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煦 > 第两百九十九章 压人

宋煦 第两百九十九章 压人

作者:官笙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47:35

第两百九十九章 压人

苏颂能怎么回答?

很多事情,他们心知肚明,之所以到了现在还不肯大动,无非就是事情已严重到极致,尾大不掉!

不动或许还能没事,一动反而会加速‘死亡’!

赵煦见他不说话,迈步走向宣德门,道:“圣人说,苛政猛于虎,亚圣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卿家,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苏颂忽的停住脚步,静静的看着迈入宫门的赵煦的背影。

他神色有些复杂,沉凝无语。

苏颂明白赵煦话里的意思,‘没有回头路’说的是朝廷的苛政,说的是‘新法’,说的是新党,说的也是赵煦自身!

到了现在,决然没有回头路!

赵煦或者朝廷妥协退让半点,那反对声势必更加汹涌澎湃,要求赵煦与朝廷退让的会更多,直至废除‘新法’!

苏颂微微躬身,没有跟着进宫。

他的管家悄悄从不远处走过来,见苏颂没有进宫,低声道:“主君,官家生气了吗?”

苏颂轻轻摇头,缓慢的转身道:“回府吧。”

大儿媳还在府里闹,不管怎么样,得给她一个说法。

管家悄悄看了眼从未进过去,犹如深渊不见底的皇宫,连忙扶着苏颂。

苏颂回到府里,将大儿媳苏李氏叫到书房。

没多久,苏李氏红着双眼出来,一句话都没有。

苏颂出了书房,苏大娘子过来,神色无奈,说了几句话。

苏颂脸色骤变,当即叫来各院所有管家。

也是从这这一天起,苏家异常的低调,摒弃了以往的奢华,一夜之间仿佛洗尽铅华,回归真我,简洁朴素。

赵煦回到宫里的时候,青瓦房似乎很紧张,用尽办法,想要探听苏颂与赵煦说了什么。

自然,他们谈听不到什么。

赵煦先是去了庆寿殿,用借口糊弄住朱太妃,没有过多追究赵佶怎么没回宫。

而后,他又去了仁明殿,与孟皇后坐了一阵子。

当夜,他夜宿在刘美人院子里。

第二天,赵煦在垂拱殿,招待章惇与蔡卞。

在偏殿里,三人中间炭火熊熊,中间的铁锅热气腾腾,香味弥漫。

这时候还没有炒菜,绝大部分都是煮。

赵煦吃的是满脸的汗,还不忘招呼两人,道:“赶紧吃,再不吃就煮烂了,没了原味。”

章惇与蔡卞较为拘谨,吃的很慢。

听这赵煦的话,连忙动筷子。

吃了不知道多久,蔡卞有些忍不住了,抓住机会,开口道:“官家,开封府抗拒新法的人事还是不断,但总体控制住了,丈量队以及田亩丈量发展迅速,预计今年能丈量五六成……”

赵煦吃着肉,哈着气,道:“嗯。对了,我听说,近来各种告状的挺多?”

赵煦说的‘告状’,不止是各级衙门,大理寺,刑部,御史台接到的状纸,还有各种关系网,属于‘私人告诉’。

蔡卞也是深受其害,没有遮掩的道:“是。不过,臣等暂时还压得住,朝廷里反弹的声音并不高。”

李清臣,章惇这样的直臣,对于四周亲朋好友的施压能做到完全不在意,但并不是所有人。

‘朝廷’里,三品以上的官员近百,有的是以各种理由‘表达意见’的。

加上全国范围内,军政两界的官员,三品以上就更多了。不管是立场如何,总之退而求其次,渴求‘新法暂停’的大有人在。

赵煦笑着看了眼蔡卞,继续盯着锅里的菜。

章惇见着,放下筷子,道:“陛下,青瓦房在计划着分地了。”

赵煦眉头一挑,筷子在锅里翻了翻,道:“火大了,烧焦了,快吃。”

章惇听懂了,微微躬身道:“陛下,现在全国流民非常多,其中军队里,兵部通报的就有近二十万,尤其是厢军。”

大宋的军队,其实如同官场一样,都有着‘养闲制乱’的目的,因此过度臃肿,庞大。厢军里,有相当一部分流民。

赵煦听着章惇的话,不知道为什么,突兀的就想到了李自成。

有个段子说,有个快递员因为不服裁员,拉起一帮人,硬生生干倒了公司。

这个公司,就是大明,李自成就是被裁员的驿站快递员。

赵煦迅速遏制发散的思维,在锅里翻了下,随口般说道:“军改的事,由枢密院与兵部去做。”

蔡卞神色一凛,瞥了眼章惇。

章惇仿佛无所觉,道:“陛下,变法是一盘棋。”

赵煦看了他一眼,继而就笑着道:“章卿家说的也对。分地的事,不要着急,等丈量了一半以后再着手。朕听说,新税法推行的不太顺利?”

