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重振北疆 > 第一百一十九章 阳曲郭家与晋阳王家

第一百一十九章 阳曲郭家与晋阳王家

“联张燕,破匈奴,不北进,西为重。”

李儒给的这个发展战略言简意赅。

这里面最有学问也最微妙的是“不北进”。

这个不北进到底是什么程度呢?向北那就是太原郡的郡治——晋阳,那晋阳占不占呢?

也许李儒的不北进,西为重,是不希望童远部过于远离政治中心——长安,毕竟控制长安朝廷,才有控制天下的名义。

童远却对于目前的长安,兴趣不大。他的想法或许是让羊长肥,等着以后再宰。所以,他以为西为重,是西边的匈奴......

他虽然有了想法,但他想看看孙资能否担此重任,于是问道:“对匈奴王庭和黑山军,稳住一派,攻打另一只,彦龙以为如何选择?”

孙资对于这两者都很厌恶,不过从董白、童远这边来看,肯定会有这么一个选择。

他心想,既然他之前和匈奴旧王庭交好,那是要联合旧王庭,选择向东发展了。可是他话刚要说出口,就想到如果是这样,那根本没有变化调整,何故还要这样询问,以及特别准备重任?

看来恰恰相反,他镇定说道:“将军已收编呼厨泉部,听说呼厨泉愿意为我大汉征战四方,想来这匈奴单于的位置会归属于他。那旧王庭迟早会来找麻烦,从来只有我大汉让附庸让步,没有归附的还要要挟地位的。”

童远听了孙资这几句话,感觉非常契合他的想法。

孙资察言观色,知道说的方向没错,继续道:“黑山军的张燕,已经被朝廷册封为平难中郎将。近日来又配合朝廷,阻止本地变乱与胡人南侵,想来在短时间内,是友不是敌。”

童远笑道:“孙彦龙真乃大才,不愧是太原甚至并州的名士。我有一事要专门请教彦龙。敢问这太原各望族是何情况啊?”

孙资却面容严肃,正襟说道:“这太原除了将军仇人王允,这祁县王氏一族以外,尚有晋阳王氏、阳曲郭家和晋阳令狐家。其中,晋阳王氏与祁县王氏是晋阳及周边的实际控制者。”

“晋阳王家掌握实权的是王柔、王泽兄弟。兄长王柔,字叔优,曾任护匈奴中郎将,现在年岁已高,在家主事。弟弟王泽,字季道,是前任代郡太守,与刘虞关系密切。”

额,这还真是担心什么来什么。

“而这阳曲郭家一族,当家郭缊,现任雁门太守,雁门、代郡连成一片,另有乌桓控制大片土地。其已故父亲郭权,曾任大司农,其叔郭遵,曾任东汉兖州刺史,光禄大夫。郭家、令狐家与祁县王家关系非常密切。”

童远现在是知道不能北进的原因了。

“晋阳王家和祁县王家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童远这话说出来,感觉有些不太对劲,又补充道:“我为家族报仇,要搞清楚仇人,三代以外肯定不会追责,他们两家应该不是吧?”

孙资眼神中闪现一丝诧异,略微迟疑道:“确实没有听说这两家有三代以内的关系,渊源方面就要直接问他们才知晓了。”

“不过,记得祁县王家祖上是东汉初的王霸、王殷这一脉。一百余年来赫赫有名。晋阳王家这一脉,一直名声不显。直到王柔、王泽兄弟拜入晋阳名士郭泰以后,才渐渐从寒门晋升为望族。”

真复杂啊,不过这意味着晋阳王家不一定是敌人。因为,太原郡老牌士族是祁县王家和阳曲郭家,而中都的孙家和晋阳的王家算得上是从寒门新晋崛起的。

不过,王允之前对并州年轻才俊特别关爱,在重视品德的汉朝,估计这些士族谁也不会对王允他们祁县一脉落井下石的。

历史上,确实是阳曲郭家与祁县王家走得更近。现年六岁的郭淮,会和王允侄子——王凌的妹妹结婚,并在王凌起兵反司马懿之后,上演了一把浓墨重彩的大戏。

而晋阳王家就有一些微妙了。代郡太守王泽的儿子,王昶与同郡的王凌在州郡都很有名气,王凌年纪大一点(当时的家族名声也更旺一些),王昶就把王凌当兄长看待。

后来晋阳王家与祁县王家渐渐形成竞争局面,王昶还成为曹爽与司马懿争夺的关键人物之一。

王昶的儿子王浑是灭吴的主要将领,位高权重,军事能力很强。不过,在灭吴之战中,他与顺江而下破金陵的王濬发生激烈矛盾。

另外,王昶的侄子王沈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因为被曹髦信任,却向司马昭告发曹髦举兵而闻名。

童远来到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他的身份和局中,不知道他能不能像自己期待一样,学习曹魏的道路,却又不重蹈覆辙呢?

