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 第三百七十五章 又一个坏消息 第一更!求全订

第三百七十五章 又一个坏消息【第一更!求全订!求月票!】

实际上大家都明白。

倒卖户部粮食一案,漕运衙门肯定脱不了干系,而且是有重大的干系。

可要说北方水师全部涉入其中,那显然是有点夸张了。

就跟熊文庆的京畿总督府一样。

京畿总督府向所有的粮仓都派遣了监察官员,他们大部分都有负职守,但这并不代表熊文庆就不干净,更不能代表整个京畿总督府都有嫌疑。

京畿总督府管辖的事情太多,范围太大,出这样的岔子很难免。

所以哪怕是熊文庆被召集到了皇宫,不能出去,他平日里也一样可以处理一些京畿总督府的正常事务。

只不过是绣衣卫和御史台联合了起来,在查哪些京畿总督府官员牵涉到了倒卖粮食案件中而已。

人家熊文庆自己家里根本没有什么余财,京城的房子也不过是只有两处,商铺还不到五间,老家田地不过两千亩。

绣衣卫清查他们家产的时候,熊夫人把账本亮出来。

里面清楚的写着自己相公和儿子的俸禄、奖赏,用在什么地方,怎么购置的家产……一共二十余年的账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就凭借着这一点,熊文庆和王飞腾便有本质的差别。

王飞腾的家产,做一千年的户部尚书也置办不了!

张公栗和林镇远的比较,就是这两人的翻版。

甚至林镇远比起王飞腾还要豪奢太多。

平日里没出问题也就罢了,一旦遇到漕运衙门牵涉到倒卖户部粮食的案件中,林镇远自己怎么也脱不了干系。

就算不是粮食的问题,漕运衙门的那么多黑色收入,他林镇远有落下过吗?

不可能!

张公栗这边的北方水师,负责的范围有限,得到的好处有限,哪怕是有瑕疵,张公栗自己却是比较清廉的。

在朝的诸公其实心中也在庆幸。

倘若把张公栗和林镇远换个位置,恐怕北方水师真的不那么稳当了!

别看刚才南宫忌说得信誓旦旦,说什么不怕北方水师叛变,但如若真的有这么一遭,大康朝的水军也不是三五年能缓过气来的。

你以为那么几万的水军和数百艘大小船只,是那么容易训练制造出来的?

北方水师有三个分支。

登州水师一万人。

连云港水师五千人。

舟山水师一万人。

舟山在哪里?

就在宁波外面!

一旦这里有失,室韦精锐乘坐船只能直接杀进江南的十几个港口城市!

这才是巨大的灾难!

除非大康禁军全部堆在岸上,拼死抵抗,不然室韦一定会将江南打个稀巴烂。

当然了。

这种极端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

首先第一个,除了张公栗自己的家人全在京城之外,北方水师所有中高级将领的家人也都在京城里面。

这些人如果举家逃跑,绣衣卫第一个就能知道并且拦截!

然后第二点,北方水师的将士们,家人也都在山东、江苏、浙江等地。

你要他们全部抛妻弃子的去室韦当二等人,你说他们能愿意?

到时候造成了哗然,说不定那些将领们都会被杀掉,最后这些水军们驾船回归。

话题转回来。

无论怎么的讲,林镇远和张公栗领旨回京,江南的骚乱便可以大致上避免了。

大康朝保住了自己最膏肥的地盘,皇帝和朝中大臣也可以安心的处置这次的储粮倒卖案件。

从商人丁宇一头撞死在帝京府衙门门口以来,七八天的时间里面,绣衣卫、帝京府、京畿总督府等等地方,一共缉拿了一千五百五十三名官吏和商人。

他们都是考县和丘县两大仓库失踪粮食的参与者,这还不包括被羽林卫控制得两大仓库的所有守卫管理人员。

那里足足超过七八千人。

不过相对于大康对于京畿地区的控制能力,这么疯狂的抓人,基本上连水花都没有溅起来。

但老百姓们也不是没有反应。

这两天,消息不知道怎么的已经传开了来。

京畿地区今年没有遭受洪涝灾害,还获得了大大的丰收,所以老百姓们自然更有时间和心情,去讨论这些倒卖户部粮食的硕鼠了。

根据绣衣卫的回报,老百姓们对于这些硕鼠,那是清一色的痛骂,觉得这样的人抓得越多越好,杀得越多越好。

为什么他们这么同仇敌忾?

废话!

考县和丘县的两大粮仓,就是为保障京畿地区禁军、老百姓们的生活而设立的。

要是被他们倒卖光了,遇到大灾荒的年景,饿死的说不定就是自己!

所以你说老百姓们怎么不把他们恨得牙痒痒的?

听到了这个反应,朝中大臣们才算松了一口气。

景和帝也更有底气严查。

他下了一道圣旨是这么说的。

“有关稽办官员,概不能徇私枉法,只要伸手,便一定要抓!凡是涉案人员,如果有悔过检举行为,都可以将功补过,切勿自误!”

