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重振北疆 > 第二百七十五章 杜畿与韦康

三国之重振北疆 第二百七十五章 杜畿与韦康

作者:雪豹导弹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48:04

第二百七十五章 杜畿与韦康

听了贾诩的劝说后,二李渐渐有了不同看法,尤其是之前权力更大一些的李暹,还有些糊里糊涂。

那李暹道:“我原以为贾文和会支持你我兄弟,没想到他竟然劝说我们与董白、童远合作。”

李别说道:“这么看来也没什么错,既然是朝中官僚、士族搞得鬼,那我等就需要互相合作。如今叔父不在,只好以那董白、童远为首了。”

李暹说道:“我感觉现在西凉诸人是各具特点。你我二人手握大军与长安,目前略受挫折但能后来居上。李儒、贾诩是极具谋略,但被朝堂和西北事务所困,只能出谋划策。”

“董白、童远占据秦晋之地,可是得罪了袁绍、胡人,没有多余的力量。张济将军倒是资历较老,且手握强军,可是与我等隔得较远,无甚交情。”

李别说道:“你这么一说,还真是各有弱点啊。”

李暹总结道:“所以只能听取贾诩的计策,暂时与董白、童远合作了。相信不出一年,我们就可以携长安之威,统辖各部,重振朝纲了。”

两人皆大笑,只是那李别似乎不那么膨胀,乖乖将情报回馈给贾诩了。

贾诩见计策已成,就报告童远,让祋祤这边秘密接洽李别,从他这里打开突破口。

李别早在之前就见过张录、冯谋,受了不少好处,此时大势所趋自然主动投怀送抱。

在他的配合之下,祋祤郡与京兆、扶风郡恢复了贸易,大量粮食、商品输入缓解了京兆吏民的燃眉之急。

长安附近无人不知冯翊、河东这几年来在童远的带领下安稳繁荣。三辅等地经历数次危机,都是他们屡屡解救百姓于危难之中。所以百姓多对董白、童远钦佩赞颂。

这次恢复贸易,鼓励生产,河东世族、天水士族都有直接露面。而四海商帮贸易量最高,却相对低调,甚至用两地士族的名义打掩护。

这么做很明显另有特殊任务。

甚至张录、冯谋亲自来到长安、槐里、武功、陈仓等地建立了四海商帮站点,并吸纳了之前就已经密切往来的豪强叶家等参与其中,在各地收集情报、服务商旅,联络人才。

四海商帮的行动逐步获得了京兆等地官吏的支持。

在献帝东奔、长安大乱以后,此地又有一些没有离开的士族挺身而出,暂时稳定了局势。

其中,就有河东出身的张时,担任京兆尹。

此人虽然不是童远派来,也并非代表河东最出名的一批家族,但他为人严肃认真,做事一丝不苟,也成为河东出身的官员中晋升较快的一位。

他上任后,勉强组织了耕种,维持了三十万亩农田的收成,虽不足以坚持到明年,但好歹足以让百姓见到明年的春天了。

他有一好友,叫做杜畿,字伯候。他本是京兆杜陵县人,出身名门,年轻时就担任郑县县令、汉中府丞,后遭遇董卓之乱,携母亲到荆州避难。

今其母已去,孝顺的他带着灵柩返回故土安葬,自此就在家中守孝。不想又碰到李郭之乱,京兆童远辖区以外,十室去了五六,余者也在生存的边缘挣扎。

他的好友张时临危受命,接下烂摊子,当然也邀请杜畿协助帮忙。杜畿因此被征召为京兆功曹,协助张时应对时局。

然而昔日的好友变成等级相差巨大的上下级,河东士族与京兆士族也互相不服气,再加上张时过于严肃,导致两人难以合作得来。

张时批评杜畿“阔达而不助留意于诸事,过于荒废做不好功曹。”

杜畿只得私下发牢骚道:“我虽然当不好这个功曹,但绝对可以做好张时家乡的太守。”

正好,四海商帮以促进商旅,保护百姓为名,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张时等人迟钝,自以为家里在河东有所参与,就不想现在的局势,可是杜畿一眼就看出来了。

杜家作为名门早就听说渭阳君、郃阳侯用人不拘一格。

杜畿本人又与河东士族交好,时常感叹冯翊、河东发展得今非昔比。在他前瞻之下,杜家作为京兆有名的杜家,看到四海商帮的魄力,觉得此时正是展现价值,主动投靠的时机。

与历史上弃官改去许昌不同,杜畿就没有前往天子暂居的弘农,而是在京兆任职的同时,加入四海商帮,协助河东物资转运售卖的事宜,暗中协助新西凉军布局京兆。

又有一京兆名士,叫做韦康,字元将。

他是凉州牧韦端之子,此时年方二十就已经生得八尺六寸之高。他为人有度量并且有志向,并以仁德而闻名。他正在京兆郡担任主簿,算得上长安著名青年才俊。

而因为他父亲镇守边疆的原因,韦康又与多数士子不同。

他高度关注边事且热衷这方面的见闻,对民生、外族事务很是上心。也恰恰因此,对董白、童远的光复并州之举,暗自佩服。

可是,他作为京兆名士,当然认为长安之乱始于董卓与西凉军,所以只是心中佩服,不会付诸行动主动投奔。

此时,他因为李暹、李别毫无行政建树而愤慨,听说冯翊、河东物资贩来也是欢欣鼓舞。

记得他父亲给他说过,这边境不同于三辅,粮产艰难,汉胡杂居,治理起来非常有挑战。可是,这董白、童远竟然不仅能镇守开拓边疆,还能将物资源源不断地支撑时局,实在是难以想象。

抱着想要了解了解冯翊、河东等地的心态,以及给父亲提供帮助的孝心,他也主动接触四海商帮,渐渐建立了一定关系。

童远前世基本不知此人,所以并没把他当做重要人才。后来从张录等人那里了解到,其人志在边疆与百姓,才逐步重视挖掘。

几年下来,董白、童远虽然不可能让绝大多数士族理解支持他们,但点滴的行动,也犹如水滴石穿,渐渐将那些关注民生、接触生产、略有远见的“聪明人”聚集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