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28章 李定国的功课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28章 李定国的功课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28章 李定国的功课

刘体统、马云翔、李复荣、郝登云等人都会留在河南,可他们毕竟级别低,能力也有限。让他们代理王瑾的工作,肯定是做不来的,思来想去,王瑾决定在他不在期间由吴汝义代掌河南各寨事务。

在河南与闯军一起行动的友军有吴汝义、王光兴、郭应宾、刘进福、白贵、武自强、赵德方、张文朝这八家,无论人品还是能力,王瑾都对王光兴最信得过。但王光兴毕竟是王光恩的弟弟,花关索这个人是油浸泥鳅,滑不留手,和关营的人打交道,必须得多留个心眼。

吴汝义就不同了,他和拓养坤闹翻之后,已经独立成营,虽然没有正式加入闯军,但之前一直接受王瑾的调遣。论在绿林道中的地位,吴汝义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由他掌事,别人也说不出闲话来。

目前闯军在河南有些过于依赖友军的力量了,由于闯军的主力部队还是要用于陕西的作战,留在河南的以家眷老弱居多,所以不借用友军的战兵就不能保证作战需求。虽然避开了官军的主力,但小规模的战斗依然有一大堆,何况左良玉、陈永福等人都到了豫西,谁也不能保证他们就不来打闯军建立的这些山寨。

既然是友军,就不能像自家军队那样随便指挥,凡事需要商量着来。如此一来,指挥的灵活性势必大大下降。至于友军的纪律,也只能靠他们的自觉性了。从纪律上来说,王光兴和吴汝义最好,白贵、武自强较差,其余四家算是一般凑合。八家友军中有五家出自不沾泥麾下,所以协调指挥还相对容易一些,但真正能灵便地指挥的也只有吴汝义、赵德方、张文朝三部而已。

除了从山西一起过来的老兄弟之外,王瑾又联合了廖三、袁世儒、李玉石等河南本地的反王。说是反王,但他们的实力别说和高迎祥、李自成相比,就算是和王光恩、马光玉、拓养坤他们比,也天差地远。河南本地的农民军人数众多,可几乎全是本地饥民自发组织的,没有军事骨干,缺乏训练,别说县城了,就连一般的士绅坞堡都很难拿下来。

能混成农民军首领的人自然都不是泛泛之辈,他们或许不懂军事,但不会不懂审时度势。河南的小反王们很容易就认识到,闯军的军事素养比他们强得多,一百个闯军老兵打一千个流民也不是问题。如果是在比较稳定的环境下,可能大家还会想一想争权夺利的问题,可现在饥荒严重,每天都有人饿死,河南的农民军要想活下去,必须迅速攻下地主坞堡夺到粮食才行。因此,王瑾很顺利地收编到了大量的人员,其余八营友军也趁机扩军不少。

虽然如此,王瑾和刘体纯此次带来的兵马却只有两千多人,皆是由各寨挑选来的较为精干的人员。新收编的河南流民未经训练,如果直接带着他们冲到洪承畴面前,纵然也能起到作用,可是能活下来的不会太多。还是让新兵们先陪河南的地主们玩吧,王瑾更偏好使用能打能走的小规模部队,这样灵活性更强。

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王瑾既然不带这些饥民去陕西,那么他们活命需要的食物就得就地解决。靠打土豪只能维持一时,山寨中尚薄弱的生产能力供养不了这么多军队,王瑾估计,到明年春荒的时候,又会出现巨大的粮食危机。

到那时,就得大举进攻城市和豪绅坞堡,随后便会招来官军的大规模围剿。不过那也是明年的事了,眼下陕西战局要紧,暂且顾不了这许多。

一下子添了这么多人,金钟山终于显得拥挤了,李文江便把自己从各寨调来和马重僖比赛的人分散出去一些,以缓解金钟山的住房压力。山上的莲花禅院也是闯军控制的佛寺,现在暂时改成了兵营。

王瑾很是欣慰,兄弟们都当了山大王了,还强求不产生山头主义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但是李晋王行事依然义气为先。对于王瑾、刘体纯、马重僖也毫无提防之心,丝毫不担心会有抢地盘、夺兵权的事情。金钟山的兄弟们腾出好房子,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东西也都拿了出来。此外,李文江也派了二百人跟着王瑾一起西进。

当着马重僖的面,王瑾考较了一下李定国这段时间的功课。现在李定国的功课当然不是背书了,而是问他在练兵、建寨的过程中,有什么心得,有什么教训,觉得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一路上所闻所见,卢氏、商南的风土民情如何,乃至于几何学在山寨修筑过程中的应用。

农民军首领不能是单纯的武将,得什么都懂才行。有不少问题是王瑾也不懂的,比如说他知道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挖地道,但地道究竟该怎么挖,人员配置、工具使用、具体工序如何,承重的木梁该如何安装,就必须得问马重僖这个做过矿工的打洞高手才知道了。而马重僖并不懂数学和物理,全凭经验,还在从加减乘除开始从头补数学。要形成规范的工程标准,得大家一起摸索不知多少年。

通过对四个养子的教育,王瑾也在思索将来闯军有了自己的学校之后该教什么。在十七世纪搞义务教育当然是异想天开,不过小范围的军官培养是必须的。文官队伍的学问也不能像现在这样,儒经那是搞学术用的,胥吏的学问、师爷的学问才是治理地方真正需要的。不过这方面的变革难度比军队大得多,王瑾现在也没有头绪。不知道猴年马月才有条件做的事,现在多想也是浪费时间。

这一次王瑾只打算带李定国和艾能奇入陕,将孙可望和刘文秀留在了河南。孙可望和刘文秀在内政方面的能力更突出,王瑾认为没必要让他们经常上战场。只要闯军别再打出富池口大战那样的惨败,能征惯战的武将多得是,不差他们几个。

推翻明王朝、建立新秩序、收复辽东这三大任务,是李自成、王瑾他们这一代人要完成的。而下一代人的任务,是建设这个国家,维护改革成果,让它在接下来的剧烈变革的时代中不致落后于世界潮流。

因此,王瑾对于四个养子打仗的水平如何并不在意,从小在闯营之中长大,岂有不会打仗的。等到他们到了二十多岁,真正能做将领的时候,天下也太平了。

王瑾更看重培养儿子们的视野,尽可能地让他们拥有全面的知识。在明末这个恶劣的环境中求生,更多地需要王瑾做关宁军那些年学到的军事知识,但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王瑾从上辈子带来的跨越时空的知识更要紧。最要命的是,这些知识并不是被王瑾垄断的。

不过看了看缠着马重僖要出去射鸟的艾能奇,王瑾又叹了口气。等到将来新朝定鼎,四海归一,这小子还能干什么?大概是去黑龙江陪哥萨克好勇斗狠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