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2章 崇祯的对策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2章 崇祯的对策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2章 崇祯的对策

江西总兵尚可喜、安庆总兵黄得功、庐州总兵刘良佐、泗州总兵牟文绶、山东总兵倪宠、福建总兵郑芝龙、浙直总兵王之仁、河南总兵张任学、湖广总兵钱中选、京营总兵孙应元,总共十大总兵的军队划入了杨嗣昌麾下。

要不怎么说崇祯和杨嗣昌才是真爱,仗打成了这个熊样,竟然还对他信任如初。在杨嗣昌上报取得了“南昌大捷”之后,立刻把之前他在湖南打败仗的事情抛诸脑后了,调集七省十总兵的兵马,支援杨嗣昌,一定要将闯贼彻底消灭。

与之相对应的是,洪承畴、方孔炤、陈睿谟三人都遭到了严厉的申斥。方孔炤因为“后勤转运不利”的罪名被革职,陈睿谟的罪名就大了,丧师失地,直接着锦衣卫锁拿进京。汝南兵备道宋一鹤在杨嗣昌的举荐之下接任湖广巡抚,至于偏沅巡抚,暂时就没必要派人了。

吴兆仁出任云南巡抚,秦翼明出任贵州总兵。至于贵州巡抚的人选,崇祯久久不能确定,最终他想起了一个人:原宣府巡抚马士英。

崇祯五年的时候,马士英出任宣府巡抚,上任刚一个月就从公款里支了几千两银子用来贿赂朝中大员,被监军太监举报,于是就罢官了,但是也有不少人为他鸣不平,说这是阉党构陷。

虽然有前科,但马士英是少数既熟悉西南局势又知兵的文官之一。不过马士英是贵州人,在家乡做巡抚不合规矩,所以崇祯最终决定由马士英出任云南巡抚,吴兆元改任贵州巡抚。

至于熊文灿和郑茂华,据说这二位已经与靖江王全家一起被闯贼流放到海南岛了,崇祯想收拾他们也无从下手。至于临阵脱逃的陈谦、陈邦傅二将,也找不到。

洪承畴在嘉陵江的表现令崇祯非常恼火,不仅没能歼灭流寇,还折了白广恩、贺人龙二将。但是洪承畴是不能罢免的,孙传庭在陕西脱不开身,傅宗龙才刚刚上任,西路剿闯的责任除了洪承畴之外还真没有别人能扛。

何况洪承畴刚刚招降了三万流寇,一旦贸然将他罢免,恐动摇降寇之心,使其复投李闯。因此崇祯对洪承畴只是申斥而已,令他戴罪立功。

划归洪承畴指挥的部队同样有十总兵:四川总兵罗尚文、贵州总兵秦翼明、云南总兵沐天波、临洮总兵曹变蛟、固原总兵左光先、宁夏总兵贺虎臣、西宁总兵马科、剿寇总兵高迎恩、偏沅总兵闵一麟、甘肃总兵柴时华。崇祯计划东西两路一齐进兵,迅速将闯贼剿灭。

闯贼竟然割据建政,开科取士,这已经深深触犯了崇祯的底线,今后的一切政策都要围绕着剿闯这一核心要务进行。倘若不将闯贼迅速剿灭,任其在南方发展势力,其害将远过于东虏。

在崇祯看来,皇太极不过是个蛮夷可汗,意在掳掠子女金帛,而李自成想要的却是他屁股下面的龙椅,其中的轻重缓急大有差别。

洪承畴、孙传庭、傅宗龙等有脑子的督抚对于崇祯的这一计划都十分不看好。还二十路总兵剿闯,小说看多了吧?等于除了辽东、直隶和山西之外,从全天下动员力量来围剿李自成。要是打赢了还好说,要是打输了,大明朝就算彻底完了。

更何况以明军现在的情况,将这二十路大军集结起来都是不可能的。这么多的军队长途跋涉,需要多少粮饷?谁来掏这个钱?尤其是甘肃总兵柴时华,从他的驻地甘州到剿闯前线的荆州有将近四千里地,等他来怕不是要等到明年了。

然而,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这些督抚现在都是“待罪之身”,在这个时候给皇上泼冷水,还想不想干了?

