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重振北疆 > 第二百七十一章 步步为营地推进

第二百七十一章 步步为营地推进

童远在皮氏县得知消息,知道随着李傕、郭汜身死,局势算是暂且稳定下来了。

不久后,又传来消息,杨定密谋造反,被董承拿下,已经斩首示众。只剩下他与张济,各率一支兵马,在天子的南北两翼。

他知道形势看似安稳,实际上挑战更加严峻,而且他必须适应这种有挑战的感觉。

这些日子反思之前统辖区域的问题,他发现基层建设井井有序,可是郡这一中层的作用实在尴尬。

按道理,郡应该掌握着中下层实权,能独挡一面。可是尴尬的地方在于,在小农经济较为普遍的早期,郡可以集合诸县,是有一定基层统筹力的。

现在,各地士族、豪强、大族掌控了基层,没有实行屯田的各县,其实是他们的协调机构。而郡就更为尴尬,就不能代表这些人,也无法集合力量,做一些事情。

而实行了屯田的地区又呈现另外一种面貌。

各郡与各县关系紧密,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集合一郡之力。但是郡里平时专注于经济规划、战争准备、法律巡查和较大工程建设,其他具体内容均交给各县运行。

各县以各乡为基础,各乡以各屯为基础,各屯以各队为基础。如同郡里专做它的事务一样,上一级做好适度的统筹,不直接干涉基层的事务。

这样清晰构成了以屯民为基础,比较清晰的经济、权利组成。不会出现地主经济那种郡与基层利益、话语割裂、对立,或者郡被他们彻底掌控的糟糕情况。

要不要加强普通各郡县的力量集中呢?如果是他一开始阅历尚浅的状态,肯定是直接解决这一问题。

不过,现在他懂得,简单的单刀直入是非常不成熟,且激化矛盾的方式,甚至会将他导向公孙瓒的结局。

与其鲁莽地强制推行,不如更用一些头脑。

他打算加强至将军府和新西凉军,对士族、豪强表现出利好。但实际上把抽出的力量,将屯田各郡县建设得更好,让非屯田的民众对屯田百般向往。

最后,形成一条社会流动渠道。当一名小农立下军功,且自愿投入屯田的话,他可以携家人加入屯田。

佃农、家丁逃到屯田的时候,他将获得自由,不过待遇只能是屯民的一半,以后需要更多荣耀才能晋升屯民。

他要做资源调整、人员调整和军队调整三件事情。

首先,无畏军、屯田军打仗得到的成果不属于非屯田的郡县。但相应的,他会对非屯田郡县大幅免税。

例如上次俘获的几十万牛羊,有三十万分给军屯、民屯。除了相当部分屯田拓展畜牧业以外,也能保证每二十户的一个队,有至少两头牛。

至于普通士族、豪强、大户、小农就需要正常购买才可以了,毕竟没有打仗,没有出粮秣,不分牛羊也很正常。

以后如棉麻、水车、风车、磨坊、炭石、修路、水利等均是类似。

第二,他手边能人全都分散出去了,现在将各县权利一定程度交给,士族、豪强以及屯田吏员。

例如孙资、柳孚、薛夏等,就可以升职成为郡里重要官员,而张既、卫觊、裴缉、苏则等可以进一步执行新西凉军的相关事务。

这样,从基层吏员到州郡大员,都有一定程度升官。只不过这些人才集中到他这里,又可以加强屯田和开创事业了。

第三,当物资、人才更加集中过来的同时,无畏军也要稍微改变分散在各地,不能集中力量的缺点。

目前,去卑、徐晃、郝昭、于毒、张方等一批干将分散于各处守卫,连胡琅儿、黄於、杨奉等也驻扎得比较分散,实在不利于全军出击。

他向朝廷表现出鹰派态势,锁死天子投往关东的道路,切实要到更多将军职位,奖赏部下。

他仔细盘算了一下,目前实行民屯的区域,一个县脱产官吏不超过二十人,加在一起总数四百余人,对此三十万屯民微不足道。

这次调整以后,他打算要继续控制脱产人员数量,让各县、乡的多数官吏不能忘本。

这样,县吏既负责各种事务,也能在各乡教学,直接击破了百姓与新西凉军的隔阂。皇权不下乡,在屯田中没有存在的土壤,取而代之的是各屯就是新西凉军的紧密组成。

与之相对,自给自足、逐步兼并的非屯田各县,脱产的官吏、士族、游侠等,总数快追上农夫的三成。

说的好听叫做丰富百态,难听点不就是盘剥那些农夫吗?那么多人盘剥,再让农夫去打仗,怎么打得赢?

所以,这些县也不用出粮,更不用出兵,乖乖地承担丰富社会,文化传承的作用就好了。至于人家农夫要离开,想要闯出一条向上的路,他可以给!

反之,屯户想要去这些郡县过上一种新的生活,也是可以的。不过哪边日子过得好,百姓还是会用脚投票的。

这种流动性除了作为上升渠道以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地域、大族的割裂,有助于这片土地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时代的变局。

至于这些县人力不足,那就可以吸纳非童远统辖区域的流民了。只是这些流民也知道哪里日子好,有上升前途,所以优秀者优先加入屯田去了。

童远的蓝图很美妙,他也注意不要操之过急,要步步为营。所以先兑现上升渠道开始。

不久后,各处民田,那些擅于组织屯、队发展的农夫吏员们纷纷得到嘉奖,其中不少人升任县中。

尤其是那些妇女老弱较多的各屯,如果搞得胜过青壮的屯,那是必然升官在列的。而队里面的最基层农户,也有一大批人升为吏员,让他们边生产边组织。

由于大量鲜活的例子就在眼前,屯民如果能把生产搞好,还能组织好均衡发展,以后也能让子女读书学技能,自己也能升到乡里面。

普通各县的士族、豪强、寒门、大族由于获得了一定权利,纷纷弹冠相庆,在谈门论第的同时,不忘记道几句董白、童远的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