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五代末 > 第一百零六章 赚钱的机会

奋斗在五代末 第一百零六章 赚钱的机会

作者:有点混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2:04:43

第一百零六章 赚钱的机会

然而事情并不如李延庆想的那般容易解决。

此时的秋税,是不税钱,只税粮的。

“两税法,夏税钱,秋税粮,这可是唐德宗时就定下的定制,距今都一百七十余年了。”

吴观说话的同时,左手轻轻敲着木桌,右手却仍不停歇,依旧奋笔疾书。

李延庆闻言,脸色稍沮:“那老师的意思,是让我另想它法吗?”

吴观点了点头道:“分期贷款收取的本息也是粮米,这是当初文契上写得清清楚楚的,这两批粮食,都得留到明后年,等淮南开战之后才能拿出来贩卖。”

“这不是当初你的主意吗?”吴观从公文堆中抬起头,瞪了眼李延庆:“现在三郎你要做的事情,就是立刻离开府衙,为师现在,很忙!”

吴观的意思简单明了,让李延庆不要打秋税和贷款的主意,立刻滚蛋。

因为秋税之事,宋州府衙之中此时也是一片忙碌。

李延庆一路左躲右闪,避开了几名抱着厚厚文书的小吏,文书的高度都快超过小吏们的头顶了,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差点就撞上了李延庆。

出了宋州府衙,雷声阵阵,一片不知从哪飘来的乌云,遮蔽了原本晴朗的天空,眼瞅着就要下暴雨了。

“真晦气。”

李延庆急忙赶回一心院中,抽出本孙子兵法,准备打发下时间。

忽有仆役来报,说是张谦和来访。

自从两人确定主从关系后,张谦和这些天每日都会到节度使府来报道。

李延庆让他先当一阵子自己的秘书,跟在自己身边了解一些乌衣台的具体运作,顺便陪李延庆读读书,一个人读书的日子确实挺枯燥的。

我不是让他今天在家休息吗?李延庆疑惑之下,还是让仆役领张谦和来了书房。

“郎君,我今日是给你送礼来了。”张谦和抱着一个大布包,兴冲冲地走进书房。

两人这些天已经混得熟稔,繁文缛节的东西李延庆并不喜欢,干脆就全免了。

李延庆调笑道:“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还会给我送礼?”

“这不是上次得到郎君赠送的字画,有些不好意思嘛。”张谦和将布包放到书桌上,得意地望着李延庆。

“让我瞧瞧是啥。”

李延庆站起身打开布包,一股松墨的清香扑鼻而来,是一沓崭新的书籍。

拿起最上方一本薄薄的书籍,李延庆端详着蓝色封面上的两个小楷:“论语?你送这给我干啥,我会没有论语吗?”

“郎君请翻几页看看。”

李延庆随便翻了几页,每一页都是李延庆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内容。

“这有什么特别的吗?”李延庆皱着眉道。

呆鸟,张谦和撇了撇嘴,急言道:“看字!”

闻言李延庆仔细看了看,又用手细细摸了摸,大吃一惊:“这是印上去的?!”

李延庆如此吃惊,是有原因的。

之前李延庆的书房中,所有的儒家经典,全部都是手抄本,只有几本佛经是印刷术的产物。

稍稍了解下,李延庆才知道,这时候虽然雕版印刷术已经十分成熟。

开封、洛阳、成都以及扬州都分布有不少印书铺,李延庆屋中仅有的几本刊印的佛经,便是洛阳的潘家印书铺刊印的。

但这些印书铺一般只会刊印佛经和日历,没有一家印书铺会刊印儒家经典。

无他,实在是此时民间的识字率太低,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读书人十分稀少,刊印儒家经典卖不出去几本,连制作雕版的钱都赚不回来,没有商家会做亏本的买卖。

而此时佛教盛行,就算是不识字的人,偶尔也会买几本佛经回家供着,因为佛经不光有文字,还有佛像。

日历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是家家必备之物。

李延庆因此打消了抄袭些小说贩卖的念头。

因为即便是像宋城这般繁华的州城,识字的人都不会超过五百人,卖个锤子的小说啊!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流行的文化产品总是越来越倾向于一般民众。

这是随着社会的识字率不断提升而改变的。

小说要到明清时才繁盛,是因为那时候社会底层百姓的识字率上升了,消费者变多了,才会出现专门的小说家,和刊印小说的商家。

只有一般民众的识字率上去了,这些产业才能存活和发展。

作为上司,当然不能在下属面前表现得过于激动,李延庆收住了心神,语气平缓地问道:“你从哪弄来的印刷本?”

张谦和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是我的亲属从开封城带来的。”

“开封现在有书铺在刊印九经吗?”李延庆已经数了一遍布包中书籍的数量,不多不少,正是十二本儒家经典。

九经正是此时科举考试的考试范围。

明明是十二部儒家经典,为何被称为九经呢?

因为论语、孝经和尔雅三部经典,是在唐朝末期才加入考试范围的,但官方对于这些儒家经典的称呼,延续了唐初的叫法,依旧称为九经。

唐朝初期遵道贬孔,本已经将论语踢出了考试范围。

可随着唐末佛教盛行,朝廷不得不又将孔子搬出来对抗佛教,之后孔子圣人的地位才逐渐稳固,直到南宋被彻底神化。

张谦和拿起一本公羊传,直接将书倒了个面:“郎君看书的封底便知道了。”

李延庆连忙合上论语,看向书的封底,最下边有一行小字:开封国子监刊印。

国子监?国子监什么时候也开始搞卖书业务了?

等等,不会是那件事情吧?

李延庆问道:“可是长乐老主持的刊印之事?终于有成果了吗?”

“正是冯太师主持的刊印九经之事,历经二十二载,上月已彻底完工,正式刊行天下!”张谦和拿着手中的公羊传洋洋得意道:

“我送给郎君的这套九经,可是全天下第一批刊印而成的九经!我舅父足足在国子监外等了三天三夜才抢到!”

李延庆说的长乐老,张谦和说的冯太师都是同一个人,正是今年四月刚刚逝世,历仕四朝为相的冯道。

冯道自称长乐老,所以有人称他长乐老,冯道又长期高坐太师之位,也有人称他冯太师。

当然也有称冯道为冯瀛王或者冯文懿的,因为冯道死后被追封为瀛王,谥号是文懿。

对于冯道,李延庆是熟悉的,当然从史书上看来的。

这位长乐老历仕五代的后四朝而不倒,每朝的皇帝都会恭敬地拜他为相,是一位真正的传奇人物。

也正因为此,冯道可以连续二十二年主持九经的刊印工作,将十二本经书悉数制作成雕版。

李延庆凝视着手中这本崭新的论语,心潮澎湃。

这可是赚钱的大好机会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