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南明汹涌 > 教育的一些见解

南明汹涌 教育的一些见解

作者:杜春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38:17

教育的一些见解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有人在留言区乱说话,又是魏忠贤又是东林党,有是老西儿又是海商的,说了很多,其实这些知识任何一个写明末的写手都是知道的,已经是非常普及的知识了,显摆什么啊?现在在公共章节里面要说的是教育的事情。那个留言的人还说要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云云,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大家把教育想象得太简单了,这里就我自己对教育的一点看法谈一谈自己的意见,其实这些东西在小说当中有提及,只是留言的人根本就是来捣乱的根本没看。这里我再补充一些教育的知识,免得写小说的人忽悠读者。很多穿越者都是说建立一个学校就出现了教育系统,嘴巴一张一闭,人就教育好了,真是把教育想得太简单了。教育不容易。

第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普及教育在十七世纪根本不可能

在原始社会其实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结合在一起的,教的东西都是跟吃喝拉撒有关,什么神啊,鬼啊,惩罚地狱,奖励天堂,一概没有。后来生产力提高了才出现独立的教育。

比如原始社会一百人干活勉强能让一百个人吃饱,怎么可能出现闲着没事干的老师和学生。大家出去打猎采集他在家里不劳动光教课,这怎么可能呢?后来生产力提高了,八十个人干活就能让一百人吃饱饭了,这么一来就出现了二十个闲人,他们发明文字、宗教,思考人生,于是文化就出现了。这个时候,教育作为独立形态才出现。这个时候是奴隶社会。原始社会末期的出现贫富分化,富人们后来变成了贵族。贵族出文化就是这个道理。贵族闲着没事干想来想去就出了文化了。奴隶们整天干活,累得要死,没空研究文化,也没空受教育。

后来就进入了所谓的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其实是西周时代,到了秦朝以后是帝国时代,咱们勉强按照马某人说的算封建社会吧,他其实不懂中国,乱哔哔。另外一个就是爱因斯坦,也不懂中国,还诽谤歧视中国人,呸,二百五!

反正,封建社会就那么发展,非常非常慢,龟速前进。但是生产力毕竟在一步一步提高,中间虽然有倒退有反复,但是总体上还是在提高的。就这样到了十七世纪,生产力发展了,首先是德国普及了一年教育,后来改为两年,再增加为三年,然后就这样了。宗教原因后面说,经济原因也非常简单,那个时候是使用童工的,你让童工不工作光吃,还得接受九年教育,那谁干活,国家怎么发展?国家根本就没有哪个经济实力普及九年教育明白吗?

有人跟我说得普及教育。我这个是小说不错,但是是十七世纪,我问你怎么普及教育?想要普及教育需要等到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那个时候英法两国首先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教育才真正普及开来。从办学校到普及教育大概用了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中国就厉害了,大概用了七年。七年走了别的国家一百多年的路,因为有毛某人,天下无敌。试问一个穿越到十七世纪的人,你能赶上毛吗,你有新中国的制度基础吗?没有。那你怎么短时间内普及教育?就算能,这条路也要走一百五十年,你早死了。中国也是到了2008年才基本,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叫“两基”,奋斗了将近四十年啊。我这是小说不假,可这是历史穿越小说,不能太离谱吧。那些叫我普及教育的人想到了吗?

第二,教育需要跟社会发展相适应

我难道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办什么样的教育吗?任何一个经历过现代教育制度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不是说你要建立就能建立的,必须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比如:前几年曹德旺去美国创办玻璃厂,想要一千个工人,结果就招收不到八百人,而且全体五十多岁了。为什么?因为从上个世纪**十年代开始,美国就把玻璃、锅碗瓢盆这些中低端的活全都给中国干,他自己干附加值高的高科技和金融服务业,躺着赚钱。这么一来美国的玻璃厂全都黄摊子了,工人下岗。一个没有玻璃厂的国家怎么会有造玻璃的工人?难道美国不知道应该培养玻璃工匠吗?问题是没有玻璃厂,开个玻璃职业技术学校有什么意义?学生毕业了干什么去呀,喝西北风,还是移民或者劳务输出来中国玻璃厂干活?有病吗?所以,曹德旺去了美国后招收的工人都是五十多岁的,那是因为他们二三十年前还是二三十岁的人的时候当过玻璃工人,这么多年过去了,美国没有玻璃工厂没有玻璃学校自然会造玻璃的都五十多岁了。

再比如:南美国家巴西是会造飞机的,那是六七十年代。就是今天中国都不太会造飞机,人家四十年前就会造飞机了。可是,西方国家搞垮了巴西的飞机制造业,飞机制造厂被波音和麦道公司兼并了,你看看现在巴西还会造飞机吗?飞机制造厂解体了,工人们转行干别的了,就算现在没老死,能回来造飞机造的也是六七十年前的飞机,落后了。而事实是,巴西人早就不会造飞机了。

