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万界试炼系统 > 第645章 核武之争

万界试炼系统 第645章 核武之争

作者:四号判官 分类:科幻小说 更新时间:2024-12-25 01:20:36

第645章 核武之争

在希特拉先后两次派遣考察队前往乌斯藏地区,寻找与沙姆巴拉洞穴相关的事情上思索了一会儿,墨辰又把思绪转移到了在二战期间,另一件重要事情上面。

只见墨辰用手摩挲着下巴,自语:“其实如果只是由于希特拉个人的失误,造成德国在战争中的一些战役失利,背后有着亚特兰蒂斯文明支持的nazi德国倒还不至于灭亡的那么快。

在二战期间,彻底改变了亚特兰蒂斯文明决策层对地表人类看法的事件,其实还是地表人类在二战期间对核武器的成功研发。

原本按照亚特兰蒂斯文明的计划,统一地表的过程中,最多不过是地表人类的一些火药武器,会对地表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以地表环境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代价,统一地表,然后让地底和地表人类,走向融合联盟,这在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决策层看来是值得的。

然而,当地表人类在二战带来的战争刺激和压迫下,让地表人类集体潜意识酝酿出了原子弹,然后被几个地表人类的科学家挖掘到,并最终提出。

原子弹对地表生态的破坏力,远非火药武器可比。在地表人类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之后,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决策层出于对地表生态环境的保护,紧急叫停了对德国的支持计划。

在短暂的讨论过后,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决策层决定,终止统一地表的计划,并尝试对地表人类的其它一些大国进行和平接触。”

想到这里,墨辰不禁回忆起地表人类研发原子弹的过程。

地表人类各国关于原子弹的研制,最初是由德国正式开始进行。

1937年,希特勒批准了德国研制原子弹的计划——铀计划。

不过,nazi德国在这一时期,正对犹太人进行血腥的迫害,使得有2000多名犹太科学家和工程师先后离开了德国移居美国。

而在二战爆发前夕,德国就已经有40%的大学教授失去了工作,如此一来,就致使参与铀计划的科技人才变的不够充足。

另外,德国的指挥层,还从战争的实用需求出发,把研制火箭武器放在了首要地位,而不是研制原子弹的铀计划。

从1937年到1940年,德国在发展大型火箭方面投入了5.5亿马克,约等于3.7亿美元,而铀计划的经费只有100多万马克,约等于66.7万美元。

如此悬殊的经费投入差距,使得德国在火箭方面的研究突飞猛进,而在研究原子弹的铀计划方面的经费,却造成了严重不足的局面。

除此之外,在1942年以前,由于希特拉的自大,以及对坦克和战机协同作战的闪击战模式过于自信,认为战争很快就会以德国的胜利结束,德国没有原子弹照样可以取胜,使得铀计划在较长一段时间都得不到重视,研究进展缓慢。

而除了德国本身对研究原子弹的铀计划不重视之外,同盟国在二战期间,对德国铀计划的多次破坏,也是德国始终无法制造出原子弹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得知德国的科学家将要让西门子公司负责加工会用于核试验的石墨时,盟国的特务人员立即对其进行了破坏。

而在这个过程中,西门子公司又把生产石墨的任务交给了普拉西米工厂。

然而,非常不巧的是,普拉西米工厂的总工艺师是一名坚定的地下反nazi人员。

于是,为了破坏德国研究原子弹的计划,他在制造石墨的时候特意往里面添加了钙等杂质,使得制造出来的石墨不再纯净。

而无论是德**方,还是德国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都没有想到他们生产的石墨并不纯净。

于是,当德国的原子弹科学家,用这些充满杂质的石墨去做核反应堆的实验时,做一次失败一次。

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意识到石墨本身质量有问题的德国科学家们,面对这种接连失败的情况,甚至一度怀疑是他们关于原子弹的理论出了问题。

对于德国原子弹的研究,同盟国方面非常重视。其中,美国为确保他们能比德国等其它地表人类国家更快的研制出原子弹,还成立了代号为“阿尔索斯”的秘密行动小组,用于专门收集地表人类各个国家研制原子弹的情报。

