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重振北疆 > 第一百一十章 四民月令

三国之重振北疆 第一百一十章 四民月令

作者:雪豹导弹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48:04

第一百一十章 四民月令

巡查完平阳之后,童远一行又陆续去了杨县、襄陵、临汾、绛邑四县。

不得不说在贾家等士族、豪强的维护之下,襄陵等三县确实被破坏较小,这次秋粮也没有损失太多。

不过出于生产的技能习惯以及诸多原因,这三县不管是小农经济还是地主庄园,都没有继续种植宿麦,而是到明年春天继续种植粟。

一行众人看到这样的情况,与当地官吏、大族一番讨论推广种植宿麦,结果少有人响应。只有贾家稍微响应,在临汾和襄陵进行尝试,看看效果如何再决定明年怎么安排。

接下来又到闻喜,裴家却非常积极效仿种植宿麦。这里面少不了一路同行的裴辑见到屯田大面积种植宿麦,看出来些门道,赶紧差人报信购买种子。

所以一行众人到达闻喜的时候,裴家已经在自家的地上,也就是全县五成,约十万亩的土地上,大面积种植起来。

恰好闻喜位于涑水上游,种麦比种粟用水稍多的问题没有带来什么困难。再加上裴家物资、人员充沛,很容易就找出上百,在山东种植过宿麦的能手,估计明年夏天又能大赚一笔。

童远心中赞叹,这裴家真是样样精通,以后还需要互相帮衬发展才好。想了想便专门向裴缉问道:“裴家可有精于民生、种植的秘诀?”

裴缉本来不想说,但想到这大面积种植宿麦,以及请有经验农夫指导也是从屯田这边学来的,还是透露一些吧,回答道:

“河北崔家乃当世著名家族,除却清河一支以外,诸郡一支也是久负盛名。其中以崔骃最为有名,堪为吾士人楷模。建武年间,崔骃在太学就因精通训诂,而与班固、傅毅齐名,后……”

童远哪里听得懂,裴缉讲了几句看出他眼神游移,知晓豪强出身终究是豪强子弟,对于士族圈肯定知之甚少。于是快速进入正题:

“这崔骃有一孙,名寔。他虽是名门出身家资丰厚,却热衷于资助百姓,穷轮到卖酒为生,自己只是刚够家用。后来他公车上《论政》而天下闻名,《论政》内容切中要害,言辩坚正,士子纷纷学习效仿。几经波折成为梁冀大将军府的司马,……”

这个梁冀童远听说过,在他的模糊记忆里似乎不是什么好人,但实在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了。不过也幸亏他没有问,否则会被这个时代的人当成傻瓜也不一定。

“……他除了著名的《论政》以外,有一部著作,叫做《四民月令》,是他回到故乡,总结某士族田园一年十二个月与农事相关事宜的著作。这本著作又把他担任五原太守时期,爱护百姓的心血溶入其中。”

“这本书目前还不是很出名,能够按照此书去践行的又更少。研习践行这本书里的内容,发展在那本地庄园经济,就是裴家的一个秘籍。某愿意代表裴家拿一本此书来帮助河东乃至北边的并州发展。”

童远不在乎这人是否曾经与西凉军敌对,反而想到这位崔寔好像还担任过五原太守,发展农业,击退胡人侵略云云。

这个人真是值得佩服,看来除了要读他的《四民月令》学习农事,读《论政》了解当前弊病,借鉴政策办法,还要宣传他士族出身,却热衷于安稳百姓,重视边事的事迹。

于是开心道:“不止《四民月令》,那本《论政》吾也要拜读一番。”

就这样,裴家献《四民月令》和《论政》,闻喜之行在一行又巡查了董池陂这一水利灌溉工程之后就结束了。

倒数第二站是安邑,已经来过这里的童远汇合郡太守王邑等人,直奔盐池探查。

盐池位于安邑城西南十余里处,面积十分广阔,这时称盐池东西有足足七十里长,南北七里之广,接近现代测量的一百三十平方公里。

相传在尧舜禹时期,夏天就专门打捞采集天然结晶的盐。到了春秋战国,已经是远近闻名。大汉以来,盐池的盐转运四方,成为朝廷的重要战略物资。

只是到了近十年,此地盐铁官才由地方士族占据,各家靠着它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询问此地代表士族的盐官了解到,现在普遍是通过盐场开畦引水,水干晒成,之后再进行采集,不过盐里面有杂质,味道苦涩。