所以说,培养各类人才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前提条件是现有这些工业门类,然后才有符合工业门类的学校。不是先有学校然后才有工业门类,搞清楚顺序。然后工厂和学校相互作用,良性循环这才能大发展。小说里面培养各类人才简直就是有病!小说里面和满清战斗,生死存亡,当然是先发展军事,办军校,这些我在小说里面都写了,没看说没看的,别瞎哔哔。跟满清玩命,命都要保不住了,整什么各类学校?能开个“近代科举”选拔几个人才就不错了。

第三,就算不普及教育,办给少数人提供的九年义务教育也是不可能的

原因非常简单。十七世纪的时候,你让一个人上九年学,你教什么?识字的话有个一年半载也就差不多了,再笨的搞个三年也就是了。九年?剩下的六年时间学什么?有人会说,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主角是穿越者自然都会。那么我的问题来了:我的主角是文科生不会怎么办?这算了,如果主角是理科生,物理学博士,你们他有知识就能教好学生吗?你得有教材吧,谁编写?

你当然可以让主角编写教材,你是写小说的,当然说写出来就写出来了。但是现在,就现在我让你编写一个小学的数学教材,初中的物理学和化学教材你能编写吗?不能!你没那水平。别不服。

知识是有体系的,教材的编写要求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要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编写,这叫做他妈的“循序渐进”,“教育心理学化”,听说过吧,这些你会吗?主角会吗?你当然可以说会。行!还有化学,生物学,地理学,航海学、天,代数学、几何学,这些全会啊?说实话,编写教材那么容啊?那是多少人,多少个日日夜夜才编写出来的好吗?穿越了之后搞的东西是体系化的,系统性的,绝对不是一门物理一门化学就搞定的,必须全方位上得去才行。

现在你们编写教材都是拿着“人民教育出版社”或者“科学教育出版社”的教材copy,问题是穿越到十七世纪,你copy谁啊?你就是第一个编写的,你会吗?

行!这个你会!那我问你,师资呢?哦,主角培养人,先带出来一批人。嘿嘿,多少年过去了,没个三年五载能行?主角不干别的了啊?

英国的教育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师资不足,没办法只要实施“导生制”,就是老师教大学生,大学生教小学生。师资问题解决了,教育质量下来了。后来在竞争中不敌德美两国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德国是先培养师范生,这就用了很多很多年,代表人物是“第斯多惠”,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主角有第斯多惠的水平吗?你说有。可以。有那个时间吗?凭什么第斯多惠需要四十年,而主角就需要四年甚至四个月就能搞定?神啊?

行!师资就算有了,找一堆外国人教(好像十七世纪的外国人多有文化似的)。问题是,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考试大纲这些全方位的东西你考虑过吗?什么?不需要。拜托,难道你要采取个别授课制吗?不会吧,那效率太低了。你必须采取“班级授课制”,什么时候出现,大概就是小说里的年代,十七世纪,不过是在上半期,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时间大概是在1632年。只有班级授课制才能大规模培养人才。什么?你也弄。你有钱吗?

班级授课制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至少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学业失败,被淘汰。大家都是班级授课制培养出来的,大家也知道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总有学业失败的吧?那我问你,你培养一万人,要淘汰两千,剩下的八千人当中,只有前两千人合格,其他的六千人也不过是勉强合格。这是必然规律,多少年都这样,你可别跟我说你的一万人培养出来全合格。培养一万人,**年不干活,全是你养活,你行吗?行,你可以。那十万人呢?一百万人呢?我问你你怎么办教育。问题是教育方式就是个别授课制和班级授课制两种,其他的分子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那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个别授课制或班级授课制,都差不多。

为什么一开始只有普及两三年教育。那是因为物理学这个东西想要学会,必须得十二岁以后,也就是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的那个“形式运算阶段”的大脑发育出来之后才能学会,所以物理是在初二才能学,化学则在初三。

普通的火炮技术那是初中物理和化学,你要培养多久才行?还有抛物线和三角函数呢?这是一个系统,一个体系,你不能只教物理吧?所以,十七世纪没有弹道学,那些小说全是骗人的。你想弄弹道学出来,你做梦!

