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49章 圃田泽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49章 圃田泽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49章 圃田泽

其实出路还是有的,比如说北渡黄河,玩了命地和清军死磕,像《告天下人书》里说的那样,和四大反王联手抗清。虽说大明还是要完,但崇祯本人混个名留青史还是可以的。

然而,崇祯把希望寄托在了建虏和流寇两败俱伤上。

那么接下来,就要看曹操和活阎王按不按皇上的意思开打了。

曹营毕竟还要分不少人戍守地方,最终罗汝才带到郑州的兵力是六万余人。

闯军的左营、前营、后营三营都集中到了郑州,也是六万余人。刘宗敏率领中营留在开封以南,配合贺一龙、马守应,防范洪承畴和祖大寿。

郭应聘、高汝利、牛成虎、李茂春四营四万余人,加上王复臣、卢明臣、窦名望指挥的西营援兵三千,联军总人数约十七万。

“捷轩在打鹿邑,崇祯和祖大寿应该都怕他端了归德,那样的话,祖大寿没了栖身之地,崇祯和洪承畴的联系也被切断了。所以估计关宁军不会参战,但黄得功应该会来,这样的话,我们对面的明清联军应该在十二万人左右。”罗汝才转向白邦政和官抚民,“之前答应过诸位,不调诸位打明军……”

官抚民说:“和鞑子联手的人,还算明军吗?接下来攻过来的,不是鞑子就是汉奸。大元帅尽管下令,杀他们个片甲不留。”

罗汝才问道:“子瑜,你有什么看法?”王瑾摇了摇头:“这等近三十万人的大会战,我见都没见过,哪能有什么看法。不过有一节,我们得速战速决,河南扛不住这么多人马,从湖北陆路补给速度又太慢,明年春荒的时候这仗还不打完,我们就得像明军和清军那样搜刮百姓存粮了。而且今年秋收的状况也不乐观,说不定老百姓还要我们救济。”

崇祯十三年依旧是旱年,虽然曹营修了些水利,又免征税赋,但百姓的收获依旧连糊口都勉强,不能指望他们供应军需。拿银圆在本地收购不到粮食,就只能千里迢迢从南方运来,其耗费难以计数,就算卖粮食的都是奉天倡义帅府入股的商行,不发国难财,为了抹平高昂的成本,粮价也贵得吓人。

罗汝才说:“子瑜说得对,得速战速决。所以说我的方略嘛,就一条:都悠着点打,这不是决战。”

当得知明清联军出动的消息,反王联军也从郑州出阵,他们以日行五里的极限速度,飞速向前推进。巧的是,对面的明清联军的速度也差不多。王朴、唐通这些人,走出这样的“神速”不奇怪,然而清军竟然也是如此,就让人不能不怀疑其中有阴谋了。

郑州和中牟之间本来也没多远,走得再慢也磨蹭不了几天,不久之后,双方的前锋就抵达了圃田泽的东西两边。

圃田泽在郑州和中牟的正中间,是一大片河湖沼泽地带。每当黄河泛滥,便有河水灌入其中。在这种地方展开一场参战人数近三十万的大会战,着实有些让人怀疑双方主帅的脑子也被黄河水灌了。但显然,皇太极和罗汝才都非常理智。

若是等冬天这里冻实了,倒是片好战场,可现在中秋节刚过,前两天还下了雨。无论骑兵还是炮兵,都难以在这片黄泥汤子里施展,对士兵的健康也很不利。

就连王瑾,都没看明白罗汝才这一部署的意图所在,更不要说其他将领了。同样,明清联军的将领们也有相同的疑问。

“大汗,明军将领们都在外面等候了。黄得功、李辅明和陈永福都说他们有事来不了。”岳讬说道。皇太极点了点头,这也在意料之中,明军之中必然有很多不愿意和清军合作的,否则的话,清军也不用现在才入塞了。

