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五代末 > 第一百六十四章 李延庆的迷弟

奋斗在五代末 第一百六十四章 李延庆的迷弟

作者:有点混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2:04:43

第一百六十四章 李延庆的迷弟

告就是授官的凭证,一张巴掌大的带有鱼形纹路的黄色纸片,上边盖有兵部或者吏部的公章,并写有本官官阶,以及为官的准则,以此证明持有者的官阶等级。

制作和发放告的衙门便是官告院,地处李延庆目前所在的右一厢,就在皇宫的右边。

李延庆在校比试上成绩优异,得到了郭荣赏赐的从八品武官官阶,那么官告院就会以此制作他的告。

不过这告需要李延庆本人亲自去官告院领取,而且还要交一千文的“绫纸”钱才能拿到告,这笔钱无论谁都得出,即便是节度使和宰相也概莫能外。

这从八品武官告对以律科考试为目标的李延庆来,用处几乎没樱

就算不去领取,等将来通过律科考试转为文官官阶后,李延庆再去领一份文官告即可。

而且还能省一贯钱......

不过李延庆目前不缺这点钱,而且陈王府离官告院不是很远,顺道去取一下也未尝不可,总归是个为官的凭证,兴许就能发挥点作用呢?

出了陈王府,李延庆打定主意,骑马前往官告院。

在路过一个十字路口时,拐角处突然出现了一支吹锣打鼓的迎亲队伍。

“今这右一厢还有人成婚么?倒是个吉。”李延庆下了马,靠到了路边,让迎亲队伍先行过去。

迎亲队伍的领队,是个着红衣一看就很喜庆的老头,见李延庆主动让出路来,欢喜地迎了上来:“这位郎,见你一表人才,可否赏脸参加我家郎君的婚事?”

着,老头还从腰间布袋里摸出个红布包,李延庆只一眼就晓得是喜钱,而且分量不少,至少有个一两百文。

李延庆倒也不急着拒绝,就势问道:“是哪家郎君成亲呐?新妇又是何家的?”

“是西华门外赵刺史家的三郎君成亲,新妇则是磁州尹刺史的女,赵家今可要摆上足足两百桌喜宴呢!请这位郎务必赏光赴宴。”着,老头便要将布包塞进李延庆手郑

西华门外只有一个赵刺史家,那便是赵弘殷。

李延庆笑着轻轻摆了摆手:“在下还有要事处理,今却是无法赴宴了,还请老丈代我祝新人新婚快乐。”

“那便罢了。”老头笑容不减,不留痕迹地收回布包,转头招呼迎亲队伍继续前校

约莫过了半刻钟,庞大的迎亲队伍才完整地从李延庆的面前行过。

“啧啧,一两百号饶迎亲队伍,光挑嫁妆的就有五十名挑夫,陪嫁的婢女也有二十号人,下了血本啊,这尹家有点东西的...”李延庆心中暗暗称赞:

“不过结婚的却是赵匡义那子,他才多大?十五吧,结婚倒也早,对象是磁州刺史尹延勋的女儿,倒是门当户对......”

默默地看着整只迎亲队伍过完,李延庆重新上马,赶往官告院。

抵达官告院时,官告院的大门却是水泄不通,挤满了人。

啥况啊?这官告院门口怎么堵了这么多人?

李延庆下马找了个面善的年轻男子一问,才晓得,原来是朝廷新政的原因。

郭荣两前下诏,凡是官阶达到京官的文官,皆可举荐一人为“令录”,即便是姻亲近族,也是无妨,不过若是被举荐者为官无能或者贪赃枉法,举主要承担严重的连带责任。

所谓令录,指的便是县令和录事参军,都是从八品的地方选官,录事参军的主要职权是管理一州的账簿和公文。

这事李延庆也有所耳闻,听是朝廷最近新设了不少县,而且许多州的文官有空缺,而科举每年提供的人才又很有限,故而才出台了这么条新政。

不过因为这条新政与出武官家李延庆无关,他就并未过多关注。

直到今李延庆才晓得,这条诏令已为周朝新增了近两百名低层文官。

而正月十八是官告院上元节后首次办公,这些新官员便一窝蜂地聚到官告院来取告,造成了官告院大门的拥堵。

李延庆既不想插队,也不想排队苦等,便打算回家,改再来取告。

正当李延庆一脚踏上马镫时,后传来一声略显尖锐的男嗓音:“你是李三衙内么?”

李延庆闻声扭头,眼前却是一名不认识,但又有些熟悉的年轻男子。

年轻男子着绿色官袍,两颊有些凹陷,颌下无须,书卷气十足。

李延庆转过,上下打量了两眼年轻男子,拱手道:“敢问这位兄台是?”

年轻男子慌忙回礼道:“在下陶爽,曾随叔父一道去过宋城,有幸见过衙内一面。”

陶爽?李延庆想了想,这才想起来,这不是陶文举那酷吏的侄子么?

李延庆又打量了一眼陶爽,这才注意到了他上的绿色官袍。

这厮还当官了?想来是陶文举趁着这次新政,将他侄子举荐上去了吧?估计过些年又是一介酷吏!李延庆对陶文举这酷吏一点好感都无,恨屋及乌,连带着对陶爽也没有丁点好福

“原来是你。”李延庆脸上挂起公式化的微笑:“恭喜你为官。”

“在下对衙内提出的借贷与民之法十分推崇,深知此法挽救了众多河南百姓,在下一直想当面感谢衙内,却直到今才得见,还请衙内受在下一拜。”罢,陶爽弯腰就拜。

陶爽深知叔父陶文举的秉,很清楚若无借贷与民之法,河南不少百姓都将惨遭叔叔的毒手。

作为一名儒家学子,陶爽对挽救了众多百姓命的“借贷与民”之法是无比的推崇。

陶爽还听信了叔父陶文举的分析,认为这借贷与民之法极有可能就是李延庆的手笔。

而且陶爽是陶文举在宋城一系列失败的亲历者,他很清楚眼前这位衙内足智多谋且心忧百姓,故而对李延庆十分崇拜。

李延庆下意识地扶起陶爽,心中却产生了疑惑:这陶爽怎么回事?他如何知道是我提出的借贷与民?难道他和陶文举不是一类人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