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试锋 > 四百七十九章 文武互移之策

明末试锋 四百七十九章 文武互移之策

作者:温风如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53:11

四百七十九章 文武互移之策

跪在地上的周大虎站了起来,朗声带着铿锵之气道,“皇上,我大明疆土万里,人民万万之数,地大物博,时令季节气候皆有不小的差异,因此所谓的天灾年年都会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我大明,北方旱了大灾,但东西南方等地有所产出,不是全国都旱,可以互济,各地之间可以调节,但我大明呢?如今呢,一有灾情,就有无数人吃土咽草,死人无数。”

“这是为什么?皆是朝廷组织力太差,犹如一盘散沙。”

“救灾上如此,军事上也是如此。”

“财政上不光是收的上面有大问题,用的上面也是大问题。朝廷财政收的税赋应该是取自于民,用之于民。而朝廷做的呢,尽用在了脑满肥肠上的皇亲国戚和勋贵身上,可有用在了兴修田间水利、道路、桥梁上?”

“没有,如果每个县都兴修田间水利设施,天旱又有何惧之?雨涝又有何惧之?”

“天下之事自古皆有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今天下已到山河破碎的地步,内忧外患,如此下去,大明必亡。臣请皇上待臣三年后练出数万精兵后,请皇上暂停皇亲勋贵的大额禄粮,只发给可够生活温饱的禄粮即可。待天下平靖之后再议。”

“武臣入阁,一是可提升武人地位,激励士气,但此位置,不能用勋贵担任,需用战场厮杀的有经验将领担任。”

“文武互换,可破除文尊武卑的风气,激励大量的有志青壮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同时也能打破文臣之间的结党营私,以及他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座师、门生、姻亲、同窗、乡谊等等复杂关系。”

这时脸色阴沉的朱由检恨不得立即下去踹几脚下面侃侃而谈的周大虎。你一个武臣管那么多的朝廷疑难杂症之事,找死吗?好些事,朕都不敢说,不敢做。要朕当场就斩了你狗头吗?

听到这里,朱由检压着性子问几个辅臣道,“文武互换爱卿们怎么看?”

首辅温体仁上前一步回话道,“回皇上,除了开国元勋以外几人,此事皆无成例。”

至于周大虎说了好多,几位阁臣已经有了默契,年轻无知,怎能斤斤计较?当成没听见就行。

朱由检看向周大虎。

“皇上,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上古三代而上,文武不分,春秋列国,军将皆命卿,处则执政,出则将兵。然此谓将帅耳。乃若卒伍之贱,虽贤士亦为之,不以为异。前宋亦有文武互换的例子,我大明开国大将军魏国公徐达也是先武后文,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

周大虎看向朱由检和诸位大臣,质问道,“而现在,朝廷还能做到这一步吗?不分文武之身份,量能力而用吗?”

大殿之中,几位文臣耷拉着眼皮,好像睡了一般,秉持着不说、不反驳、就当没听见的思想。和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武将反驳,那是落了下乘,更是贬低自己。

说得再有理又能怎么样?现在的文尊武卑是自土木堡以来,上百年来形成的,岂是一个人说说就能改变的?有这么简单吗?

皇帝朱由检则是轻易不会表态,这事牵扯朝政文武百官,在没有想好之时,他不会漏一丝口风。

周大虎却是知道,在崇祯十一年二月,时任河南巡按御史监军的张学任,上疏痛斥有关将领缩懦怯敌不敢进,自请改武职。崇祯皇帝支持,命吏部。兵部和都察院议处,各位大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

崇祯皇帝不从,命授署都督佥事,为河南总兵官。

由此可见,崇祯帝对天下局势不断败坏下沉,忧心忡忡,也是有心改变一些的。现在,自己提早三年,提出了更为激进的方案,不知皇帝是什么态度?

文武互换,并不是他一时脑热而提出来的。而是多方面考虑确定而择机现在提出来的。

明朝灭亡后,清军入关,由于缺乏人才储备,任用了大量的大明原来的将领担任巡抚、总督,在当时混乱的时期,对稳定形势,平定一地,起了极大的作用。

举一个例子,孟乔芳,字心亭,生卒1595-1654年,原为明朝副将,后罢职归乡。崇祯三年(天聪四年1630年),降清,仍为副将,清军入关后,改封刑部左侍郎。而出名的是,顺治二年,孟乔芳出任陕西三边总督。他总督陕西近十年,先后扫平关中诸军,镇压甘肃米喇印、丁国栋起义,进封兵部尚书、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加太子太保。

在螨清入关后,大明的许多降将都分别作了巡抚、总督一职,由于这些人知兵、懂兵,有很强的作战能力,再加上巡抚等职的检察权、粮饷权,领兵作战如虎添翼,对于螨清平定和问鼎中原贡献多多。

而且武将转任文职担当巡抚、总督等职,也没有发生多少割据叛乱等事。这也是时空不同了,割据叛乱不得民心,和清承大明之官制,大小相制,左右相制,大大压缩了唐末和五代那样产生藩镇的土壤。

因此,文武互换是可行的,只要把关好选人任能任忠这一关,对大明朝廷平定战乱和抵抗外患有莫大帮助。

上面的朱由检已经不想再让周大虎说话了,突然站了起来,对着诸臣道,“好了,今日事情就到这里吧。兵部要做好明年建虏来犯京畿的军事准备,不过要在暗中行事,过程要保密,不要泄了消息,引得百姓惊慌而乱了自己的阵脚。”

“军事准备,此事要用别的事情名义行事。”

朱由检想了想,脸色阴沉接着说道,“至于逆奴将要称帝之事,也要保密,内阁会同礼部拿出一个对应的章程,呈上来。”

朱由检有些泄气,逆奴称帝,这是对大明为天下共主的蔑视、挑衅,是对大明名器的觊觎和侵犯,要是朝廷兵强马壮,就该出兵灭了对方。

但是现在,大明对逆奴除了经济封锁,已经没有多少办法可用,大明建国二百六十七年,如今竟沦落到现在如此地步,想到这里,朱由检心中泛起犹如刀割针扎之阵阵痛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