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打搅南宋 > 第414章赵竑台湾行续(1)

打搅南宋 第414章赵竑台湾行续(1)

作者:冯妙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58:36

第414章赵竑台湾行续(1)

台湾

赵竑一路南下,现在到了台南地区。

这里位于西部,有一片平原,地形十分平坦,气候更加炎热,一年到头的雨水也比较多,更适合农作物的生产。

此时已是五月末了。

掌管台南事宜的则是林放。

赵竑见到林放的时候,以为见到的是一个农夫。

林放挑着担子,身上穿着短衫,底下的长裤都拢上了腰,用带子系着,衣服皱巴巴的沾满了黄泥,分不清原先的颜色,于是他索性将衣服都脱掉了,露出黑黝黝的胸膛,在阳光直接照射下,汗水与黄泥混合在了一起,林放直接用手抹了一把,身上都花了。

但他依旧挑着担子,将农夫们从田里挖上来的烂泥巴倒在田垄上。

和林放一起的还有不少官吏,赵竑还看到了那个黄同,不过这些当官的现在都没有当官的样子了,因为都在忙活农事,他们和林放一样掌管的都是当地的农事。

他们也没想到会在台南见到皇帝陛下,一时间礼节都有些混乱、匆忙,毕竟事先都没有得知皇帝要视察台南。

“我这次来台南是微服私访,正好看看这边如何了?”

问了林放、黄同他们才知道这块田地是要养鱼的,而且在田垄上还种了一些桑树,此时桑树正结了果子,这些桑树都是养蚕用的。

农妇们正将采摘桑树的叶子,收集起来放在用竹子做成的竹筐里面,桑叶满了之后众人抬着放在驴车上面拉去工坊那边。

赵竑去了工坊,边上也只有窦默、林放、祝况之他们六个人。

进了工坊,只见周边的架子上都放满了竹匾。

农妇们将竹匾从架子上拿下来,竹匾的里面爬满了白白胖胖的虫子,这些虫子正在吃桑叶。

接着他们将桑叶放入竹匾内,竹匾内的蚕见到新鲜的嫩叶之后立马爬了上去,在虫子大军的围剿之下不少叶子都被啃得只剩下一丁点儿,农妇们继续添上桑叶……

赵竑望了一眼这里的竹架子非常多,差不多整个工坊都是这些。

赵竑用手拿起桑叶上的虫子,白白胖胖的虫子立即扭动着身子,继续啮噬叶片。

离开养蚕工坊之后赵竑又去了其他的工坊。

如今在台南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工坊。

此刻田野里面的水稻的植株上都挂满了淡金色的谷穗,上面都挂满了一串串的谷子。

在不久之后这里的水稻很快就可以收割了,家家户户们都在等待一个好日子。

台南这边也新建了好几座粮仓,粮仓内都堆积满了谷物。

赵竑看完之后对林放道:“之前临安每天要耗费二千石左右的大米,大米基本上都是从秀州而来,如今台南的大米也可运往临安了。”他对林放他们也寄予厚望:“明年我希望这边可以开垦更多的土地,种植更多的水稻!”

这时候夏吉、周旷四他们来了,他们是最早那一批来台南的,如今已拥有了自己的屋子、田地、鱼塘以及几块山林,最近又承包了几亩鱼塘,日子过得非常的滋润且无比的开心。

夏吉的孩子夏小白此时已经长高了一大截,白白胖胖的小手正拿着锄头,赵竑问她怎么不去学堂读书。

夏小白并不知道面前的老人是大宋的皇帝陛下,见到对方慈眉善目的样子,就说:“老伯伯,今天学堂放学,不上学。”

赵竑哈哈大笑起来,然后想起台南这边已经建立了几所学堂,基本上这边的孩子都可以上学,不过这边还是缺教书先生。

他摸了摸夏小白的头,就道:“小白,你可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大宋有用的人。”

夏小白点点头。

接着赵竑又去看了甘蔗。

甘蔗地里面冒出了齐膝的小苗,正是甘蔗。

如今到了万象元年,甘蔗种植已经形成了产业,种植和熬糖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职业。

来自泉州的林永平、林永宁一家人祖祖辈辈从唐朝的时候就开始从事种甘蔗制作糖了。

他们选择来台南就是看中了这边的气候条件非常好,因为这里非常适合种植甘蔗。

赵竑问起这边的情况。

林永宁介绍道:“官家,这些甘蔗是在今年一月份的时候种下去的,到晚秋时候就可以收获了,越靠近冬天,甘蔗就越是甜。“

“你们林家世代制糖,如今朝廷大部分的糖就是你们林家提供的。”赵竑肯定了林家的功劳,林家光是在去年就向朝廷缴纳了不少的税收,丰盈了国库。

“官家,我听说吕荣发现了一座岛,朝廷赐了吕宋岛的称号,林家也想去吕宋岛。”林永宁身先士卒道。

“是想去种甘蔗?”赵竑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拍了拍这个年轻人的肩膀。

林永宁点点头。

“那就去吧,朝廷会派给你一些士兵。”

林永宁躬身下去了,继续去看地里种植的甘蔗去了。

……

离开台南后赵竑去了布袋盐场。

这里的温度很高,一年到头降水量非常少,也非常适合晒盐,此时这里已经围起了大片大片的盐田,盐场的工人们正在晒盐,他们将晒好的盐晶用工具收集起来再搬上车子。

赵竑看着那些盐晶,天下之赋,盐利居半,掌握了盐,就握有了巨大的财源,这些盐都是朝廷的经济命脉之所在。

如今在布袋这个地方有了盐场,朝廷在盐场设有催煎官员,专司督导盐户煎盐,有不少的盐户在这里从事生产。

这些盐户大部分都是逃难的百姓。

赵竑通过海外贸易挣钱,然后将海外贸易得到的一部分利润补贴给这些盐户。

这些盐户的生计是依赖这边的晒盐,他们从朝廷那里领受工本钱,将所煎盐如额交至朝廷在布袋盐场这边所设的买纳场仓,朝廷买纳官员或仓官,负责向这些盐户购盐。

于是乎这里的市镇也建立起来,专门用来监管盐榷。

在盐榷市场派遣了官员,专门整饬盐场吏治,禁止做出伤害亭户的事情。

如今在大宋,食盐从生产到运销,都由官府直接控制,有官鬻与通商两种方式。官鬻为官府直接专卖,由官府自运自销,甚或配售于民;通商则为官府间接专卖,由商人向官府请钞运盐。

赵竑对盐业还是非常了解的。盐场的仓官对赵竑道:“但即便如此,眼下还有私盐贩子。”

赵竑曾经也做过私盐贩子。

但是现在为了遏制这种情况,他设置了一个框架,为了让这些私盐贩子也有生计,允许他们将一部分私盐运往国外,但是这个就有定额了,不是这些私盐贩子随便定的,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国内的盐业市场,不让国内盐外流,毕竟盐是生活必需品。

如果要进入国内买卖,就要有盐引,价格也要和朝廷一样,但是不得低价出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