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我在大夏窃神权 > 第565章 归墟

我在大夏窃神权 第565章 归墟

作者:码字手痛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28 20:56:08

第565章 归墟

胡文郎本来在这次的事情之中就不关键,罪名也没有定下,高文灿又消失不见,卫少安当然没有心思为一个胡文郎和李静斗气。

就像李静说的一样,他是大夏的四殿下,不是民间口中的安乐王。

将胡文郎扶上自己的马车之后,李静关上车门,周围一下就安静了下来。

马车缓缓开始行进,李静取出一套茶具,用新型墨石加热,等茶水烧好,亲自给胡文郎奉上一杯。

胡文郎却没有立刻接过茶具,笑道,“如此大礼,我可不敢接。”

李静伸出的手掌没有退回,依旧做奉茶的姿势,笑道,“先生被我从诛神司中接出来,不就已经受了大礼吗?解人囹圄之困,我还以为先生要涌泉相报呢!”

李静毫不谦虚,厚着脸皮夸大自己的作用,不过他这般轻松的玩笑话,倒是让气氛从郑重变得随和起来。

胡文郎哈哈一笑,“你这份自吹自擂,倒是有他几分火候,怪不得你们当初能够玩到一起呢。”

见胡文郎将自己和周铁衣类比,李静脸上喜意毫不掩饰,“若能够得贤弟几分本事,也不枉我这段时间的学习。”

随后李静正色说道,“今日来此救先生,肯定没有显出我的本事,以现在的局势,在先生眼中,就算没有我来,也至多不过再等一两日就可以脱困吧?”

胡文郎微微颔首。

李静紧接着问道,“但这次没有显出我的本事,下次先生还想要被一个酷吏给抓进牢中,生死不由人吗?”

“虽然我不知道先生为什么一定要留在天京,但先生若与我联合,至少能够得一援手,我之根底先生自然知晓,相比于太子,七弟,我唯一的优势就是手下没有真正的谋士,自然也没有人掣肘先生之才。”

胡文郎轻声一叹,这正是他刚刚没有直接拒绝,正在犹豫的问题,之前狱门神主提醒他可以召集‘旧部’,但是他本身实力不够,若召集魏国旧部,难免会重蹈当初墨妃的覆辙。

而他修行梦中世界之法还没有圆满,又需要他牢牢把握住《天京报》这个天下最大的喉舌,借用百姓之力,以假乱真,迷惑梦中世界的‘前世’。

现在朝廷变化越发激烈,自己‘周党’的身份不仅不再是个保证,随后还有可能成为导火索,所以这个时候一位强援就能够帮助自己渡过这一段虚弱期,而李静恰好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想清楚之后,胡文郎接过李静奉上的茶水,袅袅茶香雾气之中,李静眼中笑意渐胜,胡文郎喝了一口茶水,才说道,“不过我与殿下需定个君子之约。”

“先生请说。”

“若他日我欲卸印归野,寻求大道,殿下莫要阻拦。”

“自当如此。”

胡文郎放下手中的茶水,对着李静一拜,“见过殿下。”

见胡文郎还是称呼自己为‘殿下’而非‘主上’,李静知道自己还没有能够让胡文郎完全收心,但今天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让李静很满意了,他连忙扶着胡文郎的手臂,“先生不必多礼。”

李静又给胡文郎斟茶,“明日之事,先生可有什么要教我的?”

胡文郎微微一笑,这是李静在考校自己作为谋士合不合格。

他思考片刻,“朝廷之上,以殿下的谋略,自然不用我多费口舌。”

李静眼中笑意不减,心中略感失望。

不过随后胡文郎话音一转,“这朝廷之外的事情,我倒是有一事要教殿下。”

李静赶忙问道,“请说。”

胡文郎沉吟片刻,“高文灿今天去了哪里?如今在何处?”