1943年2月,“阿尔索斯”的情报人员,发现了德国建在挪威,用于生产重水的工厂,而重水是生产原子弹的重要原料。

2月28日,“阿尔索斯”的特务人员秘密潜入德国的这座重水厂,进行了摧毁。

1943年11月,德国重水厂重新恢复运转,并准备继续进行研制,却又被美国的情报人员发现,不久美国派遣150架远程轰炸机摧毁了德国重水厂。

1944年1月,德国想要通过舰船把重水运走时,又被美国的情报人员发现,不久这些舰船就被美国派遣的战机击沉。

至此之后,德国彻底丧失了研究原子弹的信心,铀计划被迫终止。

而在1941年末,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正式参加了二战,向德国宣战之后,一些美国科学家发出了要先于德国制造出原子弹的提议。

到1941年12月6日,美国正式制定了代号为“曼哈顿”的原子弹研究计划。

同时,和德国的指挥层,早期对原子弹研究计划的不重视截然相反,时任美国领袖的罗斯福总统赋予了曼哈顿计划“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

与此同时,“曼哈顿”计划的规模异常庞大,在该项计划的顶峰时期曾经起用53.9万人,总耗资25亿美元,这与德国铀计划早期只有66.7万美元的经费投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外,曼哈顿计划最初的负责人是美**事工程部的马歇尔上校。

然而,由于马歇尔上校循规蹈矩,与科学顾问们在性格方面合不来,使得研究计划优先权的升级和气体分离工厂地址的选择等工作拖延了两个月。

最后,美国战时办公室和军队高层讨论后决定,由领导修建美国五角大楼的格罗夫斯上校接替马歇尔上校。

而格罗夫斯在赴任曼哈顿计划负责人的途中,就被提升为了准将。

随后,格罗夫斯在上任后不到两天内就成功地把计划的优先权升为最高级,并确定了铀同位素分离工厂的基地位置。

后来,在一些科学家的联名推荐下,格罗夫斯又请来了奥本海默负责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而为了能够让原子弹计划顺利完成,根据奥本海默的建议,美国当局决定建立一个新的快中子反应和原子弹结构研究基地,也就是着名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

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建成之后,奥本海默被任命为该实验室主任,也因为这个任命,使得奥本海默最后获得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的称号。

随着曼哈顿计划的推进,整个计划也由奥本海默最初预计的,只要6名物理学家和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逐渐发展到了拥有2000多名文职研究人员和3000多名军事人员,这其中又包括1000多名科学家的庞大规模。

而在曼哈顿计划进行期间,鉴于大多数科学家都反对实验室的军事化,格罗夫斯经过慎重考虑后,同意了让加州大学成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名义上的管理单位和合同保证单位。

而军队则用来负责实验室建设、后勤供应和安全保障等工作,并不干涉实验室内科学家们的自由学术讨论。

在美国对曼哈顿计划的如此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曼哈顿计划也是陆续的取得了一系列不错的成果。

1942年12月2日,曼哈顿计划建造出了地表人类文明第一个实验型原子反应堆,成功地进行了可控的链式反应。

1943年,奥本海默领导的制造原子弹的工作,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实验室开始。

1944年3月,成功生产了第一批浓缩铀235。

1945年7月12日,第一颗实验型原子弹进行装配。

7月15日5点30分,地表人类文明第一颗原子弹在阿拉莫戈多的一片沙漠地带试验成功。

7月25日,在太平洋的比基尼环礁,原子弹试爆成功。

8月6日~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了一颗原子弹。

回忆了一番在二战期间,德国的铀计划和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的各自过程之后,墨辰的思绪回到现实,只见他语气中带着几分玩味的说道:

“以核武器的破坏力而言,称核武器是文明在行星大气层时期的天顶星科技也不为过。

地表人类掌握了核武器,别的不说,至少在对行星生态的破坏力方面,是有了质的飞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