大宋的税则,已经运行了近百年,早就运转成熟,现在大幅度调整,地方上很难适应。并且,十分容易走歪。

大宋现在的官场,尤其是地方上,着实复杂,尤其是‘开封府试点’在全国沸沸扬扬的情况下。

章惇见赵煦否决了,还在转移话题,默默一阵,道:“新税法的事,户部确实遇到了困难,还是因为地方官吏交错纵横,难以推行,还须有力官员,强行推动才能有效。”

赵煦端着碗,吃着碗里的菜饭。心里对章惇的话也是认同的,‘新党’现在大部分在朝堂,在地方上多是元祐初年流放之人,并无实权。

想要推动‘新法’,必须有地方上的强力支持!

也就是说,地方上的官制体系,还得进行大改动,不能重复熙宁年间旧事!

蔡卞见赵煦神情思索,沉吟着道:“官家,除了开封府外,各项‘新政’推行的都不是很顺利,地方上抵抗的日益严重,还需统筹的做出部署。”

赵煦点点头,笑着看向两人,道:“有问题不可怕,慢慢解决就是了。现在,就拿开封府当做全国,积累足够的经验,培养足够的人才,再等等,朕考虑着,给开封府升格。”

“升格?”

蔡卞瞬间就想到了‘路’的事情,面露警色,道:“官家,是调整各路的权职了?”

这件事,他们倒是没有认真谈过,但在诸多事情都有涉及,不算意外。

尤其是兵部尚书许将,不止一次上书,建议合并诸路,设置官衙统属。

赵煦托着碗,看着二人,心里慢慢推敲着,道:“行省。朕打算将全国划分为十二个行省,派朝廷大员巡抚地方,专项负责变法事宜。”

蔡卞沉色不语。

这一举动,貌似是临时增加,却还是对‘祖制’的剧烈冲击,打破了‘祖制’对地方的极力削弱、制衡、直辖的国策。

五代十国没有去多远,很多人还心有余悸,只怕朝野会再次激烈反对。

章惇听这赵煦的话,心里已经在考虑人选了。

如果地方上有强力人手与朝廷相呼应,贯彻‘新法’,必然事半功倍!

至于蔡卞担心的事情,章惇只是稍稍考虑就果断过去——并不重要,立国已百年,朝廷制衡地方,有的是办法!

赵煦放下碗,开始盛汤,第一碗就递给蔡卞。

蔡卞受宠若惊,连忙站起来,赵煦摆了摆手,又给章惇盛了一碗。

章惇躬身,道:“谢陛下。”

赵煦最后才给他自己盛,喝了口汤,说道:“昨天,苏相公与朕谈了些事情。”

章惇猛的坐直身体,肃色以待。

章惇现在对苏颂以及‘旧党’极其警惕,尤其苏颂,毕竟是宰相,对赵煦的影响最大。

赵煦见他的模样,笑了声,道:“也没什么。苏相公说,朝廷之所以举步维艰,成了朝野的公敌,是因为‘德行有失’,如果朝廷有大德,便不会出这些事情。朕思来想去,这话似乎没错。”

章惇剑眉倒竖,沉声道:“陛下,苏颂此话,当诛!朝廷无德,无德在何处?朝廷无德,他宰相的德在何处?再且说,朝廷无德,他将官家置于何地?”

蔡卞眉头不动声色皱了下,连忙插话道:“官家,苏相公的话确实不妥,还不算偏激。”

赵煦笑着,端着碗,摆了摆手,道:“蔡卿家不用担心,朕不是刻薄寡恩的人。”

这话指的是苏颂,还有章惇。

蔡卞脸色不松,目光瞥向章惇。

章惇意识到刚才的话不妥,稍一沉默,道:“陛下,臣请罢黜苏颂。”

赵煦看了他一眼,拿起勺子喝汤。

蔡卞则更紧张了,章惇是在弹劾苏颂,也是为他自己邀官!

这是大忌!

他没想到章惇忽然突然说出这句话,心里有些着急,想着怎么为章惇辩解。

赵煦喝了几口,又拿起筷子在锅里翻腾,似乎在找肉,道:“怎么就吃完了……”

章惇还想再说,蔡卞忽然插话,道:“官家,雍丘县的大理寺已经成立了,后天要开始审第一案,官家是否要去看一看?”