洪承畴认为,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由他自己率固原、宁夏、临洮、西宁、四川五镇兵沿江东进,以荆州为基地,攻打岳州。尚可喜进兵江西,迫使闯军分出主力迎战。偏沅部队牵制湘西闯军,郑芝龙派出麾下海盗袭扰广东沿海,再煽动广西、湘西土司袭击闯军。

由二十个总兵参战变成八总兵,而且闵、尚、郑三部的粮饷还可以在当地自筹,这样的战役规模还在大明负担得起的合理范围内。只要打下岳州,湖南便门户洞开,闯贼只有放弃湘赣退入两广,这样一来,对国家的威胁就大大下降。

如果闯军主力在湖南被重创,官军就可以一鼓作气攻入两广,如果闯军主力完整,那再慢慢想办法。对付李自成这样坚韧狡猾的对手,就不能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一定是持久战。

可这些话他这么跟崇祯说呢?崇祯要是听不进去,肯定是勃然大怒,天威难测。要是听进去了,好啊,你去打岳州吧,要是万一打不下来?那又该怎么说?

因此,洪承畴很乖觉地选择了闭嘴。

但也有不识相的,孙传庭、傅宗龙二人便上书崇祯,孙传庭说边军乏饷,陕西军情紧张,希望别把甘肃兵调走。傅宗龙说百姓困穷,国家财力虚竭。崇祯当然不会听他们两个“胡说八道”,下诏将二抚申斥了一番。

军队毕竟不是圣旨一下就能直接传送到战场的,因此,杨嗣昌提出了两个配套方案。

第一,就是加征楚饷。原本预定只征收一年的剿饷肯定是不能取消了,而且区区三百万两银子也根本应付不了这样庞大的军事开支。杨嗣昌重新制订了一个“楚饷”的加派计划,饷额一共九百六十万两。

七百四十万的辽饷,三百万的剿饷,九百六十万的练饷,加派总数竟已高达两千万,而在征收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征不上来,有的地方还要多征,实际的征收额还要再上浮几百万两。至于经办官吏中饱私囊的部分,那就是天文数字了,根本无从计算。

杨嗣昌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观点:加派是按土地田亩数额进行的,因此受损最大的肯定是大地主。这样一来,就购买土地的成本就会提高,就可以抑制土地兼并了。这可真是治标又治本的奇策啊。

杨嗣昌要么是个对基层没有半点了解,连“产去粮存”这种简单把戏都没听说过的蠢材,要么就是完全不顾百姓死活的狗官,二者必居其一。然而杨嗣昌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并不是那么蠢,所以他只能是后者了。

总有人以为明朝亡于自然灾害,然而实际上就算明朝官吏的中饱私囊严重破坏了水利设施,也没有多少自然灾害能严重到彻底颗粒无收,朝廷的税收、田主的地租以及债务才是令百姓不得不沦为流民的根本原因。

正常来说,发生灾荒之后,朝廷应该豁免钱粮,但崇祯由于国用不足,在批准豁免钱粮时非常“谨慎”,作为田主的宗室、勋贵和一般士绅自也不会因为闹灾就大发慈悲减免田租。放印子钱的更是心如铁石,挣的就是这喝人血的钱。倒也的确有某些人道德水平比较高,会减免田租,甚至施舍灾民。但是,从来只会有道德高尚的个人,不会有道德高尚的阶级。

根据明朝的税收政策,一个地区的赋税是固定的,不管当地的百姓逃走多少,税都不会减,那么没有逃荒的人就要交更多的赋税。因此一旦逃荒开始,就再也无法遏制。可以预见,在这样竭泽而渔的加派政策下,下一波的流民潮马上就要到来了。

而与之配套的第二个策略,就是杨嗣昌已经提过的“攘外必先安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