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打搅南宋 > 第211章祭祀妈祖

打搅南宋 第211章祭祀妈祖

作者:冯妙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58:36

第211章祭祀妈祖

二月初一下午,登基大典之后,赵竑换了通天冠,方心曲领,一袭绛纱袍,亲领文武大臣前去城南进行郊祭。

皇帝赵竑亲读祭文。

赵竑曾在泉州待过三十多年,以南外宗泉州从龙之地,参考光宗皇帝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以及宁宗皇帝以明州为宁宗潜邸,升明州为庆元府的惯例。

新皇赵竑升泉州为府,为泉州府,然后封妈祖林默娘为“显济妃”,接着祭祀妈祖,也是因为此番将巴蜀之地的百姓安置到流求路去。

之后又派出朝廷官员去泉州进行庙祭,扩建妈祖故居,祈祷川蜀流民百姓此去流求路的平安。

接着又表明朝廷要收复失地、统一国土的愿望。

赵诵看着正在宣读祭文的赵竑的时候,他知道赵竑等着一已经很久了,今天积压在心中三十四年的愤恨全部都宣泄出来,因为原本宣读祭文的是礼部官员。

祭典十分隆重,足足持续了一个下午,赵诵却觉得有些不住了,他穿着厚重的太子礼服,虽是初,但因为今天的天气实在是太炎了,而且有些闷,他衣衫后背都湿透了,整件衣服都贴在后面,湿漉漉的很不舒服。

赵诵想着前段时间,临安还是倒寒,那种寒冷至今让赵诵有些心有余悸,地里的庄稼都快冻死了,好多百姓家因为这场雪灾,饿死冻死者无数。不过才隔了一段时间的工夫,临安的天气就升高了。

如果天气真的升高了,那实在是太好了,这对民间耕十分太有利了。

赵诵想起超级杂交水稻的种子,到时候将这些种子全部种到地里,那么将来每亩土地的亩产量就会比现在的占城水稻还要提高不少。

赵诵抬起头看着天空,总觉得今天会下雨。

还有祭典之外还有临安城的百姓观场,那些百姓一直仰天看去,干渴的嘴唇上仿佛默念着什么,隔着这么远,赵诵只能才他们依稀的唇语上读出期盼雨的闹期望。

这场一直持续到下午申时末才浩结束。

皇帝赵竑正带着太子赵诵以及诸多文武大臣,军将士回临安城。

忽然天空之中,乌云渐渐变多,接着狂风卷来,天色一下子昏暗起来。

赵诵抬起头,自言自语:“这是要下雨的节奏么?”

一旁的吴潜道:“如果真能下雨就好了,也可以缓解旱灾。”说着他看着那些围场面的百姓,只要天空出现一丝的动静,他们都渴求雨水。

而妈祖林默娘乃是海神。

吴潜话音未落,终于一丝雨水从天而降,降临到干涸的大地上。

“下雨了,终于下雨了——”

“是老天爷啊!是老天爷帮我们了!”

“不,是妈祖林默娘显灵了~~~~”

“......”

人群中百姓高兴地仰天叫着,然后扑通一声齐刷刷地直接跪在地上,高呼:“妈祖圣明,新皇圣明。”

太子赵诵、贾似道、吴潜、马天骥以及其他臣子都抬起头看着天空,从去年秋天一直到现在,临安干旱持续了许久,只下过零星可数的几场小雨以及小雪,始终解决不了。

如今熬了许多子,终于下雨了,只是这雨水不知道会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就在此刻,天空之中登时从细碎雨丝渐渐成为瓢泼大雨,细密的雨水让人睁不开眼睛。

“请陛下回宫!”

董宋臣催促着皇帝赵竑,但是赵竑没有要走的意思,反而张开手臂,仰天迎接雨水。

董宋臣又对边上的太子赵诵道:“下,快劝劝陛下吧。”

赵诵明白赵竑的意图,对董宋臣道:“陛下他是与民同乐,你立即去煮些姜茶,给爹爹和大臣们送去。”

董宋臣摇摇头,赶紧跑去一旁,吩咐下去煮姜茶去了,边上的左右内侍请出黄伞盖罩在赵竑与赵诵的头上。

但此刻赵诵却跑了出去,也张开双手,手心朝上,接着天上降落的雨水,今天的天气并不冷,有些,即便下了雨之后也丝毫都没有冷的感觉。

这场雨来的很及时,虽然只持续了短短十几分钟,但雨量十分大。

下过雨之后,干燥的泥土升起了泥土芳香的气味,鹅黄色的嫩草上沾染了小水珠,池塘、江河湖泊里面的水也开始充沛起来。

远处从钱塘江那边吹来的江风也带着一丝丝的爽快之意。

“阿嚏——”赵诵长长地打了一个喷嚏,然后看着浑湿透的样子,丝毫都没有感觉到一丝不舒服。

边上的贾似道、吴潜等大臣则看着皇帝与太子二人,总感觉这画风不太对劲,而且皇帝与太子也不像是故意装出来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天空的云渐渐消散,远处的天边出现一轮红彤彤的落,落的周围还留着一圈光芒。