赵煦双眼一亮,面露兴趣,旋即又摇了摇头,道:“明天就是会试,接下来还有殿试,朕是走不开了。对了,巡回法寺要尽快组织起来,县级大理寺审过后,他们觉得冤枉的,可以由巡回法寺终审。”

蔡卞应声,再次打断了要张嘴的章惇,道:“是。臣也这样考虑,待会儿臣再去一趟大理寺,看看他们的想法,再来回禀官家……”

章惇瞥了眼蔡卞,没有继续开口。

章惇明显是有些急了。

随着‘开封府试点’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看到了希望,章惇有些急切的希望继续铺开,推行更多的‘新法’。

这一点,赵煦自然不会同意。

除了改革太快容易适得其反外,‘新法’的脚步还必须稍慢于‘军改’!以确保‘新法’引起的乱子能够得到军队的有效弹压,不会威胁到社稷稳定,威胁到他屁股下的椅子。

北方各路的‘军改’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南方只是浅尝辄止般的在做准备。

赵煦压住了章惇,便开始聊其他的事情。

尤其是对‘开封府试点’中涌现出的人才,赵煦着重点了几个人的名。

章惇与蔡卞自然也明白,同样渴求人才,纷纷发表意见。

他们在这里讨论的时候,贡院那边最是忙碌。

明天就是会试,已经有非常多的人在贡院门外等候了。

不止是应试的举子,还有众多家属陪同,家家户户比举子本人还紧张,各种衣食住行,嘱咐不断。

在贡院里,李清臣,沈括都在,以及各级官员,做着最后的准备。

禁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林立的在贡院各条路上。

很多人将这场会试,当做了‘元祐第一次会试’或者是‘恩科’,准备的异常认真。

在贡院的一个考舍内,赵佶百无聊赖的在里面写写画画,不时看向外面。

他不是没想过,没试过逃出去,但有礼部官吏以及禁卫在外面,根本不允许他出去。

“哼哼哼,我考个一甲,吓死你们!”

赵佶站在凳子上,拿着笔,一脸不服气的哼哼唧唧。

第二天一早,贡院按时开门,举子们纷纷涌上前。

礼部官吏验核身份,异常小心谨慎,慢慢的放进去。

“儿子,别担心,考的好不好都没关系……”一个中年妇人,拉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千叮万嘱。

另一个看似威严的中年人哼了一声,道:“进场了,拉着说什么,等放榜吧。他要是不中,我打断他的腿!”

年轻人吓的脸色发白。

妇人万分不舍的放手,目送年轻人进场。

一个浓妆艳服的女子,一脸殷勤讨好的对着一个年轻人说道:“三郎,好好考,你要是中了进士,我在府里就能抬起头了,气死那个贱婆娘……”

年轻人表情动了动,僵硬的嗯了一声。

在他们边上,还有一大群人。

其中一个妇人紧张不安,拉着二十左右的青年,说道:“集博,别担心,有娘在,考不好也没关系,反正你舅舅在朝为官,咱们有的是机会,啊,别紧张,啊……”

年轻人微微一笑,道:“娘,放心吧,儿这次必然高中,为母亲挣一份脸面回来!”

妇人高兴异常,差点哭了,手巾抹泪,又连忙说道:“没事没事,只要你好就行,别紧张,千万别紧张……”

在不远处,有一个中年人,满脸严厉,坐在马车上,看着下面的年轻人,淡淡道:“你这次要是再不中,就不要回来了。”

年轻人脸角痛苦,还是抬手道:“是。”

中年人放下帘子,道:“走。”

年轻人目送他父亲的马车,表情越发痛苦。

贡院大门内,李清臣与沈括立着,看着外面的人群以及陆续进来的士子。

沈括看着眼前的人间百态,摇了摇头,感慨的道:“老了,我仿佛记得,当年我们家也是这样的,对了,后来放榜的时候,不少人拉着我,要与我结亲,呵呵……”

一旦中了进士,不止是本人飞黄腾达,前程远大,还意味着家族地位也将得到巨幅提升,步上新的台阶。

李清臣成亲比较早,中第比较迟,没有沈括这样的感慨,心底却清楚,他能在韩家立足,也是进士及第之后的事情了。

沈括眼见着进来的人越来越多,忽然说道:“你觉得,今年三甲会是谁?”

在进士及第前,其实该有的声名基本都有了,很少有黑马出现。

比如嘉佑二年那次,苏轼,曾巩等人应试之前已经文名传天下,主考官们基本上能判断一甲以及二甲前十名了,出入并不大,区别就是具体的名次。

李清臣想了想,道:“毕渐,赵谂不出意外应该能进一甲,殿试的时候,看看他们的表现吧。”

沈括点头,道:“殿试,估计主要考的还是新法问题,希望他们不要乱来。”

殿试之中出现幺蛾子不是一次两次了,最近一次就是元祐六年的宗泽,这位在‘旧党’把持朝政的情况下,大肆抨击官员贪渎,指责吕大防等人全面废除‘新法’,最后不止状元没了,三甲,二甲都没了,只得了末等,如果那不是殿试,怕是进士都没了!

李清臣听着,眼神微动,他心里浮现了好几个问题,准备在殿试上,好好问问即将及第的新科进士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