“刘佐领,你来说一说敌军的情况吧。罗汝才、王瑾,还有其他主要将领,都是什么样的人。”皇太极说道。刘文兴起身行礼:“是。”

刘文兴投降之后的待遇非常引人嫉妒,皇太极竟然将他带来的投降人员直接编成一个佐领,隶属于正蓝旗汉军,归岳讬统领,由刘文兴担任牛录额真,这是努尔哈赤时期那些带兵来投的小贵族才有的待遇。

“敌之主帅,曹操罗汝才。延安人,虽其结拜兄弟,亦不知其出身,此人于陕西反王中最富智计,然有曹操之狡诈和气度,却无曹操之果决刚狠。麾下统兵大将多为亲族,故治军常失于宽。好酒色而能与下共之,亲于将佐而疏于士卒,然士卒常温饱。亲于友军,援助之时颇慷慨,不好火并。用兵之术多变,重诈术而少强取,虽李自成、张献忠,亦常不能料其机先。现其得秦军降卒数万,今非昔比,故曹操用兵之方略非我所能料。”

“总统闯军者,活阎王王瑾。辽人,从军十年,因明廷不发粮饷而反。闯军初创之时,乌合瓦聚,王瑾以军中战法教习之,才得强盛。此人性情刚严顽固,御下严苛而律己更严,军中对其多敬畏。曾为夜不收,指挥百十人之小仗时,猛悍诡诈,尤在罗汝才、李自成之上,然指挥数千、上万人时,则失之呆板。与武功相比,文治之能更强,通晓天下地理、列国史事,起兵之初便以胥吏之学教军官、孩童,故而闯军南下之后,建设官府极速。常言赋税、租佃二事为天下根本,于此二事多有创见,闻之令人耳目一新。虽不知是否实用,但既能治南方数省,必有可取之处。”

皇太极说:“听说这位王瑾,常以本朝为第一大敌。”刘文兴答道:“是。王瑾亲历辽事,于国朝极为重视。常言明军一时虽强,然根基已朽,久后必亡,大清国家新创,正在开拓之时,方为最强之劲敌。”

皇太极说:“范先生曾说,本朝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王瑾之眼界,倒更在范先生之上。那么,罗汝才、王瑾又怎会不知秋季的圃田泽不利决战?”

清军诸将当然也都知道圃田泽不利决战,他们在和蒙古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吃够了辽西沼泽的苦头。对于皇太极为什么屯兵在圃田泽东侧,他们始终摸不着头脑。

皇太极缓缓地说:“此时择一平野决战,于我朝,于流寇都不利。”

“我朝若胜,不过全取河南而已。闯贼在长江一线经营多时,非旦夕可下,到那时,我朝便需先吞残明,再下江南,将逼洪承畴、祖大寿等辈南投流寇,又成当年宋金对峙之局。我朝若败,则洪承畴、祖大寿必趁火打劫,令我等匹马不得还河北。残军只得退回关外,久后必不敌南朝。胜仅得小利,败则失全局。”

“闯贼若胜,不能飞越曹贼之地攻河北,只能就近攻打庐州、凤阳而已。闯贼若败,则主力折丧,献贼攻其左,纳贼攻其右,虽本朝急切不得下江南,闯贼又安可长久。同样是胜仅得小利,败则失全局。”

“曹贼若胜,当北上收取山西、河北,届时便为闯贼之第一大敌,背后又有我朝残军牵制,腹背受敌,怎是闯贼对手。曹贼若败,则河南之地尽失,纵不死于我军之手,亦为闯贼所并。依然是胜仅得小利,败则失全局。”

“至于明军,关宁军之所以不至,不仅是因为刘宗敏攻击鹿邑。明廷存着坐山观虎斗的念头,只盼我们与流寇斗得两败俱伤,他们好坐收渔人之利。”

“我朝与明、闯、曹三家俱不想决战,这一战焉能打得起来?请明军将领入内吧,我们商议一下此战的对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