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43章 大槐树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43章 大槐树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43章 大槐树

“总务,房子让官兵烧了不少,不够住啊。”白旺禀报道。田见秀说:“过营的人都有地方了?”白旺说:“是的,但我们的兄弟不够住。”田见秀说:“伤员、家属、辎重有地方安置就行了,住不下的在屋檐下、树底下将就一下。一定不许擅入民宅,否则小心王瑾。”

如果这是一座完好的城市,闯军不介意让老百姓给他们腾房子,事后稍微给点钱就行了。但既然官兵已经祸害过这里了,李自成决定一点也不折腾这里残余的老百姓。闯军以陕西、山西人为主,在河南地面上人生地不熟,而王士英的部队中却有很多来自卫辉、彰德一带的士兵,算是主场作战。闯军想要反客为主,就要争取到此地的民心。只要老百姓肯提供情报,王士英便无所遁形了。

“这棵大槐树不错,我就在这儿避雨吧。”李自成下了马。眼前这棵槐树巨大无比,要几个人才能环抱,树冠遮盖面积超过一亩,看起来得有几百年历史了。张成说:“这树叶子都落了,哪里遮得住雨。”李自成说:“让双喜把那张老羊皮拿出来,在这两个树杈中间给我遮个雨棚。”

“老李你可太见外了!”张天琳的大嗓门离得老远便能听见。穿着斗笠、蓑衣的张天琳跑了过来:“我的兵都住进房子了,你倒在这儿淋雨,你让我这脸往哪搁?”李自成笑道:“你陪我淋雨不就是了,兄弟们走了一天,腿脚都累了,让他们住房子吧。我们几个骑马的颠得屁股疼,正好在这儿松快松快。”

张天琳不是个喜欢客气推让的人,既然李自成已经这么安排了,他也不再坚持让自己的部下给闯军腾房子。亲兵递上一个马扎,让张天琳坐下。

雨下得并不大,这会儿已渐渐小了,张天琳摘了斗笠、蓑衣:“王士英这个王八羔子,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害得老子们满世界找他。”刚刚过来的张天琳的二哥张二能笑道:“我们的兵马是他的五倍,换你你也跑。”李自成说:“我们杀了藩王,山西那边肯定有大队官军开来,说不定皇帝还会再从长城沿线增调边军来,我们得赶快把王士英这个侧后方的威胁解除,才好集中力量打北面的官军。明天一早去修武的探子就回来了,如果王士英不在修武的话,我看我们也不必攻打县城,直接东进寻找王士英吧,早一天消灭他,就早踏实一天。”

雨不甚大,各家屋檐下面的地方都是干的,疲惫的闯军士兵就坐在这里呼呼大睡,不时也有睡在屋里的人出来换班。过营的人也不好意思,到了后半夜就把闯军士兵叫到屋里去睡,他们到屋檐下休息。风餐露宿对农民军来说是常事,大家也并不以为苦,原来没造反的时候,自家四面漏风的破草房又能好到哪去呢?

张之水养尊处优多年,本来是受不了这种环境的,但是造反一年了,适应能力也变强了不少。他被满屋的汗臭熏醒时,已经是五更天了。他不打算再睡,想出门,但地上睡的都是人,很难不踩到任何人就出去,他只好打开窗户,跳到了坐在窗外靠墙睡觉的两个人之间。

他来到镇外那棵大槐树下,槐树周围点着灯火,有李自成的卫士把守。大家都认识张之水,也没人阻拦他。李自成裹着那张老羊皮,正在睡觉,张天琳靠着树坐着,打着呼噜。田见秀还没睡,扎营、警戒都是由他负责的,所以他往往夜晚不睡觉,白天才在车上补觉。

田见秀抬起头来:“张先生睡醒了?”张之水行礼道:“是也,总务还没睡啊。”田见秀说:“等捷轩醒了,我就去睡了。”

