个时期,正是周乙在鹿谷培训的时间。他们这一批学员,开始接触到了点45毫米口径的新式手枪。

早期穿越众进口的手枪,无论是伯莱塔92系列,还是格洛克系列,其口径都源于初次购枪时,某人随口选择的国际标准。

这之后,为了节省后勤压力,标准被延续下来。穿越众长期使用的,都是9毫米通用型鲁格子弹。

到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渐渐发现,9毫米口径有那么一点力不从心的味道了。

原因很简单:环境不同。

9毫米子弹,乃至更小口径的手枪,通俗意义上讲,都被划到了“小口径防御性武器”的类别中。其大多用于安保和执法人员,核心设计思路是“阻止和防御”。

在这种思路下,9毫米手枪后座力减少、射击精度增加、跳弹率降低,最大程度的平衡了停止作用和精度之间的关系。

在后世,执法人员多数时间都是在近距离警匪互射。使用精准的9毫米枪支,乃至更小口径的点22开火,执法人员能尽可能避免伤及无辜。

击毙歹徒有带薪休假,但是一旦流弹误伤无辜,会引发巨大的舆论压力,功劳也变成苦劳了。

然而在十七世纪,思路变了。无论是穿越众身边的高级安保人员,还是情报总局的精英特工,一旦他们决定拔枪射出昂贵子弹的那一刻,就是毫无禁忌的。

穿越教官一开始就教育他们:毫不留情,第一时间迅速消灭对手。

毕竟十七世纪,不用考虑舆论、记者、闹市、无辜人员等等场外因素。

保住老爷们的命才是第一位的。

在这种环境下,9毫米就有点不够用了......十七世纪没有那么多人口稠密的都市用来警匪近距离互射。相反,在人迹全无的地方一对多,乃至遇到身穿各类甲胄的敌人,这种概率却大大增加。

最终,从去年底开始,大燕国的进口手枪,革命性地全部换成了点45口径。

确切地说,是hk45型手枪。

点45口径的手枪,在后世,是被划分到“进攻性武器”行列中的。这种口径的手枪后座力高,威力大,停止作用强,是优秀的战场手枪。

遥想美帝当年伊拉克战后,睥睨四顾无敌手,于是根据伊战经验,将军队中的步枪口径统一到了5.56毫米。

然而现实很快来打脸了。

随后在阿富汗,持着5.56毫米现代枪族的美国大兵,被啃着馕饼,高原地区还敢喝着凉水抽卷叶的塔利班游击队,用古旧ak狠狠教做了人。

阿富汗的高原山地不是巴格达的街道。在那里,氧气吃不饱,石头随风跑,坦克冲不动,飞机找不到。枪战模式,往往是隔着峡谷和山头,双方在谷底石堆中的远距离互射。

付出了血的代价,发现5.56毫米穿透力低,远程杀伤力不强的缺点后,美军迅速改装了各种7.62毫米步枪来阿富汗救急。

而在下一代国防部小口径武器的招标中,美军宣布:5.56mm威力不足,将在全军逐步换装6.8毫米口径的通用武器。

看吧,强如美帝,在原始环境中也吃了口径不足的亏。

谷弻

粗就是粗,一寸粗一寸强,爽感不同,物理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小口径子弹在近距离或许看不出太大区别,一旦距离拉开,或者对手身上有防护,马上就力不从心了。

—————————————————————————

周乙沉腰勒马,伸直手臂,手中的hk45在几秒内打出了全部10发子弹。

20米开外的陕西骑兵,总共是九人。由于土路狭窄,所以这九人是前后两排。面对五个布衣旅人,骑兵们摆出了一个松垮的锯齿阵型。

下一刻,伴随着连串巨响和瞬间闪过视网膜的电光,点45强劲的威力,将前排的四员骑兵打得人仰马翻。

如果是在战阵上,这九名精锐陕西骑兵肯定是着重甲,摆出阵型,随时准备冲阵的。

然而今天情况不同。哥几个其实是出大营轮休的,他们的目的只是随便逛一逛,顺便看能不能打点野食。所以九人组没有着重甲,只是统一穿了简单的皮甲。

不想甫一交手,看上去很肥美的野食就变成了索命无常,前排瞬间被打了个人仰马翻。

说实话,其实这一轮真个吃了枪子的,只有一个人。然而周乙这一通枪打过去,目标巨大的前排马匹统统中了弹。惊马随即受痛蹿跃,准备不足的骑兵顿时躺枪,有被掀下去的,也有被倒卧的马匹压在身下的。

