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重振北疆 > 第一百六十一章 小技巧蕴含大智慧

第一百六十一章 小技巧蕴含大智慧

童远和张既对如何安置百姓、保证生产发展和四海商帮对新形势的应对都细致商量以后,看看窗外,已经是黎明破晓,一天已然就此过去。

疲劳肯定有,但人生这样充实才会有趣吧。

童远最后问道:“德容,你的家乡高陵那边,有没有什么问题啊?”

张既笑了笑:“千余亩地肯定还是要料理的,不过商业上的事情,除了部分站点和转入商帮以外,大部分早就转移到了夏阳、颌阳。相信不久后很多人都会往这个方向来吧。”

……

十日后,一批批难民从战场地域的池阳、安陵、阳陵等县逃了出来,甚至稍远的长安、高陵、万年等地都有上千规模的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

历史上,他们首选的是相对较近,也比较繁荣的荆州和汉中,其次是遥远的扬州和巴蜀,最后也有人反着迁往西域。以至于几十年后,长安到凉州武威这一段胡人比例,反高于武威至敦煌那段更遥远的区域。

不过现在,士族们首选的虽然是荆州不变,但一些困苦的难民却优先朝着据说有赞誉的夏阳等三县,以及河东郡而来。

前前后后一共五万人涌入,后续估计还有数万人陆续到来。

在童远的主导,张既的具体安排下,将两年前给他们帮过忙的壮丁和他们的家属,一共五千余人有序的安排进三县的民屯。

这些人已经沦为难民,入了民屯就不再是原来地方的人。配给上也直接是壮劳力每月一石,老弱妇孺只要能参与劳动的,百斤到两百斤。这也是对他们当年提供帮助的回报。

其余的四万多人,有一半背井离乡,自身的土地早已被西凉军或者士族们“买”走,自身又太过羸弱,在军阀、士族、豪强的层层筛选之下,惨遭遗弃。

他们实在是无法在故土生存。这些人全都自愿留下,有近万难民乞求董白、童远给他们一条生路,哪怕去给大户做奴仆也心甘情愿。

童远让军屯对他们进行一轮筛选,其中各家有壮劳力,或是有亲属在三县及河东的,挑选出来,准备派遣到河东诸县,由那边的民屯吸纳。

经过此前初步计算,河东诸县地广人稀,有的县才刚刚超过千人,如果填充屯民,估计可以吸纳三万有余。

可是,这些难民实在遭受太多是困苦与折磨,再稍微严格的标准下,一共只有九千余人达到童远安排到河东民屯的条件,其余三万人真的是饿到皮包骨头,沦落到饥寒落魄的地步。

张既作为并州治中,对此也有预案。他派军屯吏员屯户,在难民中广泛宣传,如果愿意跟随新西凉军收复并州,以后以北边的上郡地域为家,那也能留下,并给予饮食土地。

如果只是暂时在此避难,不愿加入屯田,那问题也不大,就暂时在军屯的管理之下,于洛水南岸暂时安顿。

粮食会以往年夏季的价格出售,春季按夏季卖,肯定是比较黑心了。不过这年头,本来也是由有粮的来定价。

童远对于这个安排也是略有点忐忑,不知道三县有无足够的粮食贩卖。

张既却是胸有成竹,在他安排之下,洛水北岸瞬间成立了三个巨大的临时市场。夏阳、郃阳、衙县三地的百姓经过军屯审核,就可以进入专门的市场,以不高于规定的最高价格贩卖。

而洛水南岸的难民就可以有序过河购买,然后在天黑之前,在屯田军的监视之下返回南岸的难民区。

如果实在没钱过不下去了,也可以加入到光复并州的大军之中,那样就接往郃阳北部的梁山下,暂时安顿屯种。

那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出售呢?当然有,而且比预想得要简单得多。

原来童远这一年多以来,一直给屯民发放充足的粮食配给。虽说极少数家里不能参与劳动的老人、孩童有一点多,肯定还会紧巴巴的,但多数人已吃饱饭了。

一些民屯百姓不像军屯那样承担协助作战、工程建设等任务,过惯了苦日子的他们会有所控制,不会一个月真的吃两百多斤粮草。

他们会把一些易于保存的粟米、麦子保存下来,以防有一天遭遇天灾变故。现在,他们正好可以大卖一笔,赚些余财。

可是有些小农实在没有办法,一边忙于春耕,一边跑到洛水边上贩卖。自家所囤积的百斤粮食,实在不值当耽误这个重要生产时节。

所以,夏阳过来的多是士族、豪强和大户,小农要是来人,也是家里背得动粮食的老人,过来之后在夏阳那边的市场也竞争不过那些大户。

而屯田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民屯在张既的管理之下,发动基层吏员的积极性,以屯、队为单位,组织人手到市场里售卖,避免了春耕受到影响。

