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中兴 > 卷2-10章 召公虎 ? 壹(上)

大周中兴 卷2-10章 召公虎 ? 壹(上)

作者:姬为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3:51

卷2-10章 召公虎 ? 壹(上)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下朝之后,召公虎在太保府宴请太师周公御说、太宰卫伯和。

自从彘林归来后,召公虎一连几日都为议立新君之事操劳,连吃一顿安生饭都成了奢望。如今,当年的一桩公案已然公之于众,太子静也重归王宫,召公虎总算略微安心。

但新天子之位未定,三人自然无心思在宴饮之上。席罢,召公虎便转而邀二位同僚移步,到书房叙事。

将房门掩上,召公虎坐了上首,卫伯和拥周公御说坐了次席后,便敬佩末座。

众人刚坐定,卫伯和便拱手作揖,赞召公虎道:“太保高义,当年舍弃爱子以保全太子性命,卫和钦佩不已!”

“不敢当,不敢当,”召公虎连连摆了摆手,“在座二公若同处于孤彼时之境遇,想必也会做出同等决定。”

卫伯和道:“太保过谦,常言道‘虎毒尚不食子’,太保所为如此壮举,定能流芳百世!”

“常言亦道‘天地君亲师’,君在亲之前,若孤当年惜犬子之命,而献出太子,反倒连刍狗都不如也。此事太宰休要再提,折煞召虎也。”召公虎起身对卫伯和作了一揖。

周公御说听罢,亦面露微笑,起身对少年老成的太宰作了一揖。

“使不得,使不得!”卫伯和赶紧起身回礼,“二位乃共和元老、执政庭柱,如何行此大礼?”

周公御说道:“此谢非为其他——昨日朝堂之上,孤等颇受佞臣非议、百口莫辩,亏得太宰挺身而出,为我二人分谤,孤等感激至甚!”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卫伯和笑道,“卫和污名在外,世人尽知,多个非议不嫌多,少个丑闻不嫌少。光是‘杀兄自立’的罪名,寡人生前身后怕都洗刷不清也!”

召公虎怅然道:“庸人以讹传讹,太宰切莫介怀。”

卫伯和苦笑着道:“人言可畏!世人要都明辨是非,哪还会有国人暴动?想当初,卫和提兵入镐京平定暴乱之时,世人没少诋毁讽刺,说卫和觊觎王位,借勤王之名行谋逆之事云云。”

周公御说道:“太宰气度岂是俗辈可知?世人好鼓弄是非,以逞口舌之快。可殊不知,流言之伤人,更甚于虎狼蛇蝎、刀枪剑戟……”

卫伯和被夸得不好意思,赶忙岔道:“太师、太保,二公今日召卫和前来,定有要事相商。请开尊口,但说无妨!”

他是个爽快人。既如此,召公虎便也不再绕弯子:“孤与太师今日在朝议之上拥立太子,以继先王之法统,太宰意下如何?”

“此事已是公论,卫和岂敢不尊?”卫伯和正色道,“只是,太子继统后,该如何服天下人之心,封天下人之口?”

都说卫伯和乃社稷之臣,召公虎方才这般试探,反倒显得藏私。兼之此前将太子静幸存一事隐瞒十四载,并未告知眼前这位平定暴动的功臣,顿时觉得有些过意不去。

话已说开,事情反倒变得容易。

“太宰真知灼见,”召公虎道,“太师与孤所夙夜忧叹者,正是此事。不知太宰可否有完全之策,助大周渡过此劫?”

“办法,总会有的……”卫伯和紧蹙眉头,沉吟许久后反问二公,“大周今日之困顿,比起立国初年之困顿,何如?”

“此话怎讲?”召公虎、周公御说异口同声。

卫伯和并未回答,而是踱着方步,走到书架后的巨画之前,叹道:“好图!此时此刻,难道不是恰如彼时彼刻么?”

召公虎定睛一看,那幅画正是“周公负成王图”。

他当即反应过来,卫伯和说的是当年周公辅政故事——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龙御归天,只留下年幼的太子周成王。这时,管、蔡、霍三监乘势发动叛乱,想拥护商纣王之子武庚复辟。

“当年多亏周公力挽狂澜,这才平定此乱!”卫伯和道。

“可不单单是先君之功,二位之先祖召康公、卫康叔亦居功至伟。”周公御说补充道,他不敢把功劳全部居于始祖周公旦身上。

“圣人周公亦有忧谗畏讥之时,何尝不是受尽非议?若非我三人先祖勠力同心,又如何最终保得大周太平?成康之治,六十年刑措不用,难道不是忠臣之谋?”卫伯和也说得慷慨激昂。

召公虎见眼前二公都已下定保太子即位的决心,不由兴奋得热血上涌,左手拉过老太师,右手按住卫伯和,三人六手紧紧握着。

“两百年后,我三人又岂能辱没祖上英名?十四年前之国人暴动,亦是我三人通力合作平定。如今拥立新王,孤愿与太宰、太师荣辱与共!”