后排乍逢打击的陕兵惊恐之余,纷纷抽刀打马,呼喝连声,打算强行挤过混乱的前列上前交战。

这一时期的明军,还远没有到后期崩溃糜烂的程度。陕西总兵贺人龙麾下的核心骑兵素质强硬,哪怕是闻所未闻具备满满声光效果的手枪射击,都没有让他们丧失斗志。

然而意志终归敌不过领先时代的科技。当周乙藏在袖中的手枪换上第二个弹夹后,没有提起速度的骑兵,还是成为了靶子。

这一次,周乙气定神闲,一手勒马,一手稳稳做出了瞄准动作。

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只持续了短短三分钟时间就宣告结束。当最后一个骑兵终于胆丧转身欲逃时,被田大从身后追上一刀毙命。

事后,作案者迅速逃离了案发现场。周乙他们快马加鞭,根本不在预备的地点歇马,连夜赶路,跑出了新郑范围......杀了人家九名精锐,附近的陕兵大营势必跟捅了马蜂窝一样,万万不可逗留。

这一路上逃亡者再没有珍惜马力,因为新郑距离荥阳也不过百里路,快马半日可得。

事实上,没等周乙他们到荥阳,就已经和组织接上头了。

次日上午,风尘仆仆赶至荥阳县外20里处的周乙等人,遇到了闯王大营派出的哨探盘查。而此刻,已然到了5月26日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间点的“闯王”,是1.0版的闯王高迎祥。

高迎祥的外甥李自成,现下只是各营头中不起眼的一名“闯将”。

历史上李自成接过“2.0版闯王”这个称号,要等明年高迎祥兵败子午谷,被孙传庭凌迟之后了。

见到前来盘问的闯军,周乙等人大喜。

随即,上前交涉的田大报出了营头和字号。双方几句陕腔一说,巡丁马上确认了自家人,随即给来人指出了李闯将的营头所在。

现如今的局势是,整个河南外部,由洪承畴指挥的官军正在四面收缩,将省内的农民军逐步挤压到了中西部地区。

荥阳就在河南省中。之前的荥阳县内外,聚集了十三家七十二营,总数超过十万以上的农民军兵马。

而周乙他们在5月底这个时间点赶到荥阳时,事实上荥阳大会已经结束。之前聚集在这里的多路营头,这些天里已然按照大会定下的战略,陆续拔营走人了。

所幸李自成这个营头,由于要和高迎祥大营一同行动,准备南下凤阳挖老朱家的祖坟,所以这几日还是在荥阳逗留。

不久后,依照着指引,周乙等人一路快马加鞭,终于在荥阳以西的七里处的索河旁,寻到了李自成的营头。

看到田大兄弟哈哈大笑着被一群军士簇拥着进了大营深处,周乙淡淡一笑,对负责接待的军官行了个道家礼:“敢问这位兄弟,可有处帐篷能容我等歇息一二?”

半个时辰后,已然换了一身玄青色道袍的周乙,正端坐在帐篷中闭目养神。

下一刻,只听到三声号炮响起。须臾,帐外靴声橐橐,一道浑厚的嗓音传将进来:“米脂李自成,还请道长出帐一会。”

“呵呵呵。”

掀开帐门的周乙,这一刻,终于见到了自己费尽周折才寻到的人物:“铁伞门当代大弟子周乙,见过将军。”

这一年,风华正茂的闯将李自成,年仅29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