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重振北疆 > 第三百零六章 阻止环境恶化

三国之重振北疆 第三百零六章 阻止环境恶化

作者:雪豹导弹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48:04

第三百零六章 阻止环境恶化

童远带领早已准备多时的无畏军第十一、十二旅等部,与全无种羌、月氏部落共七千兵马,沿着修缮完毕的秦直道,汇合张既、于毒、申隆五千兵马,入主朔方郡。

朔方郡有投诚匈奴人六万,牲畜七十万,还有东南区域的乌桓人,西北地区的拓跋鲜卑部和西部的乞伏鲜卑部。另有部分汉人豪强、杂胡部落位于偏远位置,暂时不便统计。

但是这些匈奴人多为老弱贫苦之辈,那些平时作为头领,压榨各族者要不已经逃窜到铁弗部,要不就已经被正法。

而数量不多的汉人,也是依附于豪强的佃户、部曲,并不能作为这个区域的主导力量。

童远对这些人不打算采取铁血政策,毕竟他们是主动投诚过来的,与被俘虏天差地别。

于是,将他们选出一半,并二十万牲畜一起编入延安郡,由当地官吏百姓将他们纳入屯田架构或者小农经济。

相应的从延安、上郡两地,选出一万屯民到朔方郡作为基干,又从三辅征召一些少地,且愿意发展边疆的有志者,加入到朔方郡的屯田之中,一起带领留下的匈奴人,纳入新西凉军的体系之中。

考虑如此安排,朔方郡的人口已经超过上郡,再加上数量庞大的畜群可能会对环境构成这个时代不可逆转的影响。

童远又分别拨出十万牲畜,赠予拓跋鲜卑与乌桓那楼部。让拓跋鲜卑迁居到朔方郡以外,作为附庸势力。

而那楼部的六千余众划归上郡,挑选出一千口编入新西凉军,其中有一百善射者分成两队,划入无畏军。

其余处于偏远之地的豪强、部落和乞伏鲜卑,也一共奖赏十万牲畜。前两者让他们听从郡县安排,后者也稍微拉走部分人为屯户,其余作为附庸势力。

剩余的二十万牲畜,交给朔方、上郡两地,这样控制了畜群的数量和密度,避免了某一大片草场被啃光,将砂砾的地表暴露加剧沙漠化的形成。

安置好屯田与部落以后,童远亲自处理俘虏与奸细。

他听闻那奴隶老头的恶行后,气得又骂又跳。即使两世为人,经历过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孕育,也头一次深切体会到是痛恶翻身的日子,宁愿世世做奴隶的家伙。

这厮打仗得时候给敌人献计献策,还在战场上利用汉人身份,欺诈我军入埋伏,实在是罄竹难书。

童远气得话不成句,直接让人把他及其同伙,带到桥山黄帝陵活着铸成跪像!

至于那些匈奴人,即使举报有功,那就让他们活着受罪。全部发配到地下挖煤,责令吃食日减,不给任何防护,下了矿就不许再见阳光。

于毒本想亲自押送老奴隶等铸成跪像,但童远有令,让被他害死的将士们的家属去做,他只好听从命令,继续河套的征伐了。

童远做好规划与惩恶,将后续发展的事务交给炉火纯青的张既、申隆,又带领部分兵马巡查郡内情况。

他发现朔方郡各县,基本沿着黄河分布,靠近阴山的北部区域水草丰美,商旅络绎不绝,南边的河套沙漠已经日渐扩大,很少有人会选择穿越而行。

他后世有这方面的研习,深知这片区域环境问题就在这个阶段逐步恶化。

主动防范较为容易,而破坏再恢复,对于古代生产力来说,实在太难。

具体的水源、植被、经济类型、人口数量、牲畜数量、种类等,哪一项都不能马虎。

更为可怕的是,此地是黄河中上游,如果这里恶化得太厉害,中下游也会环境恶化、灾难频发、日渐衰败。

到时候,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冯翊、河东、延安、西河几郡又会衰败下去,他统辖的根基也不行了,而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也丢失了一半。

他想了想,此地不能交给游牧部落随意发展,因为那么搞此地会因为数量愈发庞大的畜群而恶化;也不能生搬硬到中原的经济,因为那样的结果会和汉武帝一样最后站不住脚。

看来农牧经济结合、控制人口畜群数量、基层能够贯彻方针、又能过上好日子有战斗力的屯田模式,是此时此地发展最合适的选择。

他在东征以前,又和此地官员、将领、甚至县吏,从合适的角度阐述了这点,并进行利益捆绑,如果哪个地方能让百姓过好日子,又能保护好水源,不依靠粗放的方式发展,就会推广实行,如果合适就能提升任用。

与之对应,搞不好发展,又或是破坏严重,屯民会遭到责罚,官员也是一样。当然这不是一种高压或者恫吓,而是让他们清楚这个地方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

张既也对此深有感悟,他说道:

“我们收复朔方郡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站住脚和发展好,只有这里真的道路贯通、植被茂盛、牛羊成群,我们的大军才能来往各处。日后,边疆不会变成中原,但中原也连通着边疆,如同手掌与手指一般。”

张既的话通俗易懂,众人很清楚这里的定位,他们需要做什么,以及百姓们需要什么。

这几件事看似简单,但搞明白、做得到并不简单,不过他们已经突破一个又一个难题,能够把冯翊、延安两郡发展好,不愁建设不好河套。

申隆也跃跃欲试,除了以原有商路,进一步修建河套的道路,他还专门负责屯田军一部分骑兵、步兵的指挥。

他自认为指挥打仗的水平虽然不如无畏军的几个校尉,但在屯田军中怎么也排得到前三,上次上郡战役,也积累了高强度作战的经验,丝毫不惧周边普通游牧部落。

而且,申隆由于精通倒斗,对于复杂地形与河道作战也颇有心得,正好可以胜任黄河上游朔方郡的复杂地形。

这样,上郡安稳,则河套有了后方的支持,就会稳固,而河套诸郡中最西侧的朔方郡安稳无忧,整个河套就基本无忧了。

最后,张既长期驻守广牧、朔方两城,以及即将收复的五原郡,申隆则带领一批屯田军、匈奴健壮者驻扎在郡治临戎城和临近的沃野县,并修建几条道路,从阴山、河套连通到更远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