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选择文化胜利 > 第235章 点将

第235章 点将

当“仲景”号医疗船驶出新津港后不久,大明兵部总参某局也下达了全军总动员的命令。

“朱大帅1号令:各师团、特种作战旅、生产建设兵团、舰艇、锦衣卫,从即时起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各部做好召回休假官兵、选调军官、士官、老兵组建新编部队的准备工作!各部不得有误,违者一律军法行事!”

德武三年新春朱大帅的一号令,令大明新生的军事机器再次轰隆作响。

但与此同时,大明的老人们也发现,相比以往大明战则全面动员、御驾亲征、倾国之战,这次的动员令却只局限在军队之中。

国子监的学生没有停课,工人们没有组织武装纠察队作为补充军事力量,就连天子岩工程都没有停工。

一万多个工人日夜不停地雕琢着万睡爷颜值惊人的容颜,力争早日完成这一凤都标志性奇观。

可以说,这一次军事力量的集结并没有造成任何社会的动荡,这也标志着大明国力的日渐强大,以及大明军队的日益成熟。

成熟的部队当然要学会自己打仗,这一战,朱富贵准备运筹帷幄。

实际上,从消灭矿区护矿队,这一大明立国之战开始,朱富贵就一直在培养将领们的联合决策、独立指挥能力。

当然,不培养也没有办法,毕竟朱大帅本人毫无作战经验,就连打靶都从来没有及格过。

正因如此,在历次战争中,大明已经培养起了一大批熟悉近现代战争战法的将领。

尤其是戚文长,这位前太平天**官,如今可能是全世界军事技术领域思维最先进的人了。

很早的时候,戚文长便被分配至汽车部队,开始了他与装甲机械的不解之缘。

在教导大队的训练基地中,他和樊纲新等人早以熟悉并演练了多种战法。

而今日,便是大明装甲部队剑指三藩市的日子!