高文灿是这次事情的导火索,不过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连李静都觉得高文灿不再重要,只是秋后蚂蚱,但现在胡文郎忽然再次问高文灿的去向,让李静重新审视。

他一边说,一边思考,“高文灿今天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去了交易所街,见了王明义和张三,随后王明义进宫面圣,张三去太子和七弟府上调集银两,平息股市……之后他就没有露面了。”

胡文郎笑道,“这么说来高文灿是去求援了,结果看来也不错,但如果殿下是王明义和张三,会给高文灿什么样的建议?”

李静回过神来,“此事是高文灿打击周党引起的,所以王明义和张三一定会让高文灿低头,至少要先稳住义弟,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和出现更多的变数……那么他们至少会让高文灿放人,甚至去周府请罪……”

“但高文灿做了这件事吗?”

李静看向胡文郎,已经意识到胡文郎的厉害了,“没有。”

胡文郎笑意越发明朗,“这酷吏也分人,当日周铁衣能够在右将军府低头,是因为他笃定可以借助右将军将他赶出府中来做一个孤臣,让圣上放心,这是谋中之谋,一步三算,但高文灿那个蠢货没有这个本事,现在别人让他低头,那就是给恶狗拴上了绳子,若高文灿今日面对周府低头,那么他就会在天后和圣上心中除名,这对于一个倾心于权力之人,比死了还难受。”

“所以张三和王明义给高文灿支的这一招,肯定是救高文灿的同时,也是在废了他的前途,这也符合张三和王明义对高文灿的态度。”

李静轻舒了一口气,“他虽然蠢,但至少意识到了这点。”

胡文郎笑道,“一个不认输,被逼上绝境的酷吏,你说他会不会更加孤注一掷,最后一搏?”

李静眉头皱起,高文灿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赌的?

他忽然眼前一亮,高文灿以前的来历肯定没有什么可以赌的地方,他唯一能够赌的东西就是书库!

那晚书库一战之中高文灿也进去了。

不过虽然李静眼线遍布天京,但是书库之战中都是最顶级的战力参与,普通眼线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李静也只能够猜测,“高文灿在书库之中得到的东西……他手中有人屠抑或是贤弟的盖棺定论?!父皇居然没有将这盖棺定论收回,而是仍然交给高文灿?!”

这让李静有些无法理解,不懂为什么这么重要的盖棺定论父皇为什么不亲自处理,而是交给了一个只有四品的高文灿保管。

胡文郎说道,“应该是人屠姜太一的盖棺定论,如今周铁衣在太乙观上欲成就三十三天,本尊脱身不了,冠军侯复苏之后已经携三天前去阻止,但现在太乙观上空仍然是僵局,打破这个僵局的办法,最终还是落到人屠姜太一的道统之上,而当初姜太一的封印很是奇特,就算拿到了盖棺定论和儒释道三家的解禁之物,也不是那么简单,刚好我对这件事略知一二。”

李静神色越发郑重,略知一二?恐怕不是一二那么简单吧?

要知道当时为了封禁人屠姜太一这位兵家亚圣,诸子百家齐出,儒释道三家使出了浑身手段,虽然最后没有能够完全抹消姜太一再历史中的名号,但是封禁的一切秘密只有儒释道三家最顶层才知道,这一点连大夏皇室都不知。

现在突然出现的一位小说家就知道这件事,不得不让李静猜测胡文郎的真实身份。

怪不得周铁衣会对胡文郎这么重视,想要让胡文郎成为周铁戈的谋士,李静现在有些庆幸自己当机立断,今晚就来邀请胡文郎。

他对于胡文郎刚刚的轻视之心一扫而空,拱手道,“愿闻其详。”

胡文郎说道,“当初百家联手封禁姜太一,姜太一也并不是没有反抗,相反,在洛河之上,姜太一摆出了他引以为豪的河洛大阵,而河洛大阵演化到极致,称之为归墟,归墟者,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李静神色凝重,听得入神,自然而然念诵一句佛经,“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初人屠能够见得归墟,怪不得能够证亚圣尊位。”

