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12章 圈地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12章 圈地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12章 圈地

隆隆炮声中,太原的城墙已是满目疮痍。有一段的垛口乃至包砖都被打碎了,发生了很严重的坍塌,清军正利用土堆和梯子向上攀爬。

马祥麟和张凤仪望着鱼贯登城的清军,互相看了一眼,老夫老妻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孙远和邓阳向他夫妇行了个礼:“二位将军,我们要撤了。”他们身后,孙元化的家丁队正在络绎下城。

马祥麟说:“二位多保重,天下可无我夫妻,不可无火东公。”

马祥麟和张凤仪与孙元化共事多年,一直相信“火器救国”之说。虽然搞到现在都没什么成果,但他们不敢不信。至少现在他们还能告诉自己,什么时候孙抚台有钱了,造铳造炮修棱堡,就能打赢鞑子了。如果不信这个主张,那他们也不知道该信什么了。

崇祯大举调集边军南下的时候,孙元化就意识到情况不妙,他从绛州请来了自己的教友韩霖。此人师从耶稣会教士高一志,习得西洋铳炮及筑城之法,孙元化打算由他主持,对山西的几个主要城市的城墙进行防炮改造,以应付可能遭到的攻击。

然而,第一步在太原就卡住了,晋王朱审烜一毛不拔,坚持说:“太原者,天下雄城,何劳大兴土木,略加修葺即可,不必劳民伤财。”晋王带头不出钱,各郡王和城内士绅自然也不会出钱。而且改建城墙要拆掉一部分关厢建筑,这事又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所以一拖再拖,最后就拖到清兵来了。

在红夷大炮面前,这种旧式城墙根本不足以保卫城池,现在晋王和太原官绅们都明白了,但是也晚了。

孙元化正在巡抚衙门等死,作为天主教徒,他不能自杀,只能等人帮忙。这时,他的亲兵队长孙远冲了进来:“抚台,鞑子已入城了。”

孙元化点了点头:“是时候了。”孙远默默上前,倒了一碗茶,将一包药面撒了进去:“我敬大人一碗茶。”

只要孙元化不去猜孙远放的是什么,愣当那是胡椒面,就不算自杀。他接过茶碗,一饮而尽。没多一会儿,孙元化便觉得天旋地转,失去意识,软瘫在椅子上。

另一边,邓阳提着血淋淋的钢刀从晋王府走了出来。他早就部署了亲近的兄弟,一旦清军破城,就把晋王和所有郡王全部杀掉,绝不能让他们活着投降清军,当然,他们家里的金银财宝也不能便宜了清军。

韩霖已经收拾好包裹了,他虽然有功名,但是并无官职,只是孙元化的幕僚,没有必要殉城,而且他也不想殉城,自己好不容易学了一身本领,想救国于危难,结果奔波多年一事无成,就这样死了,实在太不明不白了。

孙远把被蒙汗药麻翻的孙元化及其家眷都装进马车,和其他亲兵家丁及孙元化的奴仆们一起赶来和邓阳会合。他们私下里早就计划好了,孙元化现在除这些家丁外再没有别的兵了,就算去汾州、平阳、潞安这些大城市,清军来了也守不住。他们去韩霖的老家绛州,韩家在那里有些势力,可以掩护他们躲在乡下,先找个山头占山为王再说。

孙元化如果不死在太原,因为丢失省城这么大的罪责,崇祯也不会放过他这个光杆司令,横竖他这个官是不能再做了。整个山西都没有明军的主力部队,猛如虎在豫北面对皇太极的主力,多半也完了。洛阳在罗汝才手中,贺兰部又攻入陕西,孙元化除了去当山大王,竟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孙元化自己不想跑,孙远和邓阳就得帮他一把了。死的人已经够多了,再加他一个又有什么用。要是丁启睿,就算他不想死,大家也得劝他死,因为这种废物唯一的利用价值就是献祭了激励士气。而孙元化不同,活孙元化比死孙元化对国家更有用。

“将马祥麟、张凤仪,还有其他抵抗我军战死的将领官绅,都具棺盛殓,葬在城外山上。要立碑,不必写事迹,书名即可。派人搜捕孙元化和韩霖,定要活捉。所有投降官绅都到贡院集合,我明天一早去见他们。征集粮饷骡马之事由新任知府负责,各营兵马不许私掠,不许纵火,无令不得出营,尤其是姜瓖他们这些绿营兵,告诉他们,我可不是陈新甲,有敢违令者,立斩不赦。”

岳讬并不是个仁慈的人,之前带兵入塞时,也是烧杀掳掠毫不犹豫。但他是个理智的人,他很清楚,眼下大清朝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必须舍眼前之小利,谋万世之大业。

就在他攻下太原的同时,第一批圈地大概已经开始了。

就在不久前,皇太极下达了圈地的命令。剃发易服可以缓,圈地却不能缓,否则跟着他拼死拼活打天下的将士,还有新加入的两万汉军旗人,都得不到太大的好处,凭什么卖命呢?

皇太极仔细斟酌了一下,圈地是一定要搞的,但是搞的方式要慎重。

首先,圈占所有明朝的皇庄,以及勋贵、太监的庄园,还有晋王、代王等藩王的田产,之前投充在这些地方的土地也不例外。常有人为了逃避赋役,将土地挂靠在某个豪门名下,称为“投充”,但这个制度漏洞往往成为豪门兼并土地的手段。皇太极首先兼并这些土地,把这些土地上的佃户变成农奴,虽然是弊政,但也并不比大明更烂,社会影响会比较小。

其次是圈占抵抗清军被杀的官绅乃至一般自耕农的土地。比如说大运河畔的河间府吴桥县,之前在戊寅之变中被崇祯罢斥归乡的兵部尚书范景文组织乡勇,拼死抵抗清军。阿巴泰破城之后,虽然记着皇太极的叮嘱,没有全面屠杀,但是将所有参与守城的士绅全部杀死,将全体乡勇及其家属掳为奴婢。在直隶各地,还有不少地方抵抗清军,基本上都是照此法处理。这样一来,清军就得到了很多“无主地”。

最后,就是之前清军入关劫掠导致的抛荒土地,还有原主逃荒或死于瘟疫导致的抛荒土地,皇太极将这些土地也全部圈占为旗田。有的土地上面已经有农民在耕种了,但是清军拿出官府的凭证,证明他们不是这些土地的主人,属于“盗耕”,“合理合法”地把他们变成了农奴。

有不少人提出,这些土地太过分散了,应该和京城附近的田主交换土地,把土地都集中到京郊来。但皇太极很清楚,这种换地政策名为交换,实际执行下去就会变成明抢,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至于那种直接强占京畿民田的建议,皇太极就更不考虑了。

倒不是皇太极觉得这种事不能做,他连杀人都不在乎,何况抢地。但现在还不是时候,清军刚刚入关,立足未稳,贸然损害太多人的利益,会带来不可知的后果。等到闯、献、曹诸贼俱被削平,天下一统,万里河山都是大清的,这点土地算什么。所以,皇太极给自己的部下们画了一个“将来会圈更多地”的大饼,并且先尝试性地圈一部分土地,满足了旗人的短期需求。

此外,他还默许民人将土地投充旗下,虽然这种投充很快就会变成兼并土地,出现强迫投充的现象,但是和直接圈地相比,这种办法速度较慢,制造的矛盾相对可控,而且还打着“合法”的旗号,在明朝也经常有这种事,不像直接圈地这种明抢的“新颖”方式那样引人注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