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44章 虹县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44章 虹县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44章 虹县

集结在虹县的清军,已经有两万之众。

此次清军南下,皇太极共动用甲兵一万五千人。在此之前,他刚刚力排众议,增编了整整五十个汉军佐领,又给了一大批绿营兵旗人身份,让旗人不足的问题有所缓解。

在皇太极看来,现在的旗人数量是远远不够的,要控制全国,需要一千个佐领才行,否则就会陷入既过分依重绿营兵,又不给他们相应的政治权利的尴尬境地,使得本该成为助力的绿营反倒成为不稳定因素。如果将绿营中的甲兵都吸纳为旗人,变成旗人专司破敌,绿营只能卫戍、缉盗,就不会有绿营兵心理不平衡的问题了。

然而,这个想法得到了诸王贝勒的一致反对。原因很简单,给绿营兵旗人身份,就得给他们相应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满洲官兵的军饷和禄米自然不会因为汉军旗人增加了就减少,但是逢年过节的额外赏赐,战利品的分配,尤其是最关键的圈地,这些新汉军都会占去一份。

皇太极为了防止爆发大规模民变,一再压低圈地的速度。既然圈的土地不够,那么是按照先来后到排队等待分地,还是先每个人少分一点?如果按先来后到排队,新加入的汉军旗人短时间内分不到土地,却要承担旗人甲兵自备武器、铠甲、马匹、草料上阵打仗的义务,那抬旗就不是优待他们,反而成了压迫他们。如果让新汉军一起分地,满洲人分到的不就变少了。

还有清朝的官职,分为旗缺和民缺。旗缺从旗人中选拔,民缺从明朝降官和科举官员中选拔。现在旗人中汉人的比例变高了,岂不是满人的官缺变少了。

还有,现在满洲人少,需要汉人当兵,但是下一代的满洲人数量很多,如果这一代把当兵的名额都让汉人占了,十年后,新一代的满洲人长大了,却没有足够的兵额安排他们,这些满洲人的下一代就没处去领钱粮。到那时,是让满洲人穷困,还是让满洲人把汉军的兵额顶了?汉军旗人也有子孙后代,能甘心看着父辈的兵额被满洲人占走吗?既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别给。

皇太极无奈,这些想法在他看来都是鼠目寸光,可是从满洲贵族的私利来说,又无比合理。作为皇帝,他更关心自己的子孙后代能不能世世代代做皇帝,至于统治满洲人还是统治汉人,对他来说其实区别不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反倒是这些蝇营狗苟的贵族“热爱满洲”,他皇太极是“叛徒”。这和另一时空光绪可以变法维新,荣禄却必须做反动派是一个道理。

如果皇太极一再取得军事胜利,倒是能够压制不同意见,毕竟只要抢到更多的土地,给大伙一分,或者有更多的税源,提高钱粮待遇,那就什么矛盾都没有了。可是,清军夺取华北三省之后,便难以再进一步打开局面,这就让很多内部问题无法解决。

毕竟皇太极之前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所以他的威信还能再用几次,最终,他和满洲贵族们打成了妥协。

首先,要补充之前历次战役中损折的满洲丁口,允许大约两千蒙军旗、汉军旗人或者包衣抬旗。但是甲兵的名额全部得由原来的满洲旗丁递补。明知道某个刚刚抬旗的包衣身经百战,也只能让他充任一般旗丁,而让刚刚成年,还从未上过阵的满洲少年做甲兵,因为甲兵的待遇高。

其次,扩大汉军旗。十旗每一旗都要增编五个汉军佐领。满军旗的一个佐领的平均丁口数现在还不到二百人,汉军旗的一个佐领却常常超过三百丁,其实光是编在佐领内的汉军旗人在人数上就已经接近满军旗人了。同时增加绿营中的汉军旗人数量,现在已经达到了近两万。这些人的钱粮按照旗军的标准,但编制还在绿营内,也有权担任旗人才能担任的官职,子弟可以在旗人官学读书,可以与满洲人通婚。

再次,为了保证满洲人的官缺不减少,将旗缺分为满缺、蒙缺、汉缺三种,即便增加汉军旗人数量,官缺的比例也不变。前锋营、护军营、骁骑营等部队在选拔的时候也不增加汉军旗的名额。

最后,允许新汉军也参与圈地,作为满洲人圈地份额减少的补偿,皇太极同意再进行一轮圈地,靠增加圈地总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皇太极看来,眼下实在不是圈地的时候,新一轮的圈地必然会激起更大规模的百姓暴动,但这地不圈不行,否则又让旗人打仗,又不给旗人土地,旗人就该暴动了,那比百姓暴动可怕得多。闯军可以通过清算豪绅获得土地,清军却要依靠这些人统治地方,因此圈地也就不可避免。

这是一场豪赌,赌在这种涸泽而渔的统治方式崩溃之前,皇太极能打败四大反王。又要扩大汉军,又要优待满人,仅靠华北三省,养不起庞大的旗人集团。已经有半壁江山的李自成就算打十年二十年都拖得起,甚至还能越打越强,皇太极却最多只能坚持三年五载,若不抢下新的地盘,财政必然崩溃。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是裁撤旗军,但皇太极要是敢这样干,就不必李自成去杀他了。另一时空的光绪皇帝曾经想动旗人的铁杆庄稼,然后他的下场大家都看到了。那还是清末腐朽不堪的八旗,而不是现在的清朝核心武力。就算皇太极的能力比十个光绪加上二十个康有为捆在一起还强,他办这事也是找死。

跟随皇太极渡河的一万五千旗军甲兵有三分之二都集中在了虹县,再加上一些绿营中的精干力量和辅助部队,总计约两万人。他们在淮水北岸避开闯军的视线,悄悄集中在这里。李自成若来,便以逸待劳截击李自成,李自成若不来,便从背后夹攻张献忠。

皇太极并非喜欢弄险之人,但这一战就和十二年前己巳之变时他冒险迂回入塞一样。不冒这个险,清军就会被困死,拖死。

皇太极其实更担心荆山大营的情况,那边的最高指挥官是阿巴泰。李自成来得如此之早,证明阿巴泰露出破绽的速度比皇太极预想的更快。自己这个庶出哥哥既勇猛又经验丰富,打一般的明军是绝无问题,但是在面对闯军这个势均力敌的对手时,缺少智谋的阿巴泰就不那么让人放心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