他还是回到正题,说道:“短期时间内,太原郡的形势恐怕还是群雄割据。但是,百姓的民生和组织生产不能停下来。”

孙资听了他的话,脸上闪过诧异神色。

之前,祁县王家等本地士族,想的是乘着天灾**把小农手中的好田产给买过来;各类军阀想的也是抢占地盘,向朝廷要官做。这个人竟然......

童远好似没有注意到,继续说道:“吾打算认命太原郡的郡丞及一众僚属,而且职位包括给晋阳那边和东边黑山军那里安排。”

“啊?主公的意思是?”此刻,孙资的思维已经来不及思考许多,毕竟惊奇已经填满了他的大脑。

“这还只是一个想法,虽然有些急促,不过百姓民生可等不及。要是等到信使往来长安,朝廷任命州牧、刺史、太守、郡丞,恐怕就诸事误矣。”

“彦龙先生,有一件重要的事,你这边倒是可以准备了。那就是动身去一趟晋阳、阳曲等地,联络各望族,希望这些家族能够安抚百姓,与我展开贸易,缴纳一成收成,并提供相应情报。”

孙资回道:“彦龙知晓了,定不辱使命。”

孙资出发以后,童远又召集在附近的徐荣、卫觊、张录、胡琅儿、黄於、耿清、徐晃、贾逵、裴徽等前来议事,文武依次序分座两列。

众人先讨论匈奴呼厨泉部的安排,然后是无畏军、军屯的安排,最后是太原郡发展的规划。

呼厨泉部的事情比较好说,安排了河东郡及渭阳君府吸纳人才为县、乡官吏,后续事务有太守王邑、郡丞卫觊等跟进安排。

虽然,不改变匈奴人原有建制,但不参与无畏军的,原则上要从事生产和管理,并且要依计划开展放牧、种地、手工业等。

军事上,无畏军主力不深入太原郡,至少相当兵力驻扎在河东郡。其一,是盯紧呼厨泉他们。其二,是不给太原各方过大压力。

卫觊却眉头一皱,说道:“对于胡人,确实要保持警惕,只是我军初入太原,却没有展现实力,恐怕不利于震慑群小啊。”

童远说道:“确实有这个问题,所以我军需要与黑山军和晋阳那边保持良好关系。”

张录也补充道:“哦,考虑我军和匈奴旧王庭关系不错,这样风险确实低了很多。我军即使面对袭扰,最多也只是三方中的一方,如果形势有变,也来得及派遣无畏军、屯田军和呼厨泉部。”

卫觊还是指出漏洞,“兵法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无畏军志要恢复并州,聚集天下有志向者,这才刚刚进入并州,万万不可懈怠。”

童远说道:“伯觎先生所说甚是,我从没有忘记。有人在初步的胜利之后,就沾沾自喜,结果很快衰落;有人在取得一些成果之后,迷失了方向,背离了正道;还有人几乎取得了天下,却无力再进一步,最后被别人窃取了成果。”

他的这段话说到最后,连徐晃都有些疑惑,不知指的是谁。只剩下卫觊、贾逵看似知道了什么。

只不过,估计每个人想到的人物都不尽相同,但肯定没有人能知道,他说的其中一个,是现在担任兖州刺史的那个人。

“现在只是刚刚开始,我辈需要共同努力。虽然接下来无畏军要暂收锋芒,但后面的敌人比较强大。不瞒大家,我们后面的对手是匈奴旧王庭,他们既占了大片汉土,又不听从朝廷的号令,早就不算是大汉的附属了。”

“不过,生产才是基础,没有充足的粮产、装备、补给,我们也没法供养一批精锐武装;如果百姓过得不好,无畏军和并州新军也无法专心投入建设、训练和作战。”

“更何况,我军的初衷就有让边军、边民能够获得应得的成果。民生如果搞得好,有大义所在,并州各地就会民心所向。就像这次各地豪强、汉民纷纷响应,我军才会进展这么顺利。”

众人都略有思考领悟,其中,卫觊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神色。民生和军事,他自己肯定喜欢和擅长前者,而童远比较擅长后者。

但相同的是,他们两人对无畏军、新军的期待都是来自民众,又为它们安稳、发展而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