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反穿越调查局 > 第六百二十章 功过两可

反穿越调查局 第六百二十章 功过两可

作者:码字的李世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36:14

第六百二十章 功过两可

太行山区中的暴风骤雨,并没能侵袭到那壮阔无际的北方平原。在这里,只是淅淅沥沥的下了两天小雨,便又恢复了以往那种风和日丽的景象。

面对这种怡人和煦的好天气,本来应该疏阔开心才对,可是赵王此时的心情却阴郁难言——数十万主力大军被秦国人团团围困、所有粮草物资都完全断绝的坏消息,眼下已经传回了国都邯郸,震动了整个朝野。

直到此时,年轻的赵孝成王赵丹仍旧没能想明白,秦军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居然用相近的兵力,将赵括的整路兵马给包围在了山区河谷之间。

他有时候甚至在暗暗揣测,这会不会是秦国故意派奸细放出来的假消息,以便动摇赵国上下的军心士气,从而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令赵王大感失望的是,赵军被围的消息不仅丝毫不假,而且情况或许比传闻所说的还要更严重。那个帮他最终确定此事属实的不是别人,正是赵括最信任的朋友加助手——轻骑副将赵晶。

两天前,在一片迷蒙细雨之中,三万赵国大军忽然毫无征兆的从长平前线返回,出现在了邯郸城外。

由于赵国大部分的主力军团都调往了长平,剩余的则部署在北疆地区,用来抵御匈奴的进犯,所以目前守卫都城的人马不足五千人,可谓兵力空虚。眼下突然冒出来这么一支意图不明的大军,着实把邯郸城的守将吓了一大跳。

待看清楚对方的旗号之后,守军一边壮着胆子上前拦住对方去路,一边飞马通报王宫,示警戒备。

赵王和众大臣对此也不免有些意外,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或者说,这三万大军为何会从激战正酣的前线返回都城。

就在大家惊疑不定之时,赵晶率领着卫队,径直入宫面见赵王,向满朝君臣讲述了战场上所发生的一切。

赵晶口中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秦国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接替了王龁,亲自指挥秦军作战。白起连番示弱,引诱赵军大举进攻。而赵晶察觉出了敌人的异常,并多次建议赵括谨慎对待,在交战得胜后不要轻易追击,以免中了白起的诡计。

然而可惜的是,赵括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反而亲自率领赵军主力,冒险急追,紧紧跟在撤退的秦军身后,一头钻进了白起早已布置好的口袋阵。

与之相反,赵晶则多加了几分小心。他统领麾下三万人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戒备。当发现秦军正在悄悄向赵军侧翼迂回的时候,赵晶果断采取措施,向意图截断自己后路的秦军发起了猛攻。

因为一直有防范之心,再加上反应迅速、行动如风,所以赵晶他们的攻势大出秦军意料,没付出多大代价就成功的突出重围,到达了安全地带。

而这个时候,泫氏城、丹水河、长平关、故关、大粮山辎重营等重要目标,已经相继被秦军偷袭攻占,数十万赵**队被彻底困在了四面都是山峦叠嶂的河谷地区。

“我王,微臣本来应该率领部下杀回绝境之中,与大将军共存亡的,可是……”赵晶表情痛苦的哽咽道:“可是,我这三万兵马对于秦军而言,力量实在太单薄了,就算回去也是白白送死,无济于事。为了给大赵保存这宝贵的战力,臣只能赶在秦国人追上来咬死我们前,带着大家暂时撤入太行粮道,返回邯郸,保卫王城!”

他眼含热泪的抬起头来,凝视着赵王,一字一顿道:“我王明鉴,微臣把将士们平安带回来,职责已经完成,从此再无任何牵挂。臣只求痛快一死,请我王降罪责罚!”

赵王愣怔了好半天的功夫,才幽幽叹道:“爱卿在战场上临危不乱,面对着白起的杀招诡计,还能带领三万将士全身而退,这不仅无罪,反而有功。快快平身,起来说话吧。”

他看了看左右那些面如土色的文武大臣,又瞅了瞅站起身来的赵晶,接着问道:“前线那边究竟是什么情况了?赵括有办法成功突围吗?”

赵晶摇摇头:“我王恕罪。微臣不敢欺瞒君主,这次赵括大将军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嘶——这不应该啊?!”赵王眉头紧锁,沉声道:“据前线探报,秦军此番投入在长平前线的总兵力,最多也就是五十万上下,与我们差距并不多。不管他是利用地形优势,还是有什么奇谋妙计,终归需要分散兵力把守各处要塞。倘若赵括能够集中全军主力,猛攻一处,就算不计代价的拿人命去硬填,也可以冲出一条生路吧?”

