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62章 八镇=八旗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62章 八镇=八旗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62章 八镇=八旗

“咱们明人不说暗话,诸位来投奔俺老张,想来也不是因为觉得天命在我。你我都心知肚明,我就直接说条件了。”

张献忠这话说得太过直白,高第、马科、金声桓、刘良佐、吴三桂都露出尴尬不失礼貌的微笑,只有刘泽清是真笑,他就喜欢这样直白的。洪承畴和祖大寿脸上则是古井无波,仿佛张献忠只是和他们打了个招呼。

“洪制军加兵部尚书衔,任凤阳总督,你们七位还是伯爵,总兵官。八位各赐黄金一千两,白银一万两,锦缎一千匹,至于其他将官的封赏,便不一一叙说了,详见文书。先给米七万石、银七万两,暂支军需。现在先踏勘田亩,等到冬天瘟疫消停了,就准备春耕。”

“各镇兵额为:祖镇一万,吴镇七千,金镇五千,马镇四千,高镇、二刘镇各三千,洪制军督标五千。”

这一下把七万明军裁到了四万,不过明军中本多滥竽充数之辈,经过这番裁军,战斗力反而能上升。关宁军的平均素质是要好于洪承畴原来的兵马的,其实可以全部保留,但张献忠还是把他们从三万裁到了两万,以免势大难制。

祖大寿、吴三桂、高第和其他关宁将领对此并没有什么不满,因为兵额如果定得太高,对他们也不利。军队不能只靠那点军饷过活,就算是闯军那样高军饷还不要求士兵自备武器马匹的军队,还是要给士兵分地。闯军可分配的抛荒土地较少,一个士兵可能只能分到十亩地,所以得有较高的军饷。

淮北的情况则不然,天灾**已经将这里折腾得十室九空,前不久又刚刚闹瘟疫,张献忠可以给这些明军分配数额很大的土地。所以对于明军将领来说,分一部分部下去从事生产是必要的,三万关宁军有一万去种地,可以减轻经济压力,让军队的运转更加游刃有余。真到了需要扩军的时候,这些种地的老兵也是最容易被动员起来的力量。

“张献忠采用计丁授田的政策,无论有兵额的正身营兵,还是无兵额的余丁,对每一个成年男性都授田三十亩。这一政策同样适用于淮北地区的流民。西营此前已经废除了奴籍制度,因此在改编明军时,也要求明军将领的奴仆全部脱奴为民,也和士兵一样授田三十亩。这一政策无疑是明末士兵、农民、奴仆斗争胜利的结果,体现了历代农民起义追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既解放了淮北地区的生产力,又恢复了饱受压迫的奴仆的平等地位。”

——诸葛钢铁.明末张献忠起义军均田始末.农民战争史研究,2021,23(11):94-99.

这是后世学者对张献忠这次淮北授田的评价,倒也不能说不对,的确是顺应了底层军民的要求,的确是解放了生产力,的确是给了奴仆平等地位,但是把政策掰开揉碎了谈谈细节,就不那么美好了。

如果张献忠做的这一切真的人人平等的原则,那明军的军官又为什么要投降张献忠呢?为了领这三十亩地做自耕农吗?正相反,明军军官们投降张献忠,是为了当佃户。

这事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上面的政策传到基层,多匪夷所思都是正常的。

明军驻扎淮北期间,将领军官们用军粮收拢不少饥民作为奴仆,一个把总可能只有几个奴仆,像祖大寿这样有钱的本来就从辽西带来不少奴仆,到了归德、淮北又蓄奴数百,洪承畴虽然是个文官,利用手中的职权也养了近百奴仆。

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好心,而且因为他们发现,淮北地区百姓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身体脆弱,随便一场风寒就可能变成瘟疫死上几万人,未来淮北可能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在这种局面下,控制更多的人口是有利可图的。

按照张献忠的政策,明军将领用这些奴仆做耕奴是不可能的,但是,西营仅仅分配了土地,却并没有分配牲畜、农具、种子、口粮、房屋、被服。寻常的自耕农自有各县的县官负责组织恢复生产,而这些将领的奴仆虽然恢复了良人身份,但依旧是长工,他们的土地属于军屯,军屯内的生产由各镇自行组织,各县官府不予干涉。

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张献忠手上的官吏数量、牲畜数量都是有限的,突然拿下淮北这样大的一块地盘,根本照顾不过来,只能让明朝降将自己组织军屯,西营顶多派一小部分人监督。

既然耕种事宜由各镇自行管理,总不能指望明军将领们大力帮助奴仆恢复自由、发展生产吧。奴仆们虽然分了地,可是除土地外一无所有,赤手空拳怎么种地。而且他们的卖身契换成了长工契,还是要给东家干活,哪里有时间种自己的地。

所以,这些分到了土地的奴仆只能再把自己的地“佃”给原来的主人。明军将领做了这些土地的“佃户”,便像江南那些佃富农一样派自家的长工来耕地,当然需要缴纳地租给土地的主人,但佃户是将军,田主是打工的平民,这地租能收上多少?西营为了保护佃农,规定了最高地租为十分之四,可是却没规定最低地租。

就这样,这些原来的奴仆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劳作,但只能拿到非常微薄的一点工资和地租,仅够维持温饱,除了土地,其他的生产资料全都属于东家,他们的生活和明朝的佃户一样穷困。

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些被解放的奴仆是稳定地穷,因为土地在名义上还是归他们所有,而且军屯目前不许买卖,所以至少一两代人的时间里,他们还不至于再次沦为流民,没惨到需要向地主献上老婆才有资格被剥削的份上。以前在大明是想被剥削而不可得,现在至少是平安稳定地被剥削,而且没往死里剥削。

对清军最熟悉的祖大寿突然反应过来了,这他娘的不就是八旗吗?洪督师加上我们七镇台就是八个旗主贝勒。

虽然这套东西很反动,但要在现有条件下短时间内让全军都满意,军官发财,士兵有薄业可恃,同时保证动员能力,祖大寿也想不出别的办法了。而且张献忠手上有现成的抛荒土地,不用圈地,不仅足够安置他们这些降军,也能安置西营老兵。

张献忠这套山寨版八旗搞得红红火火,原版的大清十旗制度却已经四处漏风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