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南明汹涌 > 第廿四章 元首回京

南明汹涌 第廿四章 元首回京

作者:杜春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38:17

第廿四章 元首回京

韩东育、魏春城和季红杉等人合作拍戏,非常叫座。王家班客似云来,络绎不绝。韩东育又创造性地把季红杉、花果的图像印在扇面、手帕等许多商品上,很快就让这些商品的销量大增,而且利润是从前的几倍。

这种做法非常像后世的炒作和明星营销手段,特别是季红杉和花果其实都没有婚配,而戏曲里面对这一点表达得又非常清楚,这就使得那些痴男怨女产生了无限遐想。

而且,花果是个男旦,本就俊俏,南京不少市民都认识他,这让那些待字闺中的少女岂止是春心荡漾,简直就是海浪滔天。上有“小夏侯”的折扇和手帕销量是其他商品的五倍不止。。

正在养伤的花果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之下,竟然成了南京城人见人爱的“小鲜肉”。

魏春城终于手头有银子了,第一件事情不是换一身新衣服,而是拿出银子来给了王家班的班主王二,感谢王二几个月来的收留。

王二也是一个直性子,说什么都不要这钱。魏春城便将银子全都使了,给王家班值班了新的锣鼓和戏服。王家班因此欢腾不已,魏春城也觉得自己终于能对善行有所报答,成就了圣人之言,所以心中无比宽慰。

就在韩东育大赚特赚的时候,坐天山之战大胜的消息传回了南京。满清奴酋顺治魂断感恩寺。

南京城首先是震惊了,不好有人轻信。十几年以来,满清的威严一直随着运河贯穿南京。南京市民从来都是听说,南明内讧了,然后便是一次又一次的败亡,代之而起的则是满清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满洲恶兵横行江南,闯入民居,抢劫口粮牲畜,掳掠女子往苏州发卖,汉人告诉无门,汉官想要为民做主,不是被杀就是被贬,衙门口只为满洲做主。江南百姓被强行剃头,穿着奴隶的衣服,在皮鞭下苟延残喘。

为此,江南、浙江、江西才屡次出现义军,张煌言兵不满千在顺治十六年进攻芜湖竟然很快击败清军势如破竹,兵力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暴增十倍,百姓扶老携幼投奔明朝,就是因为在明朝的统治之下才能活得有点尊严。

其实,在原本的历史上,三藩之乱的时候,绞杀永历的吴三桂说是反清复明,天下缙绅竟然许多人跟从。看来只要是个汉人,哪怕声名狼藉,哪怕卑鄙无耻,在汉族缙绅看来他仍然强过满清。可惜吴三桂战略错误,最终功败垂成。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都感觉赢得难以置信,认为是祖宗显灵,苍天保佑。

在顺治这十八年里,江南人民似乎已经习惯了满清的胜利和南明的失败。多少次都以为南明马上就要翻盘了,然而代之而起的却是满清的进一步胜利。

这一次,淮安之战胜利的消息传回南京之后,市民们虽然很是兴奋,但是不少人却在私下里说“这很可能是回光返照”,要知道李定国两厥名王,最后怎么样?败走磨盘山,天子弃国,巡狩缅甸。还是没打过满清。

这一次,南京市民们虽然没有认为李存真一定会输,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大明自辽事以来,汉人有朝一日还能阵斩奴酋。许多南京市民不相信这是真的,三天时间里竟然没有人因此而庆祝。

等到元首的信使到了,大批的俘虏进入南京。在南京江面上,江水殷红,漂浮着一具又一具为明李屠杀的清兵的尸体的时候,南京市民这才终于相信了。

顿时,满城沸腾,鞭炮齐鸣,张灯结彩,市民箪肉壶浆,在南京城外迎接王师。李存真不喜欢这样的场面,但是却也不得不出席。

顺治十八年八月初八,李存真骑着黑虎骢,全身披挂,背披红袍,出现在南京城的时候。他本以为,市民们会热情地涌向他,递给他一大碗水,请他喝下,然后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漂亮的女孩子手里捧着花篮,从高处不停地洒下花瓣,把整个南京变成花的海洋。

然而,让李存真震惊的是。当他出现在南京的时候,没有大碗水,没有鲜花,没有漂亮的姑娘。南京市民万人塞巷,随着一声令下,齐齐跪倒,以头触地,大声高呼:“元首海国公,武德充沛,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如奔雷,钟山为之震动。

李存真也震动了。然而,他却并不喜欢这个跪拜的玩意。李存真是经过现代洗礼的人,虽然穿越十四年了,但是一个现代人的痕迹是磨灭不了的。试问,现代人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人给你下跪,将会是个什么心情?