那不是彩虹,倒更像是一道佛光。

“天佑我大宋。”高僧偃溪广闻双手合十,虔诚朝着那佛光一拜,这位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径山寺的得道高僧,如今被新皇帝邀入祭典之中,虽然佛家与其他几家的道义有别,但佛家也有释迦摩尼,如来佛祖,也是神仙的一员。

“大师,朕希望我大宋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不过眼下大宋多灾多难,人心思变,百姓若是有田有粮有屋有家,那朕这心就安心了。”

“陛下一定会的。”说着的时候,偃溪广闻的双眸凝视着赵诵:“阿弥陀佛,下,没想到我们又见面了。”

赵竑不解道:“大师认识太子?”

“是的,爹爹,我与偃溪广闻大师父早就认识了,这说来漫长,事是这样的......”

“原来如此,没想到会是这么一回事。”赵竑听了笑道。

赵诵道:“当与大师父一别,已是一年有余,如今在妈祖祭典上再遇老师父,这缘分可是不减啊。”

偃溪广闻却道:“一年之计在于,这雨一降,临安周县衙的旱灾可是缓了不少。”

“雨贵如油,庄稼需要水才能长大,只要百姓有饭吃,我大宋就风调雨顺多了。”

......

二月的泉州天气很是温暖,比临安要暖上不少,地里的秧苗已经开始生长,已经有三寸高了。

百姓正在地里除草,进行插秧。

一个官员立即将泉州城厢外的况告诉给赵子安。

赵子安急匆匆跑去南外宗衙。

此刻南外宗衙。

远在泉州的赵清源已经得到了朝廷的旨意,赵清源叩首北拜,他没想到主公终于登基为帝了,然后履行了他的诺言。

送走了临安来的官员后,赵清源老泪纵横,干枯的爬满皱纹的手指揩着眼角昏黄的泪水,老泪纵横了一会儿才渐渐恢复如初。

他手中拿着圣旨,反复看了好几遍然后才将圣旨恭敬地放回盒子内,然后恭敬地放在案台上,下面则摆放着香案,烧了三支香案之后,恭敬地参拜之后就去了前厅。

朝廷封他为大宗正之后,他即将开始管理泉州的南外宗以及福州的西外宗,虽然年纪老迈,如今虽是老骥伏枥,却雄心不已。

赵子安此刻在前厅里面候着,听到了官员送旨意的消息之后,忙拱手,面色欣喜道:“恭喜郡王,贺喜郡王,如今郡王已经成为大宗正,终于扬眉吐气了。”

赵清源的皱纹看上去好像已经笑开了花一般,他高兴地点点头,但过了片刻,眉眼之间却神色凝重起来:“不过眼下将巴蜀之地的百姓移民到流求才是重中之重,子安,我打算派去你当个督吏。你有信心办好这件差事么?”

赵子安拱手受之:“多谢郡王栽培。”

两后的清晨,太阳尚未升起,泉州的崇武港港口上,还是灰蒙蒙的一片。

此刻的港口之上已经停靠了很多艘海船,这些船只之中有很多都是各地新造的,还有不少则是赵家商号麾下的商船以及之前蒲家的商船,还有官船。

赵清源换上了官服,神色恭敬肃穆,他的边站着泉州知州林之望,还有市舶司的黄孝章。

黄孝章自从投靠了赵清源之后,虽被控制,但现在他才发现他走入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虽然没有升官,但市舶司的官位算是保住了,后来他知道他是为当今新皇帝服务的。

今泉州的州衙、宗正司衙和市舶司衙的一应大小官员全都来了。

场面很是盛大,就连泉州的百姓都来了,他们站在远处看着这场面,已经知道朝廷要将巴蜀之地的百姓安置到一个流求路的地方。

他们不太清楚流求路在哪里,但据说有十几万之多,而且还采购了不少物资给那些百姓,光是想想十几万人口,一天之内就要吃掉像山一样的物资,百姓就难以想象。

赵清源有些头疼,商号近三十多年的积累可是花了不少,差不多要将整个家底都要赔进去了,不过为了巴蜀的流民,很是值得。

除了百姓之外,赵清源还调动了泉州城内外的厢军,为的就是保证人群的秩序,不至于出现乱的场面。

接着,今要在港口举行一场盛大的海祭。

赵清源的眼睛看去,此刻泉州外海之上,海浪的波涛浩浩波涛,所有的海船全部都停靠在海港之上。

初阳,渐渐地海平面上,海船上的祈福旗幡与同升,紧接着便是海螺长号。

朝廷委派的官员林杭升亲颂祭文。

诵读祭文之后,乐官以及诸班开始奏祭乐、在乐声之中礼官开始一系列的程序,便是进舞芭、献祭果、洒祭酒、敬鲜花、放海生......

赵清源如同一只山海笔架坚地站着,目光徐徐注视前方。

海祭持续了整个上午,在正午的阳光照之下才完成祭典。

......

......

感谢舵主:浮华已成往事的生打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