如果是经过煎煮,或者过箩除杂的就是皇室、官宦之家吃食的优等盐,味道要好一点,但贵很多。

童远知晓盐的重要,河东不仅是地理上连接东西南北,而且它的盐铁也是左右时局的利器。目前他是对把控盐池的诸家征税,如果需要完全可以通过新任命盐铁官,进行主导。

不过现在可能还不是时候,反正从这里低价买过来的盐足够军用,以后再想着用这些物资左右各方吧。

回到安邑城,休息一晚就去往最后一站汾阴县。傍晚他和耿清带人在这城里逛一逛。

安邑城有南北两座城门,城东西有两座水门,城门两侧八仗高的汉厥,城墙高六仗、城门上有门楼,城墙四角有角楼、城墙有突出的望楼,女墙上插着大旗,垛口后站着守城的士兵,护城河宽三丈六尺,可谓固然金汤。

署衙、学宫、仓储、寺庙、店铺、民居、塔、楼、桥梁等不同类型的建筑一应俱全。主要街道两侧,民宅栉比,店铺林立,商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擦踵、车水马龙,行人让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秩序井然,一片繁荣景象。与河东胡人烧杀抢掠、兵匪横行成了鲜明的对比。

童远、耿清等人游览了一番,不得不感叹,这座城真是生气盎然,令人安逸舒适啊。屯田制以外,需要有这些城市的点缀,这样才是真的让百姓生活富足。

不过,他们不远处传来了大声训斥的声音,引得他们驻足关注。

万万没想到正在训斥他人的是卫家的卫固。

卫固吼道:“尔等真是丢吾卫家的脸面,这等克夫妇人家,早就该逐出去了。”

“可你们几个倒好,不仅没带回来什么东西,却反而把这个扫把星带回来了。要知道那个蔡邕就是一个书呆,也只有一些书而已。你们这些笨蛋连书都不知道去哪了,有什么用!?”

卫固说得话非常难听,可是被训斥的几人只能唯唯诺诺,跪下来认错。

一个的女子严肃地说道:“请住口。”

后面马车里的蔡琰坐不住了,她可以忍受卫家对她的偏见,但绝不能让自己已经蒙难的父亲再受他人侮辱。

看到蔡琰走了出来,卫固面色不悦。这女子当街露面,顶撞他这个堂兄,这是要丢卫家人的脸啊。

卫固说道:“这件事你不占理,我堂弟和你父亲都蒙受这样的变故,你被说几句还听不得了!?”

蔡琰脸色不变,可是她在狠狠咬牙。这个卫固对文章才学无甚建树,平素最善于阴暗的计谋,现在竟然又拿这个事来羞辱、强压于她。

她正色说道:“堂兄若是话可直说,不用在这里胡言乱语,失了自己的身份。”

卫固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他觊觎蔡邕考据汉事与经学方面的地位,想要抢得他留写的四千余卷书卷,和其他珍贵的资料。他计划先留着蔡琰几年,然后找个理由赶出去,最终霸占那些书籍资料。

结果由于童远的介入,这些四千多卷书籍虽然没有被全部抢救下来,但至少一多半,早就躺在夏阳渭阳君府了。

卫固当然不会直说他想霸占书卷的想法,只是甩出一句“你还不配这么跟我说话。”

蔡琰已经怒火中烧,她又怎能不知,这些日子,卫家下人胁迫着她在找什么。她尽量让声音不那么失控和颤抖,质问道:“卫家在河东也是赫赫有名,难道要从我蔡家抢书卷不成?”

卫固刚要说话,却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女子真是难缠。两人又辩论了几句,几乎逼得卫固拂袖而去。

“哦?这不是卫固先生吗?你真的要抢蔡家的书吗?”

卫固皱了皱眉,竟然真有人不嫌事多,跟这里多嘴多舌。他循声望去,却惊得下巴快要掉下来了。

因为那人正是平北将军童远,身旁还跟随着耿清和数名护卫。

地上跪着的林管家见过童远,他不知死活,插话道:“这是我卫家的事务,就不劳西凉军插手了吧?”

卫固听了林管家这么说话,更是瞠目结舌,因为他知道平北将军是这片土地新的统领,不是他卫固想要得罪的啊。

他刚要制止林管家得罪人,却见童远大声说道:“很好!那我告诉你,蔡琰的父亲是我董家的弥足珍贵的朋友,谁想伤害她,或者伤害的她的名誉,就是与董家为敌!”

蔡琰听了微微一震,若不是她刚才被卫固气到了,可能要直接拜谢童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