李存真还没说话,便从众人当中走出几个老叟来,恭恭敬敬跪下说道:“元首天降,阵斩奴酋。这是辽事以来第一大胜。四十多年了,建奴横行中华大地,带来多少苦难。如今苍天有眼,赐下国公,真乃是大明之福,天下幸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自是从元首这里开始。我们升斗小民,不胜感激,只恨言语之贫乏竟然不能表露我等内心感激之万一。”

说罢,端过一个盘子来,上面有杯子又有酒壶,老人家倒了一杯酒,送到李存真面前说道:“我等五个人在这南京城内算是最年长的,小老儿今年九十七岁,是五个人当中最为年轻的,也是口齿最为清楚的一个。大家伙推举我们五个来,就是想要表达一份心意。还请元首喝上一杯家乡酒,这是家乡父老感念元首的一片心。”

李存真接过酒杯说道:“既然是家乡酒,怎么能让我一个人喝呢?我看有几位老人家,来来来,还请和我一起饮了此酒。举杯共饮,与民同福。”

说罢,李存真要来酒杯,倒了五杯酒,分给了面前的五个老叟。众人共同举杯,满饮此酒。

众人再次跪倒在地,山呼万岁。

俄而,一个白发老者上前一步行礼后说道:“我曾听人说元首诗歌乃是天下一绝,北上抗清歌更是让人叹为观止,那一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尽显大丈夫气概。”

“不敢,不敢!”李存真谦虚说道。其实,那首诗根本就是日本的西乡隆盛所做,他不过是借用而已,说谦虚其实也是过了。

那老者说道:“如今,元首在坐天山摆下六花阵,一仗大破清军二十万人,斩杀奴酋,天下罕有啊!这比赤壁、淝水也不为过啊!”

李存真听罢黯然说道:“虽然赢了,可是我的兄弟和战友都牺牲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元首天纵奇才,这其中的道理自然明白。”老者说道,“坐天山下如此大胜,元首又文采斐然,我几个斗胆,请元首留下诗作,以为纪念。”

李存真心里暗骂:你这是逼我!曹植赋诗还用七步,我这怎么可能说来就来?

但是,李存真看着几位老者,却又不好意思说不。心中自忖:难不成是哪个豪强缙绅让你们来为难我的?

其实,李存真想多了,几位老者早就已经把李存真当成是千古奇才了。

他们认为,大败满清不在话下,何况作诗?汉刘邦不过是泗水亭长,尚且有大风歌传世;太祖爷本是乞丐流民,尚且有“山河掩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名作传世。

李存真天纵奇才,他日登基为帝顺理成章,得国之正如同汉高帝明太祖,功成名就的时候,岂能没有佳作传世?于是,几个老人一商量,择日不如撞日,便是今天当场请元首赋诗一首,也好成全了与高帝太祖比肩的美名。几个老人也正好可以成为这佳作出世的故事人物一起载入史册,兴许可以叫做“南京五叟”。所以,今天才在众人面前斗胆请诗。

李存真可不这么想,他认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我要是赋诗不出,岂不让人笑话?特别是江南那些所谓的文人骚客,更是不会把我放在眼里。他们可是和缙绅豪强富商瓜葛甚多啊。我本是海盗出身,东林祸水更是看我不起。我明明让钱谦益立刻出榜告知科举结果,好以此笼络人心。那些缙绅知道自己的子弟中了大明的进士,在关键时刻,兴许还能给一些支持。可是钱谦益却偏偏要等前方战役的结果。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要两边下注吗?哼!东林败类,非得给你们来个大清洗不能让大明重见光明。

你们这几个老不死的,你们知道吗?缙绅没有给我任何支持,如今又来这一出,你们是何道理?

李存真心中冷笑,暗自把钱谦益和缙绅的祖宗八代尽皆毁骂,可是表面上却仍然呈现一副笑脸,和颜悦色,平易近人。

“好,好,好!”李存真满口答应,自问必须要有一首大气磅礴的诗歌方才能镇得住场面,这也是积累声望最好的时候。可是他不会写诗,搜肠刮肚,耗时良久……

几个老人看李存真半天不说话,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难掩心中忐忑,全都惴惴不安起来。按理说,元首虽然出身海盗,可据说他也是个读书人。作为读书人,坐天山大胜怎么都会赋诗一首以纪念,如今只需把大胜时的诗作背诵出来就好,怎地如此艰难?难不成真是现做?

几个老头一开始很淡定,逐渐忐忑起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生怕李存真赋诗不出全都低着头,谁也不敢说话。

我哪里会写诗。李存真在心中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罢了,只能用伟人的诗作了,小子不才,盗用了,你可千万别介意啊。

“各位久等了,李某才疏学浅,比不得曹子建。半晌只得一首七律。”

听李存真这么一说,提议李存真赋诗一首的老者如释重负,赶快抬起头来,大声说道:“请元首赐诗!”

李存真清了清嗓子,高声朗诵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好!”当李存真那一句“人间正道是沧桑”,刚一背诵出来,老叟和左右近处的文人全都齐声叫好。

“元首天纵奇才,如日月之辉啊!”

众人再次跪倒,山呼万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