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49章 既克城,何故不杀其民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49章 既克城,何故不杀其民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49章 既克城,何故不杀其民

作为阿敏的继承人,固尔玛珲的地位十分尴尬。

他是阿敏的第三子,大哥被皇太极处死,二哥夭亡,故而他成为阿敏子孙中的代表人物。

阿敏还活着,此时依然被皇太极囚禁在沈阳。阿敏的财产还有六座田庄连同里面的包衣、两套宅子、二十个仆人、二十头牛、五百只羊,其他的都归了济尔哈朗。虽然“仅剩的”这些财产也足够阿敏的家人过在普通人乃至普通旗丁看来十分奢侈的贵族生活,但对于曾经和皇太极南面并坐的四大贝勒之一阿敏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皇太极没打算对阿敏赶尽杀绝,阿敏是舒尔哈齐的儿子,他若想争夺皇太极的宝座,所有努尔哈赤的子孙都会群起而攻之。阿敏如果有自知之明,是有机会像代善一样仅仅被打压到边缘化就完事的。

然而,阿敏却觉得自己很牛,他是满洲贵族中激进派的代表,仇视汉人且毫不掩饰。

皇太极以外的三大贝勒中,代善曾经是个无谋之辈,后来挨收拾挨得多了,也知道圆滑了,莽古尔泰这个“莽”字翻译得很好,让他搞政治斗争,还不如让大猩猩绣花。

而阿敏是个能力与野心兼具的人,偏偏却不知收敛,当初攻打朝鲜的时候,就曾经逗留朝鲜王京,幸好他弟弟济尔哈朗有脑子,制止了他这种焊雷管锯灯泡的行为。

己巳之变时,阿敏公然宣称:“既克城,何故不杀其民?”李自成、张献忠当然杀人很多,但他们杀人的时候想的是为什么要杀,一般来说,张献忠的理由更多一些。而对于阿敏这样的人来说,不杀人才需要理由,才是违背常理的事情。

阿敏更是对自己的部下许诺:“我既来此,岂能令尔等不饱欲而归?”

最恶劣的是,永平府辖下有一个榛子镇,当初是皇太极亲自招降的。当时皇太极拒绝了降官降将献上的礼物,并且向他们保证:“我国法度从来贿赂不行,廉者举之,贪者弗录。况皇上简用者,俱廉洁忠直之士,尔等若有罪,虽赂千金,无益。若无罪,即众贝勒何惧焉?”

然而皇太极走后,阿敏带人屠略榛子镇,尽取财物,将降人分与部下为奴。而且他的这一举动还颇受激进派满洲贵族的欢迎,这些人是不懂皇太极的谋划的,只能看到大汗优礼汉人,让我们不能尽情劫掠,而二贝勒让汉人为奴,我们都发财。

这要是还不干掉阿敏,皇太极这个大汗就没法当了。很难说阿敏没有成功是幸运还是不幸,如果是阿敏带兵入关,那肯定是杀得赤地千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连汉军旗人都容不下,妄想靠五六万满洲丁口统治天下的傻冒,能赢得了李自成吗?山海关之战时来的要不是多尔衮而是阿敏,那就变成吴三桂跪求李自成救命了。估计都等不到和李自成打,甚至等不到和洪承畴打,袁崇焕五年平不了皇太极,平阿敏还是绰绰有余的。

阿敏或许压根没想篡位,他就是单纯不服,昔日和他平起平坐的小弟弟皇太极,竟然想取得比努尔哈赤更高的地位,竟然放弃老汗的政策,要优待汉人。就算不是优待全部汉人,只是优待几个降将,也让阿敏无法忍受,认为这是皇太极要借汉人的力夺兄弟的权。

在阿敏这样的人看来,历史是静止的,既然从他生下来的时候开始明军就是软弱的,到现在他活了这么大岁数,明军依然是软弱的,那么明军就一定会永远软弱,万万年不变。如果历史真的按照他的心意发展,他让汉人通通为奴的想法也不见得行不通。

但是皇太极很清楚,哪有这种美事。明军或许是保持这个德行永远不会变了,可流寇却是一日三变。流寇就算再颠倒贵贱,也需要官员,需要将军,需要乡绅,如果把所有的汉官汉将都逼到流寇那里去,这些本来懦弱无能的人也会变得积极勇武起来,就凭几万满洲人,绝不可能对抗这样强大的力量。不用汉军旗人,满洲人的下场必然是亡国灭种。

可是皇太极只有一个,这种道理皇太极能懂,范文程能懂,岳讬能懂,到多尔衮这个水平,也算懂,但是懂得就不那么彻底,至于那些比多尔衮更差劲的人,指望他们懂什么?他们只知道分了多少包衣、多少头牛、多少头羊。土地、丁口和牲畜多了,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

所以,皇太极现在做的事很坏很坏,将这么多汉人编入旗籍,大大影响了满洲贵族的利益。有的入旗汉人原本是明军中一无所有的小卒,除了能打能杀,没有别的本领,入了旗之后甚至还要旗里用公产帮他们安家。说是公产,其实不就是旗主的小金库吗。大明的族长能侵吞一族的公产,大清的旗主就不侵吞一旗的公产吗?就算是皇太极,也没少用两黄旗的公产干私事。

皇太极干的这事,就是从自己的亲族身上割肉喂给汉人。另一时空的他在这个时候没有得到反对,是因为洪承畴打来了,满洲贵族们终究是开国贵族,而不是大明那边堕落了二三百年的亡国贵族,还没傻到在敌人大兵压境的时候内讧的程度。等到打败了洪承畴,先是壬午之变抢来一大堆丁口牲畜,暂时缓解了矛盾,随后清军入关,有了圈地这个巨大的利益,接皇太极班的多尔衮虽然也扩大了汉军旗,但并没有造成矛盾激化,因为矛盾都被在圈地运动中沦亡奴隶或流离失所的百姓承担了。

而现在,圈地的速度没有那么快,固然降低了清军的统治难度,可是也导致了军心不那么稳定。如果再来一场夺取华北那样的大胜,打败四大反王中的某一个,皇太极就可以靠军事胜利带来的威望解决问题,可是这场胜利又迟迟不来。若是战况危急万分,也能暂时压制问题,可是李自成又并没有急于进攻,打定主意要和清军拼消耗,靠内政优势拖死对手,就算要进攻,也要等到闯军的骑兵彻底成形。现在四川、甘肃一带商路通畅,闯军的马匹已经到位了,但是训练还有些欠缺。

于是,就有一些脑子不太够用的人开始琢磨,如果把阿敏放出来,是不是就不会这样优待汉人、“虐待”满洲了?洛讬和固尔玛珲这哥俩,就是其中的代表。就连他们的旗主济尔哈朗也没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镶蓝旗,能同时培养出他们两位卧龙凤雏。

虽然这个计划实在是太扯淡了,但是想想苏观生、马吉翔、李如月,再看看这两位坚持捍卫眼前的短期阶级利益的人,是不是也不那么扯淡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