最后,杂谈一些

说了德国教育大家就更明白了。1571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浪潮。那之前西欧全是天主教,《圣经》都是拉丁文的。普通老百姓个个都是文盲,所以传教士、堂区主教说什么老百姓就信什么,让买赎罪券就买,让贡献贞操就贡献。路德认为这不行。于是就把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了德文的。这么一来德国老百姓就有可能了解圣经内容,就不会被天主教的各级教士忽悠了。可是,老百姓不认字,虽然会说德语可是还是看不懂圣经。于是就普及教育,其实就是开一年的识字班。于是,老百姓就能读懂圣经了,宗教改革的成果得以巩固。当然,民族统一也跟这个有关,不提了。

后来,封建主们发现,哎呀,普及教育会让士兵战斗力强大。为啥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家可能没见过不认字的人,不认字的人只信拳头,你不揍他,他就认他自己的理,你说什么都白费,而且听不懂命令,理解不了军官的话,自然无法执行军官的意志。你看看戚继光怎么练兵你就明白了。他怎么就想不到在军队当中普及教育呢?好吧,他是白痴,你是聪明的,只能这么认为了。

相反,认字的人就经过了“认知革命”,大脑的工作方式发生变化了,能团结起来而且也能理解命令了,军队战斗力自然提高,再加上点个人崇拜和民族主义,那就嗷嗷叫了,一群野狼出现了。这些我在小说里面也说了。

顺便说一句,犹太人根本就不聪明,全是他妈吹牛逼。犹太人聪明也不过是西欧犹太人聪明,因为他们都在德国,吃了德国普及教育的红利,东欧在匈牙利、波兰和俄罗斯的犹太人就个顶个傻逼。所以,这跟教育有关,跟人种无关。爱因斯坦就是个德国人,他死的时候,在弥留之际说的是德语,为什么,因为他的母语是德语而不是希伯来语,否则都快翘辫子了,弥留了,还得说外国话吗?可惜,当时的护士不懂德语,他们美国人不学外语,所以听不懂,不知道爱因斯坦说了什么,因此爱因斯坦没有留下遗言。不是他没说,是护士听不懂。

再后来1870年以后,德意志帝国建立了,普及教育才真正开展。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民教育制度才建立起来。二战后,德国为了国家发展,创办职业教育,二战后第一个西德总理阿登纳说职业教育是他们的立国之本。于是,企业和国家一起创办职业教育,那些工人就在企业里面培训。这就是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这个道理就是我前文说的美国玻璃厂和巴西飞机制造厂的道理一样。绝不可能培养几个人,先预留着,等过段时间出现这方面需求这个人再发挥作用,这绝对不可能。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可是却没有技校生。你认为教育部的大佬们没听过“双元制职业教育”吗?肯定听过,保不齐还参观访问过。你可能问,为什么不学?靠,能学早学了。是想学也学不会好吗?那玩意贼他妈难弄。那么容易学的话,德国靠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没有什么东西是单一因素影响的,教育也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系统,而且是连接社会和家庭的纽带,不是有个人教有个人学就行的。这些我在“高考真相”以及小说的其他章节里都说了。没看我的小说我能理解,写的不好,但是你胡说八道就不应该了。

小说里面有科举,但是科举是怎么回事没看别胡说。再一个,现代的高考其实就是科举,只是考上了就是上个大学,不能当官而已,当然了考公务员也算是科举。不信可以去看北大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的《吾国教育病理》和《科场现形记》,就明白了。

另外,穿越明末,开金手指,蒸汽机都出来的绝对绝对不可能,我在作品相关里面说了,这里不再多说。我这个小说成绩不好,我自己知道,主要是我作文水平不行,这个我是承认的。但是你决不能说我思想不行,小说里表达的东西,我想大家都看到了。我是教育学、哲学双博士,哲学博士后,我用你教?但是,你批评我小说文笔不行,剧情乱七八糟,随便骂。我是那样的,确实是不行,被骂正常。我写这个小说的初衷是哀叹南明,另外一个是玩,尝试一下看看。现在看来我没有写小说的才能。

我在世界史的思维下看明朝。后面本打算写货币战、贸易战、殖民争夺战。但是,也没人看,我不相信柯山梦、老白牛能在只有二十个读者的情况下写二百万字的书。我写完顺治死,差不多就那么地了。

在这里顺便说一句,看书的大爷们,如果你认为书写的好的你就夸夸作者,给点鼓励。如果认为写的不好的,你也别当喷子喷人家。写书的不容易,都是怀着一腔热情来写,那是生产者,在进行精神生产,明白吗?跟工人阶级是一个道理。他写得不好你不看就完了,你乱喷算怎么回事。当然诚恳的建议和批评当然是要的了。另外别拿作者跟经典比,你怎么不去比莎士比亚、曹雪芹、罗贯中呢?看了之后喷的还算是不错的人呢,就是人品差点,也没啥。恶心的就在于看都没看,就看看标题,章节题目,就出来乱喷,影响作者心情,打击作者信心和热情的,那就是狗杂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