“荣辱与共,同进同退!”三位公卿把手攥在一起,眼中充满斗志。

表态归表态,办法还得想。

召公虎重新坐定,咬牙道:“最坏的打算,莫过于再来一次国人暴动。当初正是因孤之疏忽,终致太子在府中隐姓埋名十四载。而天子之位本该非太子莫属,岂可因噎废食?”

卫伯和道:“太保是若担心镐京城再度暴乱?”

召公虎微微点头,事到如今,也不必讳疾忌医。

“这倒不难,”卫伯和道,“寡人这就向卫国下调令,召公石焕老将军率部前来镐京城内驻扎,一有暴动苗头,随时镇压便是。”

“太宰忠心可鉴,但孤窃以为有失妥当,”周公御说眉头紧皱,“国人未乱,便不可树敌而激之。否则,国人便是无反心也被逼反,还望三思。”

卫伯和毕恭毕敬行了个礼:“老太师教训的是,是卫和失查。”

召公虎和卫伯和对了下眼神,便知其心意。当初正是卫军平定了国人暴动,如能调兵前来戍卫,自然不无好处。不过周公御说历来软弱谨慎,卫伯和不忍反驳。

不过召公虎更担心虢公长父,频繁召诸侯**队进京,这可是违背周礼的大忌。在这敏感时刻,任何攻讦的机会都不能给政敌留下。

“此番出征彘林,孤发觉大周如今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诸侯国君貌合神离,戎狄蛮夷虎视眈眈。就怕主少国疑之时,反动势力互相勾结,陷大周于风雨飘摇。”召公虎道。

“那又如之奈何?”周公御说无奈地摇了摇头,“十四年来,大周政局又何尝稳定过?”

召公虎闻言蹙眉,心疼地望向这位共和执政的老搭档。老太师已经风烛残年,精力不济,耳昏目聩,本该告老还乡,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却还得为大周的未来殚精竭虑。

再一转头,卫伯和也是心事重重,闷闷不乐。

“太宰,有何高见?”召公虎试探问道。

“卫和是在想,若我等处于镐京城国人的位置,会对新君有如何期许?”

“哦,如何?”这是个很有建设性的想法,召公虎来了兴趣。

“此言太过大逆不道,卫和不敢言。”太宰欲言又止。

“都是同道中人,但说无妨。”周公御说安抚道。

“卫和若是国人,便想问——太子静,他就一定比王子友适合作国君么?”

对方压低了声音,但召公虎脑袋却“嗡”得一声,几欲炸裂。

召公虎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更有甚者,他最担心的也恰恰是此事——

王子友从小在周公御说府中长大,历来知礼守节,在诸侯公卿和国人中风评很好。周王胡出奔以来,王子友代父出席各大祭祀场合,展现出超出年龄的成熟和才干。和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父王大不一样,王子友敦厚宽仁,恰是中兴之主风度。

而反观太子静,他隐姓埋名于太保府中十四年之久。尽管召公虎在他的学业上历来不敢倦怠,都是聘请名师教授,但童年的阴影给他带来心灵极大的创伤。加之缺少父母双亲的教养,他始终沉默寡言,变得多疑自卑、喜怒无常。

但周礼如此,宗法如此,岂能废长立幼?

尽管很多时候历史证明,幼子的成就要远远超过长子,庶子的能力要远远出嫡子。眼前的卫伯和,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卫国的前任太子卫余,死后谥号为卫共伯。相比于其弟卫伯和,除了出身嫡长之外,几乎找不到任何过人之处。不仅毫无贤德,反而嫉贤妒能,继位之后便想着铲除野望甚高的卫伯和,反倒被义士所赐,最终卫人拥立卫伯和为卫君。

尽管卫伯和为此背负了如山的骂名,说其弑兄自立。但他很快奋发图强,宵衣旰食,百采众谏,察纳雅言。修卫康叔之政,奉周公旦之国策,短短几年便国泰民安,百姓和集。

不仅如此,国人暴动之时,他更是顶着极大压力入京勤王,平定乱党,拥护周召二公共和行政,终赢得天下美誉……

可周礼终究如此,宗法终究如此!

太子静既然还在人世,于公于私,召公虎都必须将他扶上马,再送一程。

想当初在彘林之中,周王胡还未等自己禀明太子静尚在人世之事,便撒手人寰。但老天子临终以中兴大事相托,孤安敢不尽臣子职分?

旧天子尸骨未寒,唯有立其太子,方问心无愧!

三位大员又商议到戌时,总算议定出一个初步方案。尽管不尽完美,但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人知道前方还横亘着几多艰难险阻。

“那就这么定了,再过数月,待太子年届十八,便按周礼为其加冠。以至明年开春,便让其正式继位,以继王统!”召公虎总结陈词。

“孤附议。”周公御说道。

“谨听太师、太保二公安排,”卫伯和起身肃立作礼,拜别道,“卫和这就告退,明日朝议,我当将此事言之于九卿诸大夫,以保太子登基一事万无一失。”

“那就有劳太宰也!”周、召二公道。

“卫和虚领百官之首,食君之禄,自当行忠君之事。”言罢,卫伯和徐徐告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