因为队伍中的文化人越来越多,闯军诸将很多取有了字,如刘宗敏字捷轩,田见秀字玉峰,袁宗第字汉举,李过字补之。李自成倒是没有字,反正大家都叫他掌盘,也不用字来称呼。

张之水说:“我适才听见,百姓居住的房屋中有动静,许是有的百姓已经醒了,或许一夜没睡也未可知,总务若有暇,找他们来问问话如何?待到天亮,大军即要开拔,怕是也没这个工夫了。”田见秀点了点头:“先生说得是。”回头对一个亲兵说:“让赵束乡和蔡仕去请几个本地百姓来,他们是读书人,老百姓不会太害怕。”田见秀原本担心半夜找老百姓问话惹他们害怕,打算天亮再问,但经张之水这么一提醒,天亮之后确实事忙,还是现在问时间比较宽裕。

很快,赵蔡二人便带回三个五六十岁的老人,田见秀温言道:“三位老丈莫怕,我们乃是义军,你看我们入城一夜了,都没有滋扰百姓。找三位老丈来,只是想问问本地的情况,尤其是官军到哪去了。”

这三个老人之所以能留在城里,就是因为不怕,他们不是女人,也不是壮丁,流寇又不用首级记功,抓他们干什么,缺爹吗?

很快田见秀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老人们告诉他,王士英劫掠了宁郭城之后,往东边去了,但是没在修武县城停留,而是继续向东,修武县已经没有官军了。田见秀又问了一些关于周边地理的问题,最后问道:“我们驻军在此,可有扰害?”

“大王说笑了,你们这样的兵马,普天之下上哪去找。”一个老人说道,“不杀不抢,又除了郑王这个大害。能在老百姓屋檐下过夜的军爷,过去只在戏文里见过,没想到今日见到真的了,小老儿这辈子也没算白活。”

田见秀说:“听老丈言谈,也是读过书的。”老人说:“年轻时也上过学,可惜家里穷得很,县试都过不了。”

“科举还要钱吗?”李自成已经醒了。他的打扮和普通士兵也差不多,身上披着老羊皮,看起来只是个老兵而已,所以老人也没有丝毫畏怯:“小老儿只考过童试的第一关县试,连县试第一场都没考过,所以也只稍微知道一点。这县试,乃是由县官主持,教谕监试。到了考期,先要上礼房报名,这便要有一项规费,是礼房书办们的好处,若是没有,这些小吏难免从中捣鬼。姓名、年岁、籍贯、体格、容貌及三代家谱的登记,处处都能出错,错了便不得考试。应试还要有人保举,先是同试者五人互保,又要本县廪生认保,这也是少不得要送礼的。主试、监试的既是本县官员,自然也得打点。县学的费用要大户捐赠,教谕岂能不向着大户,县内每年纳税完粮皆要指望大户,县令又如何能不向着大户。像我们这等无钱无势之人,自然轮不到这名额,若是得罪了人,有人要坑害你,随手在你卷子上添上两笔,轻则因卷面污花落榜,重则犯了庙讳、御名。譬如这个‘田’字,略略一出头,便成了‘由’字,这便犯了御名。或听人言,到了府试、院试便能公平得多,但我们这县里的考试,尽是由着县内官吏、豪绅操纵的。”

这老人是落榜之人,所言未必全是实情,但类似的事情李自成、田见秀他们也听赵胜约略说过,科举从来都不是纯看文才的,尤其是在基层举行的考试,豪势之家想施加影响,有的是办法。也不是说穷人就一定考不了秀才,赵胜和刘国能穷成那个德行还不是也考上秀才了,但是在名额紧张的时候,或者得罪了本地豪绅的情况下,确实存在读书人被压制不得进学的事情。再往上的乡试、会试、殿试就不是赵胜这种级别接触得到的了,但是贿买关节、倩代、割卷换代、怀挟传递、冒籍这些事情他们也听说过。

科举是个好制度,但任何制度都会有弊端的存在,尤其是到了王朝的末期,这些弊端都会被放大。不过对于李自成来说,这正是机会,正因为明朝的选官制度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公平,将来他的大顺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才会对读书人有吸引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