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62章 杀父之仇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62章 杀父之仇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62章 杀父之仇

这部史书的编写工作是王瑾刚到广州就开始着手安排的,因为可写的内容也实在没有多少,经过三年时间,现在已经成型了。

《后宋史》从临安沦陷时开始说起,洪福、谢五十、黄广德、张三八、陈千二、张烈良、刘应龙、杜可用、陈大举、林桂芳、欧南喜、钟明亮、杨镇龙、刘六十、蔡五九、刘景周、圆明和尚、刘志先、赵丑厮、郭菩萨、朱光卿、韩法师、范孟端、蒋丙、何仁甫、莫八、罗天麟、陈积万、吴天宝、莫万五、曹七七……这些在元明两朝史书上大逆不道的反贼,在这部《后宋史》里都按照正统的帝王将相来写,皆入列传。对这些人当然也有批判,但批判的方向是他们造反的技术不行。或军队纪律没有搞好,或战略有问题,或任用小人,或听信谗言,或懈怠骄奢,等等。从头到尾都是以继承者的身份拿他们当成大宋正统的代表来褒贬,而不是官府批判流贼草寇。

至于元末群雄,韩林儿和徐寿辉入本纪,刘福通、明玉珍等人入世家。就算是弑君的陈友谅,降元的张士诚、方国珍,也入世家,虽然痛批了一番,但也写了他们抗元的功绩。

最尴尬的是,《后宋史》世家部分的最后一卷是“吴王世家”,写的是大宋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吴王朱元璋。

按照一般修史的规律,新王朝的开国皇帝就算曾经是上一朝的臣子,也不会被写进上一朝的史书。如果明朝能为韩宋修史,肯定不会让这样的情况发生。

可朱元璋没这么干。解缙所说的明朝“得国之正”,既不是指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更不可能是指他由农民起义者出身,反抗地主阶级压迫,而是指朱元璋没做过(没做成)元朝的官,没吃过元朝的俸禄,所以他反元不是晋隋唐宋那样的臣夺君位。一旦朱元璋承认了韩宋,那他成什么了?

所以,朱元璋坚持元朝是正统,韩宋是“妖寇”,把自己在穷途末路之际被郭子兴收留的经历说成“暴兵忽至,误入其中”,“被妖人逼起山野”,彻底背叛了红巾军。

即便是明朝文人,对于《元史》中对韩宋的贬低也是有不满的。嘉靖年间的李文凤就曾经说:“秦氏暴虐,陈胜、吴广斩竿揭木以为天下先。虽寻就覆亡,后之议者犹曰秦民之汤、武也。胡元非我族类,重以庚申不君,民不聊生。韩氏父子、君臣起义,号召天下,天下云合响应。群雄并争,不谋而同。然当是时,据河南,荡山东,躏赵、魏,跞上都,入辽东,略关西,下江南,大抵尽宋之将帅,不谓之中国之汤、武不可也。天命有德,真人龙兴,定鼎建业,处汉、吴二强寇之间,东西扫荡,从容指挥。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捍蔽也。韩氏君臣非特有功于中国,其亦大有功于我明也乎!”

背叛了红巾军,不妨碍朱元璋是个优秀的封建皇帝。但作为一个农民起义者,既然他在史书里背弃同袍,也就别怪新的农民起义者在史书里黑他了。《吴王世家》从朱元璋出生一直写到瓜步覆舟,着重描写了朱元璋年轻时受元朝压迫的悲惨,简单介绍了他加入红巾军后的抗元贡献,详细介绍了朱元璋和州乞降、与察罕帖木儿通好、通过方国珍联系元廷、与王保保通信等光辉事迹。

对陈胜、吴广、韩林儿、刘福通等人的评价,还涉及一个问题,就是李自成将如何评价那些为他做前驱的人?

汉末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都失败了,张角、黄巢这些人被骂,大家还能理解,成王败寇嘛。可秦末农民起义和元末农民起义明明胜利了,如果首义之人还被新王朝说成“贼”,这就让人很难接受了。

朱元璋能够和红巾军切割开来,除个人品德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几乎是另起炉灶完全新建了一支军队,只是在郭天叙死后接收了郭子兴的旧部,所以他也就对郭子兴还保持了最起码的尊重。而韩宋的嫡系军队,在对元朝和张士诚的战争中已经损失殆尽了。

汉初的情况则不然。陈胜遇害后,他的旧部苍头军继续与秦兵血战,后来追随刘邦。东方六国中,魏、赵、燕三国都是在陈胜的支持下复国,就连项梁也是被陈胜的部下接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刘邦的人品和朱元璋一样,也不能轻易否定陈胜。何况刘邦从未做过张楚的臣子,不像做过韩宋臣子的朱元璋那样有反叛的包袱。

明末农民战争的首义者白水王二很快失败,继之而起的王嘉胤、张存孟、王自用、高迎祥等人是真正把这把火烧起来的,正是有他们作为前驱,才有了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的时代。李自成也同样没有反叛的包袱,因为他只做过张存孟的部下,而张存孟出卖兄弟,自取灭亡了,这一节不用再担心。

闯军将领之中,很多都是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的旧部,尤其是刘体纯,与王自用义同兄弟。当初在太行山,闯营就两万人,刘体纯带着王营的两万人来投,作为李自成继承者的李迟更是有一半高氏血脉。就算李自成和朱元璋有一样的人品,他也不可能去否定王自用、高迎祥他们。

李自成并不是像朱元璋那样在乱世中自行割据一方发展起来的,而是由众反王的盟主成为大元帅,就像刘邦和项羽开战时统率的是诸侯联军那样。因此,不管他本人如何想,他在承认前驱者的问题上都得走刘邦的路线。

对于明朝的读书人来说,尊崇朱元璋几乎是潜意识里的习惯,虽然闯军并没有直接批判朱元璋,但表达出来的意思是再明显不过了,引起的震动颇为巨大。既然连明朝最敏感的红巾军问题都直接重新评价了,再加上推崇孟子、请回荀子的操作,那么恐怕整个评价历史的体系都要重新构建了。

来参加文庙落成典礼的这些人有很多心中感慨万千,不过,闯军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出的改变还不足以让他们做出什么反应。闯军允许他们随便讨论这些事情,当然,听了也只当放屁。他们更关心的是科举制度,这才是与他们实际利益切身相关的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