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42章 早饭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42章 早饭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42章 早饭

大部分人都陆续做出了抉择,如果有一个中间选项,比如说入山隐居、出家当和尚之类的,方以智是一定会选的,可惜并没有。最终,他和冒襄、侯方域、陈贞慧等几个朋友还是选择了站到东边。被俘武将中,除了侯承祖等少数几人,吴志葵、诸葛晋明、王东日等人也选择站到东边。大部分人都在东首,西首只有四百多人。

让很多人尴尬的是,韩赞周站到了西首。但其实这也合理,读书人是天下的读书人,太监是皇帝的太监。不管朱明王朝多烂,韩赞周这种受雇于朱氏家族,受皇帝私恩的人按他们的职业道德都不应该背叛。但实际上,能像韩赞周这样甘愿给朱氏陪葬的太监也是凤毛麟角。

吏部侍郎余瑞紫率领一众僚属给投降之人登记造册,而冯双礼则将不降之人带出大殿,皇宫门前有车等着他们,拉着他们一路西去。

陈子龙和夏允彝共乘一车,只听车外有西军军官说:“什么时候想回去就说,到江边之前都来得及。”

陈子龙说:“看起来,献贼是真的打算把我们沉入江中了。”夏允彝叹道:“可叹钱牧斋一世英名,竟晚节不保。”

两人也没什么话可说了,心里都惦记着躲到乡下的家人,一路沉默无语。

走到半路,与陈子龙、李雯并称“云间三子”的宋征舆反悔了,提出要归降,冯双礼当即让与他下车,在一名小校的带领下步行回皇宫。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反悔了,开始有马车掉头返回。

直到他们出定淮门,来到秦淮河汇入长江的三叉河口,这里的学名叫龙江关,俗称下关。冯双礼又问了一遍,让不降的人都下车,又有几十人望见涛涛长江,没胆量下来,于是这些人又被拉回皇宫去了。最终站在长江边的,一共是二百九十四人。

离这里不远,就是龙江造船厂,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就是在这里制造的。全盛期时这里有四百多户工匠,到嘉靖年间只剩下二百多户,现在更是只有一百来户了。工匠们能逃就尽量逃,和官府相比,他们更愿意给郑芝龙这样的海主造船,绿林好汉起码还明白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不过即便如此,龙江造船厂依然有制造四百料战船的能力,应付长江上的水战是足够了。

冯双礼点计了人数:“偌大的江南五府,就剩这些硬骨头了。”侯承祖高声道:“要杀就杀,哪那么多废话!”冯双礼笑道:“谁说要杀你们了”

瞿式耜怒道:“尔等欲戏弄吾辈乎?”冯双礼说:“从头到尾都是你们自己瞎猜的,我们只是劝你们投降,说过别的话吗?”

众人哭笑不得,但能活命了终归是好事。有的人原本是因为张献忠以死相挟才坚持不降,冯双礼这么一说,又有十八人降了。冯双礼对剩下的二百七十六人说:“今日放你们到江北去,若是再回来,那就是做细作的,可就真要杀了。”令旗一举,便有船只过来,送这些人过江。

这些被释之人中,瞿式耜是比较懂得实务的,他思考了一路,又听了冯双礼的话,总算明白了张献忠的谋划。江南士绅本就派系林立,奉天殿上一番争骂,大家都闹了个灰头土脸,投降西营之后也很难再统一意见。尤其是有一些人在奉天殿上还宁死不屈,斥责钱谦益等人,结果走到半路却怕了,又决定投降,将来他们互相之间可有嘴仗打了。

而他们这些被放走的人,经过这一死一生的吓唬,绝大部分锐气已丧,不可能再潜回江南发动乡勇接应官军。这么多士绅跑到江北,左良玉和黄得功要是接纳他们,肯定会拖后腿,要是不接纳他们,又怕担罪名。假如朝廷追究他们被俘的事情,甚至杀了他们,将来再有读书人被流寇俘虏,恐怕就不敢再回到明朝这边了。张献忠把他们放走,不仅有利无弊,还得了好名声。

释放侯承祖更是不怀好意,王之仁的兵马中有不少金山卫的士兵,侯承祖在那些人中威望很高。而王之仁的堂兄是东厂的大太监王之心,王之心性情贪婪,名声很臭,连带着王之仁在江南士林中的形象也非常差。在这个时候,侯承祖和一大群读书人回到军中,明摆着是要给王之仁的水师制造混乱。

但是想明白了又有什么用呢?难道瞿式耜还能回去求张献忠把他们都杀了?