2月1日,大明天子登坛点将,赐虎符于大明皇家陆军大校戚文长,令他总领攻沪事宜。

戚文长单膝跪地,双手高举过头顶,接下虎符,以示三军。

正如《朱大帅1号令》中指出的那样,这次征讨三藩市,或者说新沪的,是一支抽调各部组成的混合部队。

其主体为皇家陆军第一装甲旅,同时抽调了水师“嘉定”“扬州”两艘炮艇,以及特种作战旅的两个团。

目前,大明的师镇一级还保持着三三编制最初的模样,没有进行美军的师改旅,或者我军的旅改师。

在大明暂行军制中,“甲种师”下辖三旅九团、“乙种师”下辖二旅六团,“丙种师”下辖二旅四团。

每团人数约1000—2000人。

一师是甲种师,第一旅有6000人,并装备有大量装甲机械单位。

特种作战旅是一支比较神秘的部队,总指挥是杨六。

一直以来,他们最大的军事成就可能是对天京城进行了物资增援作战。

换句话说,特种作战旅实战经验不多,名声不显。

但这并非是说特种作战旅战斗力弱。

实际上,这支部队建立的本意就强调城市作战、特种作战,训练也是长期围绕着这些内容展开的。

与同样立足于城市作战的锦衣卫北镇抚司内卫部队不同,特种作战旅面对的是境外作战环境,交火的敌人亦是外敌。

对待外敌,自然需要不同的作战理念,比如说,除恶务尽。

这一次,兵部总参直接抽调了特种作战旅两个团3000人的战力,说明了攻克新沪中城市战争的重要性。

加上北太平洋水师的两艘炮艇,主力部队总人数达到了一万余人。

除此此外,兵部调令莫白部,也就是第二混成旅为此次战役提供掩护,穿插至内华达山脉西侧,以切断可能出现的东部支援。

根据指示,莫白部将保持高度机动性,必要时配合主力部队进行佯动、辅助参战。

……

望着大军向南掀起滚滚烟尘,朱富贵心情复杂。

虽然认为这是自己和兵部反复研究之后做出的完全部署,但到了见真章的时候,又忍不住想这想那起来。

就好像送孩子走入考场的老父亲,总是担心孩子粗心漏题了,或者犯别的小错误,以至于稳稳能考上的清华北大却失之交臂,只能去北大青鸟一展宏图了。

从点将台上走下,一众警卫员帮助皇帝陛下卸下冠胄。

这套甲胄可不再是几百块钱买来的塑料道具甲了。

而是朱富贵花了重金向甲胄爱好者收购的大唐光明铠,重达60斤。

虽然卖相无敌骚气,但穿着实在是折磨人的事情。

警卫员帮忙将盔甲卸下,朱富贵连做扩胸运动,恢复四肢的感觉,不过眼睛依然一刻不离远去的大军。

殷素素一身迷彩戎装,白了朱富贵一眼,道:“大帅你如果放心不下,为什么不御驾亲征呢?末将愿誓死相随!”

“呸,我看你就是想打大炮了!”

朱富贵一眼就看出了她的小伎俩,不动声色地捏了一下她的蜜桃臀,“肘,咱们回宫,试试朕之炮不利乎?”

……

想太多确实没用,学常凯申搞远程微操,或者学允炆老祖去太庙里求祖宗保佑,都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不是朱富贵吹牛,就自己那些费拉不堪的祖先,自朱允炆以下,以后自己去了地府,见着了哪个都可以仰着脖子,他们还得笑脸相迎。

他们但凡敢摆一丁点架子,八八老祖都会把他们吊起来抽。

虽说不打算插手前线的具体作战,不过朱富贵也并非是对战争进度两眼一抹黑的。

自从1839年第一条商业化线路运行之后,电报便已经取代了烽火台、飞鸽传书等传统形式,成为传递军情最快捷有效的方法。

1850年,首条海底电缆横越英吉利海峡,把英国及欧洲大陆连接起来。

首条横越大西洋的电报电缆则在1857年铺设完毕。

但由于技术原因,这条越洋电缆只使用了数天便告失灵。

也得益于这条越洋电缆的失灵,才使得北美大陆与英国本土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碍,让朱富贵占了不少便宜。

按照原本的历史,美国人结束内战之后次年,也就是明年,修复了穿越大西洋的电缆,恢复了北美与欧洲的电报通讯。

但在这个时代,跨大西洋电缆的修复似乎遥遥无期。

与之相比,晚清的电报发展很晚。

“电线兴自泰西,无论水陆程途千万里,音信瞬息可通,实于军情商务大有裨益。即如法国之于越南,俄国之于珲春,日本之于朝鲜,皆设电线。盖有事呼应灵捷,无事可便商贾,故凡用兵要地,通商码头,彼族无不谋占设电线。”

这段左宗棠的话中,字里行间透露着无奈。

左、李、张等人后来努力架设了许多电报线路,不过为之晚矣,这些电报最后变成了民国各个大帅、总督、司令们通电全国的表演舞台。

对于大明来说,有线电报的技术含量不高,不过也是个新鲜事物。

朱富贵作为后世人,一开始就奔着无线电台去了,完全忘记了这茬事。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如果不想交高额的文化值罚款,朱富贵在平台上只能买到业余无线电台。

如单价在一两万元的elecraft Kx3 便携式短波电台,使用非常方便,能在城市和野外分别切换uhF和VhF频段。

短波通信也完全不像后世那样,深受各种电器杂波的干扰。

在海船和汉骑01坦克战车,以及一部分运输车上,都装在着此类电台。

不过毕竟是非专业无线电设备,肯定还是不如有线设备稳定。

大明城际间的通信最终还是通过有线信号实施。

在网上很容易就能买到靠谱的滤波器,大明建设的以新凤为中心的电报网络可以一条导线传送几十路电报,比起目前西方使用的单路电报要先进高效的多。

这一次一旅工兵营便携带了相关设备,将铺设一条从战斗前线到新鲁的电线,确保朝廷能够第一时间知道前线的战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