绣衣卫这条恶犬更是被彻底的松开了绳索。

这么一千多人里面,单是他们抓的,就超过了一千人。

要不是有帝京府、御史台、大理寺和刑部联合起来审查,说不定他们已经抓了两三千人了。

……

“陛下,江南总督刘大人的信件到了。”

正当皇帝高兴的时候,那边的另一位千牛卫校尉又递来了一份誊抄好的密信。

景和帝顺手拿来,笑着道:“也不知道少龄在江南处理得怎么样,应该不会有……呃!?”

才看了几行字,景和帝的笑容便嘎然而止。

旁边的重臣们看到皇帝的脸变得铁青,呼吸也急促了起来。

“陛下?”

曹仪眼见不好,赶紧招呼:“刘少龄说了什么?”

“混账!混账!!都该死!该死!!!”

景和帝猛的一拍桌子,气得咬牙切齿的:“这群畜生!朕要杀光你们!!!”

旁边的赵寿跟随皇帝三十一年,还是第二次见到他这么杀气腾腾的。

第一次是十一年前,前太子遇害的时候。

那一次皇帝直接下旨呵斥西北总督关讯昇,极尽讽刺羞辱痛骂之意,关讯昇要不是想着自己得剿灭土匪,找到杀害太子的凶手,当场能被气得自挂东南枝。

关讯昇那几年别的什么事情不做,亲自带兵督促追杀各种土匪、强盗、马贼等等,一口气杀了十多万人,换得了如今西北边疆区域的安宁。

这一次皇帝同样愤怒无比,难道又要杀几万、十几万人?

可哪来那么多人等着他杀呀?

赵寿疑惑之中,忽然冷不防景和帝把密信递给了他,“赵寿,念!”

“遵旨!”

赵寿忙不迭的捧着密信,念道:“臣领钦差大臣、江南总督刘仁怀,叩拜陛下万安。今彻查江南三省粮仓,暂无大规模倒卖粮食案件,江南粮食充足,实为可庆。”

听到这里,曹仪等人不觉欢喜起来。

江南果然被刘仁怀掌控得很好,没有因为大量的援助就被人偷偷挖空粮仓。

江南粮食充足,则全天下无颠覆之忧矣。

同时他们也很奇怪,为什么看到这么好的消息,景和帝还会暴怒?

赵寿继续在念:“然臣协查山东粮库时发现,山东三大粮仓,临邑粮仓、泰安粮仓、烟台粮仓,本应储粮二千一百万石,实际却仅有三百二十万石,倒卖数目之多,耸人听闻!”

“什么!?”

马浩秋当时就怒了,“这些人怎么敢?啊?”

山东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它下面便是帝国膏肥之地的江苏,东边儿直接和京畿地区接壤,上面便是河北,以及渤海对岸那些关系到了大康朝生死的东北防线。

它还可以通过登州,跨越整个渤海,直接登陆到大康最北方的防线——锦州城周围,迅速的给锦州城补充粮食和各种物资。

山东还是整个山海关防线的重要支撑。

一旦山海关遭遇险情,第一时间就能从山东调集粮草、刀箭、盔甲等等过去。

山海关是在河北没错。

可河北本身不是一个产粮大省,自给自足没问题,但想要多支援长城、山海关、宁远、锦州这么四处边军驻军的开销,那就绝对不可能。

一般情况下,这个任务大部分是交给山东的。

山东的粮食产量非常丰盛,随便都能抵得上江南一个省。

所以他们提供给上百万的军民们粮食和物资,让他们能衣食无忧的守卫边疆、做自己的事情。

去年山东和江苏、安徽三省交界处上百万民众因为蝗灾逃荒,朝廷都没有动用山东一石的粮食,就是因为这些粮食是要留给东北防线所用的。

结果现在可好!

省来省去,便宜了那些畜生!!

如果防线上的军民们知道只有三百二十万石粮食,说不定人心就会不稳。

要是被室韦趁机给偷袭了,那才叫一个国本动荡!

“臣在紧急封锁抓捕相关人士之余,已经第一时间调派江南五百万石,通过舟山水军运送往宁远和锦州,并且急令河北巡抚调集一百万石粮食运往长城和山海关防线。

后续臣恳请朝廷派出法家有力人士,前来山东亲自全权督察粮食倒卖一案,给老百姓们的心血一个交代,还山东一片安宁!为朝廷挽回损失!!”

念到这里,赵寿便放下了密信。

这便是说完了。

和皇帝的暴怒愤慨不同,曹仪等人觉得很庆幸。

一来庆幸江南无恙,而刘仁怀又迅速查明了问题。

二来庆幸刘仁怀马上调派了粮食给东北防线送过去。

本来其实四大防线都有不少存粮,下一次送粮应该是九月份十月份左右收割了当年的新粮后,再从仓库里把前几年的旧粮送过去的。

想来山东的储粮仓库也正是想着可以靠新的一年粮食来蒙混过关,所以才那么肆无忌惮的掏空粮库的。

现在刘仁怀提前送了过去,就能完全的安了将士们的心,防线也就稳了。

他们想问题比景和帝实际。

现在损失已经造成了,第一个需要做的便是弥补损失,不要出乱子。

然后才是彻底彻查的问题。

如今刘仁怀已经解决了第一步,剩下的就是他们怎么拨乱反正了。

对于这种事儿,朝廷很有经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