圣人的境界,已经超过世人能够理解的范畴,但是对于圣人的描述在各家的典籍之中却不少见。

其中以佛经描述最多,也最为贴切,那就是圣人的存在本身就处在矛盾之中,世人难以理解的相反的概念,能够同时出现在圣人身上,因此圣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胡文郎轻笑一声,“可惜当初姜太一穷尽才智,也才做到了无增无减,而非不增不减,要不然如今天下是怎么样还难说。”

略微感叹之后,胡文郎继续说道,“归墟形成之后,内部的军阵就会形成一个‘无量大’的时空。”

“无量大?”

李静惊叹道,虽然这种说法在佛经之中并不少见,但是他也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圣人是如何超凡脱俗,仅仅只是这三个字就让人心驰神往。

胡文郎解释道,“所谓的‘无量大’,假设军阵之中只进入一粒黄豆,那么军阵就只有黄豆大小,但如果军阵之中囊括了山河湖海,那么军阵就有山河湖海之大。”

“军阵本身的大小取决于进入军阵的物质多少,就如同归墟一样,纵然倾尽天下之水,但只要进入了河洛大阵,那么河洛大阵也能够容得下,因此称之为无量阵,这也是当初人屠为什么敢以区区三十万之兵对抗诸子百家的原因。”

“因为百家就算调集再多军队,也只会被三十万河洛军‘包围’,而进入了河洛大阵之内,又被五行八卦分割,从无量大到无穷小,这个过程中,兵家五灭自然运转,灭生长盛衰灭五个过程,最终归结于绝对的虚无。”

“本朝冠军侯的五灭天都大阵只演化到第三境灭盛,让人由盛转衰,纵然是天下绝顶一品,在阵中也会逐渐退化成为凡人,但河洛大阵却到了第四境灭衰,能够让一品化为凡人,最终彻底死亡,连道统都消亡不留。”

李静感叹地说道,“我倒是见过大明宫主的至小之剑,能够分割龙章,让神佛归于凡尘,这河洛大阵看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静又细细思考了一下,又摇头说道,“确实要比大明宫主的至小之剑更厉害,那至小之剑虽然能够分割龙章,但也仅限于‘炁’,但按照先生所说,河洛之阵能够分割道统,那已经真正近‘道’了。”

道统是集众之力,是比‘炁’更加虚无缥缈,难以理解,难以接触的事物。

“那当初诸子百家如何击杀姜太一的呢?按照先生所言,这进入河洛大阵的人数已经不再是关键,进入一位一品或者百位,千位一品,只要不真正登临圣道,那么在河洛大阵之中都相当于一个人,无法联手,会逐渐消亡。”

胡文郎说道,“阵法是好阵法,但人是有弱点的,殿下可知道盖棺定论之法的作用?”

李静摇了摇头,“我虽然有猜测,但并未得到传授,这等秘辛只有父皇才有资格从皇家密库之中查看。”

“史家职责有二,其一‘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其二‘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所以历任太史公都皓首穷经,不见于世,他们是历史的记录者,按理来说他们就应该处于世俗之外,所以才能够保持绝对的中立,一如历史本身。”

李静笑道,“这世上怎么可能有绝对的中立。”

胡文郎顺势说道,“是啊,怎么可能有绝对的中立,历史可以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写历史书的人一定奉尧为万世表,贬桀为千古罪,所以尧之圣,圣逾圣,以至于无有错,桀之过,过逾过,以至于无所对,不然不足以彰善贬恶,这是史家的职责,也是史家的弱点。”

“本来史家若只是当一面镜子,警醒后人也是好事,但某一天,史家忽然发现他们可以用已经发生的既定的事实,引导未来的走向,可以让人们因为他们写的书一定程度上改变认知,书写还没有发生的,未来的‘历史’,你说他们会怎么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