赵晶道:“我王说的没错,只可惜,这样的打法和时机已经错过了。”

赵王还没来得及说话,一旁的平原君好奇问道:“赵将军何出此言呢?”

赵晶不慌不忙的解释道:“倘若一开始被秦军围住,我们就倾尽全力朝丹水方向攻击前进,应该有很大机会返回丹水河东岸,背靠太行粮道,恢复之前两军对峙的局面。可当时大将军并没有立刻回师突围,而是仍旧猛攻对方严阵以待的空仓岭防线,等到察觉出情况不妙,再想掉头后撤时,秦军的主力已经陆续补充到位,以逸待劳、死守城寨,我们就算付出成倍的代价,也很难取得胜果。”

他略微顿了顿,接着说道:“更重要的是,全军在发起总攻之初,只随身携带了五到十日的口粮,辎重补给线一旦被敌人拦截,很快就会出现断粮的危机。时间拖得久了,战士们吃不饱肚子,只能是越来越没有力气,别说拼死突围,就连自保都成问题。”

闻听此言,满朝文武官员不禁议论纷纷,差不多都是在低声抱怨赵括决策失误,以及替那四十万赵军将士担忧。

赵王沉默了片刻,开口问道:“眼下有没有什么良策,能够解除危局呢?”

平原君赵胜此时已经接替蔺相如,正式担任了相国一职,作为百官之首,君王垂询谋划,他自然要率先回应:“启禀我王,就目前的局势而言,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立刻征调新兵,组织援军前去营救赵括;二是派出使者,联络魏国、楚国,以及齐国,请他们尽快出手帮忙。”

赵王微微颔首,接着又轻轻的摇了摇头,叹道:“长平前线集结了我们赵国大部分的兵力,现在再征调新军,还有什么人能入伍参战呢?难不成把老头和孩子也全都派出去吗?”

中尉蔡江试着问道:“可否急调北疆的兵马来增援?李牧将军麾下还有七万精锐铁骑啊。”

“唉,恐怕不行。”平原君眉头紧锁:“上个月北疆送来的战报,诸位应该都知晓的。原先呢,只有匈奴犯我边境,可是近来东胡也蠢蠢欲动,时常呼啸而聚,入侵我北部城镇。北疆军团的防守压力骤然增大,此时一旦被抽调回来,导致兵力空虚,很有可能会让这两支异族趁机作乱,造成更大的破坏。”

国尉杜卓沉吟片刻,说道:“老臣赞同平原君的看法。北疆的兵马绝不能轻易调动,否则边境一乱,等于两头都出了大麻烦,到时候顾此失彼,更难处置。”

“那你的意思呢?”赵王问道:“果真是要征调新兵吗?”

“恐怕只能如此了。各地贵族豢养的私兵武装,外加各个郡县内十三岁以上的男子,只要不是缺胳膊断腿的残废,悉数征召入伍!”杜卓的白胡子微微抖动,沉声道:“依老臣看,尽快召集整编新的部队,除了救援赵括大军的作用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防范秦军进一步的入侵,全力保卫国都。”

赵王不禁微微一愣,旋即又明白过来,讶然道:“你的意思是说,这次秦国真的有可能困死寡人的四十万大军,然后继续进兵邯郸?”

杜卓点了点头,语气显得非常凝重:“我王明鉴,眼下是不能不做这个最坏的打算啊。咱们即便在短时间内集结出新的部队,但如果想驰援长平前线,解救赵括他们,也只能通过太行粮道这一条路,前往百里石长城那边才行。若老臣所料不错,此时秦国人肯定也从别的地方调集了兵马,于长平战场的外围区域构筑坚固防线,以阻止我们援兵的去路。一旦救援进展的不顺利,被敌人包围的数十万大军恐怕支撑不了多久的。”

赵王的面庞上犹如罩了一层含霜,看上去苍白而冰冷。他很想直接否定掉杜卓的这个判断,但他也非常清楚,经验丰富的老国尉所言不虚。

就眼下的恶劣局面而言,即使他手上再多出大批兵马,也未必能成功突破秦军的阻击阵地,接应赵括等人突围。而且说不准,还会一不小心又掉进了对方设下的陷阱之中,造成更大的损失。

到了那个时候,莫说长平大败、邯郸不保,可能整个赵国都要跟着万事休矣了。

两下权衡,那四十五万主力固然重要,但自己的安危更是不容有失。鱼与熊掌二者兼得,自然是最好的情况,可如果真要二选其一的话,那么任何东西都比不了他赵王金贵。

思忖了片刻,赵王长叹一声,闷哼道:“无论怎么样,召集新军都势在必行。一方面,尽快加强邯郸的防御力量,以备不测,另一方面,还是要想办法给赵括提供支援,起码得送些粮草过去,让将士们有力量突围自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