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起 > 第625章 曹操的吃相

汉起 第625章 曹操的吃相

作者:赤血萌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16:59

第625章 曹操的吃相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得了袁绍援兵,曹操东击徐州,不就即收复了任城国、收复了沛国北部。

四月,遇曹豹于彭程,击之。

彭城国去年就被攻破过,当时曹操将一段城墙拆掉、一把火把城内全部烧掉。曹豹不能抵御,弃城逃入下邳。

满地深绿色的麦子让曹操哈哈大笑:“我笑曹豹无谋,不知割彭城国之麦,全都便宜了我!”

属下报广陵太守张飞领兵北上,屯淮阴,声援下邳。

曹操见北面臧霸也从琅琊国南下,就有着担心,生怕臧霸和张飞只是烟幕弹,而刘备突然起兵南下袭击自己,黑着脸下令:“将下邳国、东海国,能割之麦,尽数割了!”

四月的麦子,根本没有成熟,只能做牲畜饲料。

曹操军的士卒们一边割、一边咒骂上官:“哪个王八下令割青麦?太缺德!”

城楼上军民、坞堡里豪族们气的嚎嚎大哭,要是麦子熟了,曹军割走,地里多少还能剩下些没割干净的零碎,一颗一颗捡起来,或者喂喂猪羊也好。

割走青麦,到了冬天如何活下去?!

……

解决了公孙度的威胁,刘备心情大好,令关羽为玄菟太守,令甄俨为辽东太守,子刘焘为都尉助守辽东襄平。

没想到青州徐州急报曹操来侵犯,已破彭城,进围下邳。

刘备只来得及留下移民、部分士卒在地广人稀的辽东补种些粟,他自己乘船急忙赶回青州。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得首先准备军需,才谈得上救援徐州。

没想到张昭带着陈留边让从子跑来投靠,

为他引荐的人叫桓晔

刘备:“你是沛国龙亢桓氏人?为何跑徐州来?”

桓氏非比寻常,乃是东汉有名的公侯世家,家传《尚书》,出过两任皇师、两名三公,比家世两千石档次还高,只比袁氏、杨氏稍微逊色。

张昭介绍,桓晔是故三公桓焉幼弟桓良之孙,桓焉有孙桓典,即桓晔从兄,亦知名于世。

弘农杨氏祖上是军功之家,到杨震一代,向帝师桓郁学习《尚书》,这才转变为儒学望族,从普通豪族一跃壮大,展开四世三公之美丽族谱。桓氏与弘农杨氏相互提拔、推荐的传承,故,桓典与桓晔皆亲近汝南袁氏、弘农杨氏。

桓晔与桓典又正好相反——桓典亲近袁绍、曹操,桓晔亲近袁术、厌恶曹操。

桓晔:“属下在沛国任职时,曾视曹操为阉党,试图将之杀掉!曹操深恨我。

如今曹操领兖州刺史,我在沛国无处安生,就逃到袁公路麾下。没想到袁公路有勇无谋、豪华奢侈。

料其难以成事,又闻刘青州宽仁待士、世之明主,故而来投。暂且充当县长一职。”

边让从子献上《蒿里行》:“

关东有乱士,兴兵反君王。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袁绍伪车骑,袁术据豫扬。

兄弟且相争,群竖自伤亡。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刘备:“蒿里行不是曹操写的?”

边让从子满脸悲愤:“是我叔父写的,曹贼抄边家,尽夺叔父之文稿,稍做修改,于是就有了曹操版本的《蒿里行》!”

刘备被雷的外焦内嫩:“大新闻,没想到啊|!”

边让之子以为刘备要剽窃:“叔父留下诗歌大多损毁或被曹操篡夺。还求将军能网开一面,免得叔父在青史上无名,在泉下不安。”

“网开一面?”

刘备好半天才弄明白:“本将不仅不会剽窃,还要将边太守的诗歌刻在石头上,可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旁,供众人瞻仰!”

“原来是这样!”

刘备一拍大腿。毛爷爷年轻时写出《沁园春长沙》,中年掌权之后写出《沁园春雪》,两两印证可见是毛爷爷亲笔所写。

反观曹操起兵时已经35岁,若真具有不世之诗才,为何不见他像郦炎那样少年得名?

35岁之前政务不繁忙,大把时间可以读书,郊游,写诗。以其公侯子弟、两千石之地位,诗文必定能使众人得知。

事实上,曹操前半生却无可称道之诗歌。最近几年天天忙着打仗,却接连不断有佳作,岂非怪事!

曹操掌权之前几乎无可称道作品,掌权之后却作品层出不穷,这中间道理,不是“才”字能解释,不是学习使人进步,而是“权”字使人进步啊。

邴原:“且观曹操之诗歌,多有浪漫情怀,可他却是一个极端崇尚现实、功利之人,写出《短歌行》这种慷慨豪迈之诗歌正常,怎可能写得出清丽脱俗秋之诗,或《蒿里行》最后三局这般悲天悯人之诗歌?”

刘备:“也不会全都是抄的吧?”

邴原:“当然不会,抄一部分,属下帮忙写一部分。之后他自己再做修改就是!”

就如后世的政府、公司领导,级别高了之后,下属有秘书或各种部门人员,可先写初稿,之后反复修改,直到领导基本满意。领导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一篇文章就兼具很高的水准和该领导鲜明个人风格。

很多大官僚年轻时候文章、演讲、诗歌几乎都是亲手所写,之后国事日益繁忙,就有着秘书或研究室写初稿,领导亲自修改之后,再经过领导集体讨论、酝酿,最终才是定稿。所以集体智慧之结晶,这句话写的清清楚楚!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刘备想清楚这一切,顿时发现自己剽窃杜甫之诗歌,并不可恨。

他平时写檄文、公文极为辛苦,生怕写不好,为世人所笑。于是有了决定:

后世诗歌,记得的就那些,越抄越少。观曹操所为,有了权力,既从鱼头吃到鱼尾,多半不是剽窃就是枪手。

要刘备像曹操那样,杀人其人、剽窃其诗文,太过无耻,刘备不屑。

不如也像曹操父子那样,搞个建安七子之类的作为千金买的马骨,再招一批善写诗做文者写“初稿”,之后自己在做修改!

如此或优美,或豪迈的诗歌、文章即可“为有源头活水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