一队是二十户人,一屯有足足百户,各单位自发的按照各家意愿,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有的是各队轮流去卖钱,还有的直接换过来牲畜和工具。

多数屯民都大赚了一笔,连最胆小谨慎的人都通过这次赚了几个月的钱。毕竟渭阳君和郃阳侯下个月还继续给他们分那高标准的配给呢。

比如,有一屯一开始号召众人拿出一些粮食,由屯里去卖。各家不敢冒险,只各出了二三十斤左右。屯里去卖立刻赚了一大笔,把各家惊喜得赶紧把余粮挤了出来,最后搞了整整三辆牛车去卖。换回来两头牛、十余件农具、百斤布匹和大批五铢钱。

毕竟难民原先是三辅的百姓,缺少的是安心耕种的环境,再穷也能以物换物,过这一段兵灾的日子。手里面要是实在没东西了,那就参与光复并州啊。不远处的上郡的大把土地,在朝他们招手呢。

要是有人聚众破坏规矩,原西凉军、白波军精锐的军屯分分钟教做人。结果,一切都在设定好的秩序中推进,该加入的加入,该买粮的买粮,生路只要给出来了,没人会愿意作乱。

可是例如夏阳县令就稍有疑问?既然新西凉军粮仓里粮食非常充足,那为什么不组织军屯,直接去贩卖呢?

自己的仓储和百姓,粮食都充足,为什么组织百姓去卖,而童远有钱却不去赚?难道圣母附身了吗?

当然不是了,而且这件“小事”里,蕴藏着大智慧。

童远如果去卖了粮食,换回牲畜、工具与钱财,要不要给屯民和百姓呢?

不给,百姓认为你赚钱不给他们好处,把他们生财的途径抢走了。

给,你的百姓、屯民高兴了。可是难民还是会抱怨,是童远将他们的财产拿走分给了别人,后面参与光复并州的积极性和忠诚度会大幅降低。

由屯民、百姓来卖粮赚钱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仅赚了这个钱很高兴,还会认为童远分给他们的粮食非常珍贵。毕竟与洛水对岸一对比,印象会很深刻。

难民们依附童远光复并州,不会对童远有怨言,反而更想以后努力干,要把这些赚了他们的屯民比下去。这个积极性可就强得多了。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仓储的粮食是根本,现在换钱未必值得。

后面战乱四起,有兵有粮才能做很多事情。退一步讲,后面拿去卖可能更值钱。

同等总量下,仓库里的粮食发挥的作用可要比屯民手中分散的粮食,能发挥的力量,大得多得多。

拿粮食来换土地和武装的事情,是士族、地主们的拿手好戏,可是童远要是做,他们都要甘拜下风。

在有序的安排下,这些三辅百姓大多对董白、童远和新西凉军感恩戴德。

同一时间,长安粮食已经卖到天价,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甚至出现恐怖的易子相食。士族和军阀们才不关心百姓的死活,朝堂权力和自家利益,几乎成为他们一切行动的出发点。

长安城中的李儒也在其中,他现在醉心于复仇和权力,要将那些曾经唾弃他的家伙全都搞死。就连李傕、郭汜等人不听他的建议、安排,甚至与他作对,他也耿耿于怀,睚眦必报。

他要向世间证明,董卓的失败是因为不听他的计策,自己咎由自取。而他李儒,才是这个天下最懂得生存之道的英雄。

例如,长安及三辅出现大量难民,李傕等军阀和各大士族一心捞好处,将人口中的精壮全部截胡。汉献帝苦于现状,却又无人出策,只得问计于新升为国舅的董承。

这董承是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的侄子。董卓进京后,与被何进、何后害死的董太后攀亲戚,立董太后抚养的刘协为帝,对原董太后的人也加以平复和任用。

董承因此辗转成为西凉军的一员,与李傕、郭汜等都归牛辅统辖。后来参与反攻长安,受封为杂号将军,成为西凉军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董承在长安一直与各方和和气气,身宽体胖的无害样子,让不少人对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