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1章 说书人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1章 说书人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1章 说书人

“这孟康一听,不禁勃然大怒:‘工价本已不足,材料都不齐备,七天工夫,怎生造得船好。’提调官心中火起,举起鞭子指着孟康:‘你这大胆的刁滑之徒,少在此巧言狡辩。若是误了期限,耽误官家运送花石纲的大事,小心你的脑袋。’孟康道:‘官家要修园子,老百姓便不要活吗?官府给的工价吃饭都不够,又被你们这班贪官污吏克扣了一半……’话音未落,提调官一鞭抽在孟康身上,破口大骂:‘好大胆!这不是反了吗!小小刁民,竟敢议论官家的不是,老爷把你拿去县衙,治你个大逆之罪!’孟康左手抓住鞭子:‘横竖官府是不让我们活,要死也死个痛快!’右手抄起一把利斧,当头一击,把个提调官的天灵盖劈了个粉碎。众船匠见杀了提调官,发一声喊,有跑了的,也有抄起锤子、锯子打杀众差役的……”

说书人讲得逸兴遄飞,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不过这听众实在少了点,只有两个老头,四个孩子。没办法,青壮年、半大孩子、半老头子全都下地干活去了,谁有闲心听书。说书先生讲完这一段,端起粗瓷破碗喝了口水:“今天就到这儿了,我得劈柴去了。”

别人说书是先生,王瑾说书是闲的,这家伙几乎什么农活都不会干,只能做点挑水劈柴的粗笨活计。再说他也没有土地可耕,来李家站一年多了,他就靠着到处打零工过活。顺便教村里的蒙童识几个字,说说评书,这都是没有报酬的,只是邻里间的互助而已。他一个单身男人,日子过得极糙,村里的老太太们也帮他浆洗缝补一下衣服,偶尔送他点吃的。

不知不觉,离开家乡已经十年了,十年前,也是这样的三月时节,努尔哈赤率领的金军攻陷了沈阳。那时的王瑾十六岁,是沈阳城中一个裱画匠的儿子,因此也识字,读过些书。破城的混乱中,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逃出来的,父母都不见踪影,再回沈阳已不可能,他跟随着难民队伍一路向西,来到了辽西,投到西平堡副将罗一贯麾下做了一名小卒。

然而还不到一年时间,金军再次大举杀来,罗一贯战死。不久之后,广宁沦陷,金军连下四十余城,辽西大地遍野焦土,尸骸山积。

王瑾在乱军之中逃得性命,跟随撤退的败兵一路来到了山海关,继续在明军中混饭吃,在袁崇焕麾下先后参加过天启六年的宁远之战,天启七年的宁锦之战,也算是有点资格的老兵了。崇祯元年,他所在的部队被调到了蓟镇,由于接连三个月没有发饷,饥饿难忍的士兵们发动了兵变。王瑾一时气愤,当了出头鸟,后来朝廷镇压兵变,他在蓟镇待不下去了,离营潜逃,又投到了山西总兵张鸿功麾下。

可没过多久,崇祯二年,金军入关劫掠,威胁京师,山西巡抚耿如杞率领张鸿功等人进京勤王,王瑾也在其列。山西兵第一天驻扎在通州,第二天驻扎在昌平,第三天又被调到良乡,可是按照规定,军队到达驻地的第二天才由驻地负责供给粮食,于是山西兵接连三天没有领到口粮。千里迢迢赶来勤王,却连饭都没得吃,士兵们的愤怒可想而知,纷纷鼓噪哗变。这一次王瑾吸取教训,没有带头,可是实在饿得受不了了。他还是比较有底线的,没有像有些**那样抢劫老百姓,而是跟着其他兄弟去吃大户。但大户也没那么容易吃,这年头兵荒马乱,有钱有势的人家都养着家丁,双方火拼了一场,各死了几个人。

事情越闹越大,可是崇祯皇帝并没有反思为啥没让士兵吃上饭,而是把所有黑锅都扣到了耿如杞和张鸿功头上,不问青红皂白将他们下狱处死。山西兵得知这个消息,知道大事不好,一哄而散,王瑾也就稀里糊涂地跟着逃了。

王瑾在返回山西的路上与同袍走散了,但是他遇到了同样从京城溃逃回乡的甘肃勤王兵,甘肃兵在来京的路上就已经兵变过一次了,原因是没领到安家银子,而且将领们每天逼他们抬着铳炮赶路,竟至有人活活累死。于是甘肃兵鼓噪哗变,想跑回家乡,走到兰州时,甘肃巡抚梅之焕镇压了兵变,继续逼他们来京城勤王。没想到来了京城之后,崇祯因为甘肃兵迟到勃然大怒,罢免了梅之焕,于是甘肃兵也都跑了。这世道孤身上路实在是太危险了,王瑾便跟着甘肃兵一路向西而去。在途经陕西米脂县的时候,他们遭遇了一群官军,混战之中,王瑾掉进了无定河里,幸好他没穿铠甲,勉强逃得性命,但是又累又饿的他也瘫在河滩上动不了了。

万幸,有一个拾粪的农民发现了他,跑回家叫来了两个帮手。更幸运的是,这三位并没有像这年头很多人会做的那样,直接把王瑾大卸八块吃掉,而是把他抬回家,灌了一碗稀得能当镜子用的稀粥。

王瑾醒过来了,也知道了救自己的人是谁。发现他的那个人名叫李自敬,他叫来的两个帮手一个是他已故大哥的儿子李过,另一个是他的二哥,李自成。王瑾很走运,在遍地是鬼的人间地狱碰上了三个人。

天启七年,陕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灾,一年不雨。老百姓先是吃蓬草,接着吃树皮,然后开始吃石头,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几天内就会腹胀而死。人饿到这种程度,吃人也就不稀罕了,一个人如果孤身一人出门,多半就再也回不来了。

而此时的大明官府在干什么呢?他们不仅没有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地催科赋税。毕竟刁民饿死几个无所谓,税能不能收得上来却关系到大老爷的仕途和腰包。十户人家如果有一户逃亡,其余九户就要分摊这户的赋税,如果十户人家逃得只剩一户,这一户也要交十户的税。谁要是敢拖欠,便拉去县衙严刑拷打,血流盈阶。若是搜刮来的钱粮都进了国库,用于辽东前线倒也罢了,然而这些耗竭民力得来的税款,大部分都入了各级官吏的私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