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起 > 第一百六十六章 挽救大汉最后一策

汉起 第一百六十六章 挽救大汉最后一策

作者:赤血萌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16:59

第一百六十六章 挽救大汉最后一策

毫不在意几位高官怀疑的目光,刘备昂首侃侃而谈:“小子在太学读书和做郎官时,查阅一些资料。河北幽州辽东郡户约六万,人口约二十八万。河北冀州魏郡户约十三万,人口约六十九万。

中原豫州汝南郡户约四十万,人口约二百一十万。中原兖州陈留户郡约十七万,人口约八十六万。

江南扬州丹阳郡户约十三万,人口约六十三万。”

刘备继续说:“初到雒阳,才看到这些数据时,小子就以为汝南郡面积最大,陈留郡其次!以为辽东郡只有陈留郡三分之一面积,以为丹阳郡比魏郡小呢。”

众人皆哈哈大笑。

曹鼎指出刘备的错误:“大错特错,陈留郡面积最小!魏郡差不多。

汝南郡的确很大,与辽东郡接近,大约有四个陈留郡、魏郡那么大,但也不是最大的。

总而言之,丹阳郡最大相当于5个魏郡,辽东郡、汝南郡其次,陈留郡、魏郡最小。”

刘备:“依据孙武的说法,既然丹阳郡的面积相当于5个魏郡或陈留郡,人口即使不是魏郡或陈留郡的5倍,也不应该比他们少啊?”

曹鼎:“老夫曾在吴郡做过太守,与丹阳郡相邻,你这个问题,问老夫算是问对了人。陈留郡、魏郡几乎都是平原,丹阳郡多山地、丘陵、沼泽,气候炎热,所以人口较少。”

刘备:“小子开始时也如尚书令一般作想,直到去年有一段时间到九江郡剿匪,发现淮陵丘陵地区,一样有人耕田种地,才发现水田的收获多时可以达到粟麦的两倍!而且江南能做到一年两熟,陈留郡二年三熟,魏郡一年一熟。小子因此认为丹阳郡完全可以容纳200万人口!”

曹鼎:“不可能的,丹阳地近山越,山越人多勇猛能斗占据了不少地方。丹阳的汉人若多了,一定会与山越人发生争斗,争斗就有死伤,有死伤人口就上不去!”

刘备:“尚书令说得极正确。若仅仅依靠丹阳本地汉人,或许需要上百年,丹阳等江南地区才能接近黄河以南的人口密度。

同时陈留、汝南等中原郡,人口密度又太大,一旦发生旱灾、洪灾轻则人民流离,重则聚众对抗官府,更严重的。最严重的是学陈胜吴广,起兵造反。

臣以为,不如迁移司隶、豫州、兖州、徐州、冀州等地之民,充实扬州和荆州的中部、南部,既能缓解灾害,更能为国家开垦田地,还能避免流民聚集闹市,一举三得!”

杨赐率先摇头:“异想天开!南方卑下潮湿,丈夫多早早夭折,把北方和中原士民迁移过去,不等于流放吗?谁会愿意去?”

刘备:“不愿意去可以给优惠政策嘛,例如三个人给100小亩田土,六个人,给200小亩,再免除头三年赋税,想去的人一定会很多。”

杨赐:“你认为迁移多少人去合适?”

刘备:“陈留郡八十六万人,迁移十万比较合适,最少把零头迁移过去吧。整个兖州400万人,迁移十分之一,40万人毕竟合适!前汉从高祖到孝武帝,多次迁移关东富户到关中居住,这一方案正是效仿之前的国策!”

如果继续循着原本的轨道发展,数年之后的黄巾起义,十数年之后的诸侯混战,中原与河北地区都是战乱的重灾区,人口损失十分惊人。到三足鼎立之时,中原、河北加起来竟然只有不到四百万人口,还比不上战前兖州一州!刘备真心地认为,应该迁移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人口南下,既保存了汉文明的人口和文化,说不定还能大大减少黄巾起义的规模和带来的人口损失。

杨赐用手指敲打着桌面:“好大的口气,要知道武帝时,迁移山东之民入关中,一次顶天也不过数千户,几万人。你一口气就想迁移兖州40万人。

豫州还有700万人,徐州近300万人,是不是还得迁移100万人?”

杨赐指着刘备的鼻子:“如此规模之迁徙,简直闻所闻问,见所未见。刘玄德完全是哗众取宠,贻笑大方。”

卢植连忙呵斥刘备:“还不快退下!”

刘备深深三拜,就在众人以为他将顺势退下去之时,坚定地站在原处慷慨激昂说:“诸公,小子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有一言,请诸公斟酌。

当前,河北、河南腹地,已经到了富者连田万、千亩,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程度。

加上连续数年气候不调,百姓年年遭灾,帝国年年救灾,财政早已入不敷出。

小农多有破产,或赊儿卖女,或涌入雒阳、陈留等大城与人雇工。

富者则囤积居奇,钱虽越来越多,粮食产量却多有下降。例如去年,扬州多地大雨,原本能种植一季稻谷,加一季瓜果或粟米,结果只种植了一季。河北、河南、西北则大量减产。

草原亦干旱,檀石槐一统草原后,控弦二十万,与大汉边境线超过五千里,在草原人眼中,北面是苦寒之地,南方是留着蜜汁的富饶之地,故而从幽州辽东郡到并州河套地,从凉州北地郡到西域长史府,处处烽烟!

如果气候继续如此,恐怕不出十年,陈胜、吴广之吼,绿林赤眉之事,将会重演!

小子刘备看来,与其次次灾害都花钱救灾,不如将无地或地极少者率先迁走,或南下扬州、荆州,或北上幽、并、凉州。

无产者、流民、异族三者,向来是战争的导火索,此一迁移之计,既能填实边缘地区,消减草原人与山越人之影响力,又能开发扬州、荆州,最多十数年之后,为帝国之粮仓、赋税财货之仓。”

曹鼎质问道:“刘玄德,你知不知道要用多少钱?国家这几年灾害众多,哪有钱迁移?别说140万人,就是14万人的迁徙也无力支付!”

刘备:“140万当然不可能一年就迁走,而是花五到十年的时间徐徐图之。孟子云无恒产者无恒心。首先迁走和安置无地、或者地少无恒产者,有了地,则不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国家就会更稳定。”

黄巾起义给人的印象太过深刻,虽然现在不显,但只要几年时间张角等“有心人”就会浮现,他们之所以能轻易煽动百姓,一方面是因为大汉的土地集中程度过于严重,阶级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则或许是中原地区人口过多,例如陈留郡,占据水陆要冲,从事手工业、交通运输、甚至外郡来打零工的人口太多,如同干柴,一点就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