渡江有惊无险,虽然遇上了明军的巡船,但是侯承祖认识带队的军官,很快双方就完成了交接。西军船只撤回东南岸,明军也没有追击。

卢象升已死和孙传庭下狱这两件事瞿式耜很确定是真的,现在瞿式耜只盼着洪承畴被歼灭这件事是假的,如果是那样,仅靠左良玉是不可能对付得了借助最近缴获的财富大规模招兵买马、造船铸炮的张献忠的,大明的天下,恐怕真的要完了。

啥?你说杨嗣昌?本来也没人把希望放在他身上。

瞿式耜猜得没错,洪承畴的确没被歼灭,但情况也一点都不乐观。

“今天的伙食好啊,这是要出兵了?”李才看了一下今天的早饭,竟然是干饭,而且大米的比例有七八成。炖菜是用各种本地时蔬加上碎肉沫炖的,还有一道凉菜,是用咸鸭蛋、豆腐和碎火腿拌的。就连咸菜也不是腌菜根,换成了酸甜脆爽的腌萝卜。

闯军中极少有整块吃肉的时候,现在武昌西南集结了中营、前营、后营和亲军的六万大军,根本没有那么多副食供应,就是筹措六万枚鸡蛋都是极大的难事。所以为了吃得公平,吃肉一般都是弄成肉沫,吃蛋一般都是弄成蛋花汤。士兵可以拿军饷去市场买肉,但买到的基本上也都是加工过的肉,鲜肉囿于运输条件很难搞到,且价格昂贵。

李才是后营前协的一名哨总,闯军入湘时在荆州加入闯军。从今天的伙食中,他很容易就判断出要打仗了。从吃饭的时间来看,今天有三顿饭。如果是操练,早饭应该还是喝粥、吃素菜。大清早就吃干饭和肉菜,这多半是要打仗了。

后营驻扎在长江西北岸沌水与长江的交汇处。高一功指挥的后营前协正当全营前锋,这些天一直在营房里待着,李才他们都闲得难受了。

闯军来到南方之后,许多年龄偏大的老兵分散到卫戍部队去做军官,野战部队补充了不少南方新兵。这些人大多像李才一样,没有经过嘉陵江血战和之前闯军万里转战的艰苦岁月,在他们的印象中,闯军一直是无敌的,饭一直是能吃饱的,军饷一直是能按时发的。

打仗对他们来说并不可怕,反而是好事。虽然打仗会死人,但是这些来自人均土地一亩多的贫困农村的人,对死亡没那么恐惧,哪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村里不饿死几个老弱?他们更在乎打仗给他们带来的收入。

出征期间,吃得比在驻地好,而且每个月的饷加一元。一旦要上阵打仗,根据战斗的激烈程度还会有不同额度的补贴,立功之后另有赏金。闯军严禁私掠,大头兵想要挣钱,就得盼打仗。何况根据李才他们这段时间的作战经验,明军也就这么回事。什么曹变蛟、孙守法,将军们对他们何其重视,可真打起来,似乎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李才没见过当年让闯军倾尽全力才能勉强应付的曹镇,当然会这样想。现在的这些闯军士兵,如果放在当年的艰苦环境里,可能很多人都会撑不下来,想着招安,就像当初无数背弃闯军而走的人一样。这没什么不对的,这就是普通人的正常想法。

闯军中有许多无畏之人,他们或是出于对这世道的愤恨,或是出于对李自成的义气或忠诚,可以无私奉献,奋勇作战。但是不能指望谁都奉献,更不能指望一支军队始终有人奉献。闯军的未来,终究还是要靠那些为了养家糊口而战的士兵。

靠义气道理赢来的忠诚是短暂的,靠柴米油盐赢来的忠诚才是长久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